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艰巨”这个词因其发音和意义的双重深度,常引发学习者的好奇。它的拼音和组词规则涉及哪些要点?在实际语境中该如何准确运用?本文将从读音解析、词语搭配到词义延伸展开探讨。
“艰巨”的拼音是“jiān jù”,其中“艰”读作第一声(阴平),声调上扬;“巨”读作第四声(去声),声调下降且短促。这一组合中,“艰”是常用字,表意“困难”,而“巨”则强化了程度的夸张感,形成“难度高且规模庞大”的语义特征。初学者需注意音调区分,避免将“巨”误读为第二声(如“具”)。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艰巨”被定义为“困难而繁重”。它多用于描述需要长期投入精力、面临复杂挑战的任务或事业。例如“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此处不仅强调任务的困难程度,更通过“繁重”暗含需要多方协作的特性。其核心特质在于时间跨度长、资源配置要求高、成功概率低等复合性难题。
围绕“艰巨”可衍生出多个搭配词组,如“艰巨任务”“使命艰巨”“艰巨考验”等。这些短语均突出“任务量庞大”与“挑战强度高”的双重含义。值得注意的是,“艰巨”通常带有积极语用倾向——它暗含对执行者能力与决心的肯定。例如在新闻报道中频繁使用“抗疫斗争极其艰巨”,既承认困难现实,又传递迎难而上的精神。与之对比,“艰难”更具中性色彩,描述单纯困境时不强调主观努力成分。
文学创作中,“艰巨”常与具象符号关联,增强画面感染力。散文《长江三峡》曾写道:“悬崖峭壁间开凿隧道的工程何其艰巨”,此处通过地理环境的险峻烘托人力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而在日常口头交流中,人们更倾向简化表述,例如“这事太难办了”,仅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中严格使用“艰巨”。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境下出现“艰”、“巨”拆分的谐谑用法(如“这周任务巨艰苦”),虽偏离词典规范,却彰显语言活力。
英语对应词汇“arduous”“formidable”可作部分对译,但中文“艰巨”更注重描述任务规模与复杂系统的耦合关系。日语则用「困難」或「艱難」表达单一困难维度,缺少对“巨量级”概念的直接对应。这种差异反映了汉民族对“规模—难度”综合评估的思维特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如何精准传递该概念,对国际工程合作中的技术谈判尤为关键。
当前,“艰巨”高频现身政治文本与科技报道。政府工作报告使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新征程任重道艰”,既承袭历史逻辑,又赋予新时代语义内涵。航天领域描述“火星探测工程充满艰巨挑战”,则凸显前沿科技领域的不确定性。此类应用场景提示:理解“艰巨”不仅需掌握语言知识,更需洞悉特定领域的社会认知框架。
初学者可通过造句巩固记忆:如“攀登珠峰不仅是体能考验,更是心理层面的艰巨挑战”。同时警惕望文生义的风险,例如混淆“艰巨”与“艰巨性”(后者的名词形态更具系统性)。建议定期查阅权威语料库,观察词语在不同文体中的动态演变,从而形成多维认知体系。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