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咏菊二首:对峙与抱憾
郑板桥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文人,早年遭遇清政府的迫害而流亡海外,晚年回国后隐居于江南山水。他的咏菊二首可以说是其文章中的代表作之一,展现出了对菊花的推崇和抱憾,传达出了文人对时代变革的矛盾心态。而杨万里的咏菊则更多地倾向于菊花的生命力与恬静之美。
对峙
“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这是郑板桥咏菊二首中的第一句。他在这句话中表现出了对菊花的赞叹和仰慕之情。菊花一直被中国文人视为高雅之物,与梅、兰、竹齐名,但菊花特别之处在于,只有以清寒狭远之地,春寒秋冷之时,才能得以生长,显得格外高洁。就像是人的精神品格,只有经历了一番磨难,才能展现出优雅、高贵和超然。正是因为这种高洁的品质,才让菊花征服了千古文人的心。
但是,郑板桥在第二句话中却抱怨道:“肠断百花春色,争忍留取丹青。”这句话中,他对于逝去春色感到抱憾,进一步表现出他对逝去的时光的无奈和惋惜之情。在这个时期,各种文化、思想矛盾突出,人心不定,这也使得很多文人开始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或者是寻求自我解脱。而菊花瘦素、不易凋零的特征,恰好与这种反思情绪相契合,也为文人开启了一扇通向自由、超脱的窗口。
抱憾
郑板桥的咏菊二首,还有一首是“有客无饮徒伤离,清秋小院上西楼。沐露敲钟人未至,莫教枯叶报残秋。”这里郑板桥的情感更为复杂和动荡。他在这首诗中用清秋小院和枯叶来表现自己的心情。清秋小院是自己日渐孤独的象征,而枯叶则象征着自己在时代的变迁中的困惑和迷茫,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无奈和抱憾之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文人对一朵菊花执着不渝的推崇和赞美,还可以感受到文人内心更为深刻的情感。他的咏菊不仅仅是对一种花卉的崇拜和赞美,更是对人生历程、时代变迁、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