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奄奄待毙”是一个成语,其拼音为“yǎn yǎn dài bì”。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的状态,也可比喻事物即将消亡或衰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来形容那些生命力正在迅速流失的情况。
“奄奄待毙”的“奄奄”,指的是气息微弱的样子;而“待毙”则是等待死亡的意思。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齐物论》:“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故夫言隐于荣华,道隐于小成,德隐于僻陋,形隐于无常。彼以坚白之昧终,此以时夜之状成。故曰:‘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取之而不禁,是谓元同。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其中虽未直接使用“奄奄待毙”,但描述了生命状态的一种极端情况,对后世成语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汉语中,“奄奄待毙”多用于文学创作或正式场合下的书面表达,用来强调某种状态的严重性。例如,在描述一个病重之人时可以说:“经过数月的治疗不见好转,他已是奄奄待毙。”也可以用来比喻企业面临倒闭前的挣扎,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之管理不善,这家曾经辉煌的企业如今已奄奄待毙。”这样的用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够深刻地描绘出所描述对象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奄奄待毙”虽然用来形容接近死亡的状态,但它更侧重于表现一种无力回天的绝望感。相比之下,“气息奄奄”、“苟延残喘”等成语虽然也有类似的含义,但它们各自有其独特的语境和情感色彩。“气息奄奄”更加关注于生理上的虚弱状态,而“苟延残喘”则更多地指在艰难环境中勉强维持生存。这些成语各有千秋,正确使用它们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奄奄待毙的拼音和意思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