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知府上联“东和尚,西尼姑,两厢情愿,糊糊涂涂”,下联堪称经典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9/1 23:13:40 人气:8 加入收藏 标签:对联 尼姑 和尚 下联

对联伊始是文人墨客之间相互切磋文学造诣的雅好,就犹如对弈一般,对得出下联即为胜,如果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就可以说是好联,但其最精妙之处在于一个“意”字,而这个“意”字往往会包含一些寓意在里面,可以表达出喜悦、褒奖、贬低、讽刺、嘲笑等不同情绪。

表达出的不同情绪给对联增添了几分乐趣,因此,古人经常会根据身边的事物来出题对联,以打趣或暗讽的形式当做一种文字游戏,即便是寻常百姓,兴致来的时候也会对上几句,这也是对联吸引人的妙处所在,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通过对联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一副寓意颇深、构思巧妙的对联往往会令人叫绝,自古以来流传下来不少经典对联,而今天我们要说的也是一副精妙的对联。知府大人提出的上联:“东和尚,西尼姑,两厢情愿,糊糊涂涂”,乍一看颇有刁难、奚落之意的上联却被人轻松对出,并且下联堪称经典,这是怎样的一副对联呢?

一、对联里面的“情绪”

我们都知道,古代诗词以唐宋为兴。在唐朝与宋朝我国的古诗词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并且分出了很多的派系,比如,豪放派、婉约派、花间派等等,而这些诗词的“门派”主要就是通过写作的手法、使用的字词,以及表达出的情绪综合评价而来。

唐后主李煜就是花间派的代表之一,内容多为歌咏旅愁闺怨、爱恨别离,用情真挚,如果用现代的说法来解释,就是拥有极强的代入感,让人产生一种灵魂沟通的效果。

李煜所作的《虞美人》一词脍炙人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李煜这个亡国之主深深的无奈与感叹。

诗词如此,对联也有同样的情感在里面,并且对联与诗词相比,没有那么严谨的格律要求,有较强的随意性,但凡能够看到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对联的题材,这也就赋予了对联极大的趣味性在里面。

我们熟知的星爷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把对联的随意性、趣味性和隐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将军带着参谋“对穿肠”来到华府挑衅时,“对穿肠”与唐伯虎之间的对联犹如一场不动刀枪的较量,迸发出一个个精彩的火花。

“对穿肠”的上联: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这副上联有贬低唐伯虎之意,此时唐伯虎的身份是华府中的书童,“对穿肠”以自已七省文状元兼参谋的身份瞧不起“华安”这个小小书童。

而唐伯虎信口对出下联: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又三心二意,一等下流。唐伯虎以同样数字对仗的方式对出下联,不但工整,并且反讥“对穿肠”的人品极差,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剧中这个对联的场面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精彩片段,但凡星爷的粉丝对这段都会留下极深的印象。其精妙之处不是能够反应出唐伯虎的才思敏捷,而是更能感受到唐伯虎这个人设极其“出尘脱俗”,用骂人不吐脏字的形式来嘲讽对手,产生一种大快人心的舒适感,而这就是对联情绪所在的精妙之处。

对联的魅力也在于此,对联中所表达出繁杂多样的情绪,让枯燥的文字增加了生动与趣味。尤其在古代,更有人把对联当作自已的“专业”爱好,四处对联寻趣,以达到自已的满足感,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样的一则故事。

二、知府出联羞辱,书生巧对佳句

话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江西的知府大人,管理能力不怎么样,却对得一副好联。其实在古代大多都是读“八股”考科举谋取官位的,但凡官府中人都有一些真才实学,坐上官位看的就不是学历而是能力了,显然这位知府大人有些“不务正业”。

一是自已身份摆在那里,巴结的人自然不在少数,即便这位知府大人出的联有人能对上,也是婉拒,二是知府也确实有些学问,可以说掌握了对联的技巧与精髓,有事没事便来上几联寻人打趣。

这日,知府带着一众人马到寺里上香,上香后在寺里游转,他发现寺里和尚与尼姑同住一寺,寺庙的东侧住和尚,西侧住尼姑,他感觉有趣,兴致一来便说出了一副上联:“东和尚,西尼姑,两厢情愿,糊糊涂涂”。

这副联颇有羞辱之意,寓指寺庙里的和尚与尼姑住在同寺,难免有苟且的怀疑。知府提出上联后,感到非常满意,余兴未减,对众人说道:“限寺中之人,一个时辰之内对出下联,否则我便拆了此寺庙!”

话一说出,寺中的和尚与尼姑便慌了手脚,站在寺中你一言我一语,想半天也没人能够对出下联,眼看时间一点点流逝,和尚与尼姑心急如焚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眼巴巴看着知府拆庙,甚至有的人已经开始想自已今后的去处了。

正当和尚与尼姑们不知如何是好时,寺中走过来一年轻的书生,朝知府行了个大礼说道:“小生这有一下联,不知道能否让知府大人满意?”

知府大人正在暗暗得意,突然见到一年轻书生前来“应战”,难免有轻视之意,便懒懒说道,“你对出便是!”

书生看了看寺中的和尚与尼姑,又看了看供奉的神像,对出:“上观音,下弥陀,各保其主,清清白白”。

原来书生细心发现,尼姑与和尚供奉的神像不同,尼姑供奉的是观音,和尚供奉的则是弥陀,为自已的下联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本已胜券在握的知府听到下联后,眼睛一亮,书生的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与上联的羞辱之意做了一个完美的解释,让自已这个对联“专业户”都不由得佩服,便对书生大为赞赏了一番,之后带着一众人马离去。

这个书生本是赶路之人,遇到寺庙便前来借宿,未成想遇到知府刁难,及时为寺庙解了围,使寺庙免遭拆毁,一时间书生成了寺中的“红人儿”,而这副下联也成为了经典之作在民间流传。

小结

可以看出,对联不仅仅是一门学问的表现,从中能够表达出不同种的“情绪”在里面,而这个“情绪”则是包含人的一切感情,喜怒哀乐、调侃捉弄、刁难嘲讽、褒奖赞扬,等等,都可以在对联中巧妙地表达出来。

并且最为精彩的是,对联可以用含沙射影的方式去“打太极”,不需要用字词直接描写,而是借用其他的人与事来隐喻自已的想法,只有懂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含义,像今天这则故事的对联,就暗有嘲讽之意,而书生则用同样的方式为和尚、尼姑解了围,并还了他们清白。

对联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此,比起那些直白的表达方式,对联能够在游戏中调侃对方,这是其他文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乐趣。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经过历史长河的涤荡,最后留下的都是文学精粹,我们都有义务去传承。

参考资料:《虞美人》《唐伯虎点秋香》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37940.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