楫字拼音.docx免费下载(word版可打印)

 2025-08-26  阅读 36  评论 0

摘要:楫字拼音"楫"字的拼音为 jí,声调为第二声(阳平)。这个汉字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常见,但在古典文献与诗

楫字拼音

"楫"字的拼音为 ,声调为第二声(阳平)。这个汉字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常见,但在古典文献与诗词中意义深远,特指划船用的短桨,也象征泛舟行水的动作。其读音与字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探究。

字形解析

从结构看,"楫"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侧为"木"部,右边是"咠"(qì)声旁。《说文解字》中记载其本义为"舟楫",即木制船桨。这种构字逻辑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的认知逻辑:以"木"表明材质,"咠"谐音强化发音,形成完整的意象符号。值得注意的是,"咠"在方言中还衍生出口语化含义(如小声议论),但在此字中仅承担表音功能。

字义演变

最初见于商代甲骨文时期,"楫"字仅作为实用工具名称存在。至春秋战国,随着文化交流频繁,其语义逐渐扩展:《楚辞》中以"桂棹兮兰枻(yì)"形容华美船桨,隐喻文人雅趣;汉代则常以"长楫代舟"描述横渡江河的壮举。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下"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虽未直接用"楫",却通过船舰意象间接延续了该字的水域文化基因。

文学意涵

在诗词中,"楫"不仅是交通工具部件,更是情思寄托的媒介。李白《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中暗含"无楫难行"之意,表达人生困境;南宋吴文英《莺啼序》则以"认得兰舟旧楫"抒发故地重游的怅惘。文人常借桨的"动静之态"喻时局变迁或心境转折,形成独特的意象链。这种现象折射出汉语特有的托物言志传统。

文化象征

"楫"在政治隐喻中同样重要。《尚书·说命》记载商王武丁以"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比拟贤臣作用,确立其治国隐喻地位。佛教典籍则出现"迷津指楫"教义,将宗教救赎与渡江意象结合。日本遣唐使将此概念延伸为"楫取文化",象征进取精神。这种跨文化传播印证了"楫"字的多维阐释空间。

方言与古音

吴语区至今保留"摇橹曰楫"的古称,在苏州评弹中可闻"橹楫相应"的唱词。中古汉语拟音显示,"楫"的读音更接近现代吴方言的"cieq",与普通话发音差异反映语音演变轨迹。对比日语"櫂(かい、kai)"的借用,可见东亚汉字圈对这一概念的接受方式受本土语音系统制约。

当代应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楫"主要用于专名或文学语境。航海术语"操楫"专指控制航向,文学创作里常用于怀古场景构建。如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以"江湖泛一楫"描写隐士生活,影视剧《琅琊榜》借"中流击楫"典故塑造人物形象。这类用法维系着传统词汇的生命力,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相关衍生词

围绕"楫"衍生出丰富词汇系统。"舟楫"总称水上工具,"楫师"指代船夫,"中流击楫"则成为励志成语。明代《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不同材质(檀木、桑木)桨的制作工艺,"寸板无安"的造船谚语也暗含对楫的力学认知。这些派生用法构建起完整的涉水文化语义场。

学习难点提示

初学者易将"楫"与形近字混淆,如"揖(作揖礼)"和"辑(编辑)"。建议通过造句强化记忆:"先民持楫而行,辑录江河史料,作揖而歌"。同时注意古音诵读中的声调变化,在诗词鉴赏时可着重分析含"楫"意象的章节,加深对这个汉字文化价值的理解。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楫字拼音

点击下载 楫字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

管理员

  • 内容580169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懂得生活主要分享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Email:admin@qq.com

Copyright © 2022 懂得生活(dongdeshenghuo.com) Inc. 保留所有权利。

页面耗时0.0322秒, 内存占用1.76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粤ICP备130758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