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篑”字的拼音是“kuì”。这个字虽然不像一些高频字那样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但它有着独特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义。
从字形上看,“篑”字是一个形声字,左边为“竹”字头,右边是“贵”字。这种构字法体现了古人在造字时以形表意的巧妙之处。因为古代许多盛东西的器具是用竹子编制而成,“篑”字左边的“竹”字头就暗示了它的材质或者说相关的类别。而其本义是指盛土的筐子,多用竹子等编成。在《说文解字》等古代字书中对“篑”字的释义也是围绕着盛东西的器具展开的。这种与盛物器具相关的意义延伸出了一种积累的概念。我们常说的“功亏一篑”,这里的“篑”就是指用土筐盛土,表示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也就是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这个成语形象地利用了“篑”作为盛土器具的特点,表达了即将大功告成却功败垂成的惋惜之情。
“篑”字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儒家文化中,“跬(kuǐ)步至千里,积篑为高山”的思想就有着“篑”字的影子。这体现了一种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念。它告诉人们,伟大的事业都是从点滴的小事积累起来的,就像用一筐筐的土累积成高山一样。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激励着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积累知识、经验等。在建筑文化方面,“篑”字也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古代的建筑施工中,土方的搬运等可能会用到类似的器具或者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讲,“篑”字也是古代建筑文化中的一个元素。它可以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和人们对劳动工具的认知。
“篑”字除了在成语“功亏一篑”中使用频繁外,在一些比较古朴的文学作品或者描述古代劳动场景的文字段落中也会出现。例如在一些描写田园生活中人们修建沟渠或者堤坝场景的文字里,可能会提到“执篑而运土”,这里的“篑”字生动地描绘出人们用竹筐运土的画面。在一些国学经典的解读或者注释中,“篑”字也常常作为一个重点词汇被提及,学者们通过对包含“篑”字的句子、段落的解读,来深入挖掘古代典籍的思想内涵。在现代的教育中,“篑”字也会出现在语文教材或者国学启蒙读物中,通过学习和理解“篑”字的含义,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
在现代社会,“篑”字的价值依然存在。它不仅仅是古汉语中的一个词汇,在现代的文化创作、思想教育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文化创作方面,“篑”字可以成为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中一个很有韵味的元素,增添作品的文化底蕴。在思想教育中,“功亏一篑”这个包含“篑”字的成语可以用来教育人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注重积累,不能半途而废。对于汉字研究和古文字保护来说,“篑”字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篑”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字的演变、语义的发展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推动整个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篑字的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