“艰巨”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形容任务、工作或事情的难度非常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完成。它的拼音是 “jiān jù”。“艰”这个字读作一声,音调平稳且拉长,而“巨”字则读作四声,发音短促有力,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时,声调的起伏形成鲜明对比。在日常使用中,正确掌握其读音对语言交流至关重要。
从构成来看,“艰”由“艮”(象征山岭阻隔)和“十”(代表复杂交织)组成,本义指道路难行。《说文解字》释为“阻难也”。“巨”原指手持工具挖土的动作,后引申为“大”或“重要”的含义。二字叠加后,“艰巨”强调了任务既需要突破物理层面的障碍,又需要应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挑战。例如水利工程建设中,既要克服地理难题(艰),又要协调大规模人力物力(巨)。
在现代汉语中,“艰巨”高频出现于各类正式场合。如:“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艰巨胜利”,此处突出扶贫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登顶珠峰是一项艰巨挑战”,凸显自然环境的险恶。值得注意的是,该词多用于描述正向奋斗场景。若说“这项工作太艰巨了”通常隐含褒义,传达出攻坚克难的决心;而“这个游戏难度设置太艰巨”则带调侃意味。使用时需结合语境把握情感色彩。
与“艰巨”含义相近的词汇各有侧重:“艰难”偏重处境困苦(经济拮据的艰难岁月);“艰巨”侧重任务难度(复杂手术的艰巨程度);“繁重”着重数量庞大(家务劳动的繁重)。反义词则包括“简易”“轻松”等。掌握这些差异有助于精准表达:描述技术攻关时用“技术难题异常艰巨”比“艰巨”更能体现专业高度;描述普通工作时“任务比较艰巨”保持恰当分寸感。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多个含“艰”字的成语,如“艰苦卓绝”“艰深晦涩”,均保留了“艰”的原始意象。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常以“完成这艰巨使命”“跨越艰巨的山谷”等句式增强表达张力。现代经济报道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长期艰巨工作”这样的表述,既符合官方话语体系,又能准确传递政策信息。恰当的修辞选择可提升文本感染力。
初学者可通过字形联想记忆:“艰”的左耳刀旁暗示道路阻碍,“巨”的夸张形态暗含规模庞大。制作双解词卡效果更佳——正面写拼音与释义,背面书写三个例句。推荐结合影视剧台词练习,例如《觉醒年代》中李大钊的演讲:“改造社会的任务何其艰巨”,通过情感充沛的朗诵加深语感。定期进行听写与填空训练,能有效巩固记忆。
该词常见误读出现在“jīan jù”或“jiān jǔ”,原因在于方言发音习惯干扰。可通过拆解法矫正:“艰(jiān)”声母紧接韵母i,舌尖抵住下齿;“巨(jù)”保持短促爆破音,嘴角向两侧拉伸。多听新闻播音员的标准读音,建立听觉记忆库。注意避免与声调相似词混淆,譬如将“巨大”误读为“jù dà”(正确应为jù dà),但“艰巨”双声调的错位更需警惕。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