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是一个汉语汉字,其拼音为“xì”。这个字由“阝”(阜部)和“谷”组成,在古汉语中兼具多重含义。“阝”作为偏旁通常与地名相关,而“谷”则与山川地貌有关,这使得“郤”字在造字之初便带有地理或空间概念的色彩。随着语言演变,“郤”逐渐衍生出具体而深刻的引申义,成为表达特定抽象概念的关键符号。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郤”本义指“晋大夫叔虎邑”,位于今山西省沁水下游地区,是一个具有明确地理指代的地名。这种用法展现了古汉语以具体地点命名抽象概念的造字规律。深入探究其字形构成,“阝”强调地理属性,而“谷”暗示水系脉络,二者结合既描绘了郤地的地形特征,也暗含地理标识的实用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该字与“隙”字虽形近义通,却各自指向不同的语义场域。
作为抽象名词使用时,“郤”主要表示“缝隙、空隙”。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意义迁移,完美体现了汉字表意系统的灵活性。在《庄子·知北游》中,“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郤”的表述,将生命喻为穿越狭缝的白驹,生动诠释了时间之隙的概念。“郤”还被赋予“空隙可乘”之意,《三国志》中“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郤之可以聚众”的记载,展示了其在军事策略中的特殊价值。
该字在语法层面展现出特殊用法。作为名词时,常用于空间描述;作为动词时,衍生出“隔开、分离”的动作含义。在古汉语中,其单用实例较少,多出现在复合词及固定搭配中。如“郤穴”指物体间的缝隙空间,“郤离”表示刻意分隔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更常见由该字构成的熟语,而非单字独立使用。
“郤”构成的常用词汇包括“郤诜丹桂”这一典故,出自《晋书》喻指科举高中;“修郤”见于《后汉书》,指制造嫌隙的行为,常用于政治斗争描写。在诗词创作中,“郤”多用于构建精致意境,如杜牧“郤月脸边明”的拟物描写,展现了该字在文学表现中的独特魅力。方言中“郤”还被赋予“角落”“偏僻处”等衍生意义,丰富了其语义网络。
该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其“缝隙”意象成为哲学思辨的重要载体。道家典籍常借“郤”阐发“虚室生白”的空间辩证思维,儒家则通过“郤疑”探讨察微知著的处世智慧。在民间文化中,“郤隙难弥”成为描绘人际隔阂的经典表述,而“郤步自封”则隐喻保守封闭的思维定式。这种多维度的象征价值,使其成为理解中华思维模式的关键意象符号。
进入现代汉语体系后,“郤”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但在特定领域仍保有生命力。学术文献中偶见其身影用于专业术语建构,书法领域则因其结构独特成为创作元素。值得注意的是,该字在姓名学中的独特审美价值得到保留,许多家族将其视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数字化时代,该字更以艺术字体的形式在品牌标识、网络文学中焕发新生。
学习该字时需注意其多音字属性,尽管主要读音为xì,但在方言中存在xiá的异读现象。字形极易与“郄”混淆,需结合《通用规范汉字表》进行准确辨识。使用时需区分古今义项变化,现代汉语中更宜采用“间隙”“嫌隙”等双字词替代单字表述。建议通过《古代汉语词典》深入了解其历史演变,在经典文献阅读中强化记忆应用。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郤的拼音和意思和组词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