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是一个多音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读作"jí"。这个字由"朿"(cì)和"木"组成,本义是指一种多刺的灌木或小乔木,即酸枣树。由于这种植物浑身带刺,"棘"字逐渐引申出"刺"、"尖锐"、"困难"等含义。在古代,"棘"还特指官署外种植的荆棘,作为禁区标志,后来演变为"棘寺"、"棘院"等与司法、考试相关的场所名称。
由"棘"字组成的常用词语丰富多样,反映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首先是"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处理起来有困难,如"这个问题相当棘手";其次是"棘刺",指植物上的尖刺,也可比喻障碍或困难,如"人生路上布满棘刺";"棘地荆天"则形容环境艰险、困难重重,多用于文学作品中。
"棘皮动物"是一个生物学专业术语,指一类体表有棘或刺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海星、海胆等;"棘球蚴"是医学名词,指一种寄生虫病的中间阶段;"棘轮"则是机械工程中的零件,一种只能单向转动的齿轮。这些专业词汇展示了"棘"字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
许多成语中都包含"棘"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荆棘丛生"形容环境困难重重,困难像荆棘一样多;"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常用于形容创业或奋斗历程;"棘刺在背"则形容心神不安、坐立不宁的状态。
"棘门军"是一个历史典故,指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守的军营,后用来比喻纪律严明的军队;"棘闱"特指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反映了"棘"字与古代教育制度的密切联系。这些成语和典故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也展现了"棘"字在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在文化象征层面,"棘"字因其多刺的特性,常被用来比喻困难、障碍或危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荆棘常常与苦难、磨砺联系在一起,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艰辛与挑战。荆棘也具有防护、警示的象征意义,古代官署外种植荆棘,既是一种界限标志,也警示人们不得随意进入。
在文学作品中,"棘"字常被用来营造艰难、险恶的环境氛围,或象征人物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在诗词中,荆棘常常与"荒芜"、"凄凉"等意象结合,表达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感慨。这种文化象征意义使得"棘"字超越了其植物本义,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富有哲理意味的重要符号。
在方言中,"棘"字的发音和用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方言中,"棘"可能保留了更接近古音的发音方式。在古汉语中,"棘"字的发音和用法也与现代有所不同,它不仅指带刺的植物,还广泛用于比喻和象征意义。
在古代文献中,"棘"字的使用频率较高,涉及植物、官署、司法、教育等多个领域。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棘"字在历史上的丰富内涵和广泛应用。这种古今差异反映了语言的发展演变,也展示了"棘"字作为汉语词汇的持久生命力。
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棘"字的拼音和用法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可以通过其植物本义入手,联想酸枣树或多刺植物的形象,帮助记忆其基本含义。通过组词和成语学习,如"棘手"、"披荆斩棘"等,可以加深对"棘"字在不同语境下用法的理解。
对比记忆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将"棘"与"刺"、"荆"等近义字进行比较,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阅读包含"棘"字的文学作品或科普文章,可以在实际语境中加深对这一字的理解和记忆。掌握"棘"字的多音多义特点,有助于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棘字拼音组词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