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高数丈触山回”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全诗为“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其拼音为:“bā yuè tāo shēng hǒu dì lái,tóu gāo shù zhàng chù shān huí。xū yú què rù hǎi mén qù,juǎn qǐ shā duī sì xuě duī。”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景象。
诗的开头“八月涛声吼地来”,一个“吼”字将八月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那潮声犹如万马奔腾,怒吼着席卷大地,给人一种强烈的听觉冲击。而“头高数丈触山回”则进一步从视觉角度描写潮水的形态。“头高数丈”写出了潮头的高度,数丈高的潮头像一座高耸的水墙,汹涌澎湃。当它撞击到对岸的山时,又折回,仿佛在与大山进行一场激烈的对抗。这两句诗将潮水动态的、强大的力量刻画得入木三分。
“须臾却入海门去”中的“须臾”一词强调了时间的短暂。刚刚还气势汹汹、不可阻挡的潮水,转眼间就退回到海门(江海会合之处)去了。这种快速的转变体现了大海潮水涨落的神奇规律。而最后的“卷起沙堆似雪堆”则描写了潮水退去之后的景象。潮水卷起泥沙,在江岸上堆积成沙堆,这些沙堆像雪堆一样又白又大。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将沙堆比作雪堆,既形象又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从侧面反映出潮水强大的冲击力,正是这种冲击力使得泥沙被卷起又沉淀下来。
从文学价值上来看,这几句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富有表现力。诗人运用生动的动词“吼”“触”“回”“入”“卷”,将大潮的动态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而且诗中充满了画面感,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那汹涌的大潮扑面而来,又看到潮水退去后留下的沙堆。从文化意义上讲,这首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对钱塘江大潮这一独特自然景观的经典描写。钱塘江大潮一直以来都以其壮观而闻名,刘禹锡的这首诗也成为了人们了解、想象钱塘江大潮的重要文化资料。它激发了后人对自然奇观的敬畏之情,也促使更多的人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首诗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断地被人们传颂和研究。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