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战云已远, 雄关犹在, 你不知道的“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31 21:43:14 人气:2 加入收藏 标签:山海关 长城 天下第一 万里长城 常常

战云已远, 雄关犹在, 你不知道的“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

TA说原创|发布:2018-07-01 21:02:22 更新:2018-07-01 21:02:22

山海关距离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心15公里,是万里长城东部的第一个关口,是我国扼东北、华北咽喉的军事重镇,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山海关修建的过程,基本的防御体系以及与山海关有关的传说故事。

山海关距离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心15公里,是万里长城东部的第一个关口,是我国扼东北、华北咽喉的军事重镇,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该关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海关连同其所在地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2001年8月10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中国第100座历史文化名城。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素有“京师屏障,辽左咽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山海关原属幽州,隋唐时称为“临榆关”,宋朝叫“临闾关”,元代改名为“迁民镇”,曾在此大量移民,修沟壕,筑工事,派兵驻守。为抵御来自北方残元势力的军事威胁,洪武年间大将徐达奉命前往榆关修筑军事体系,到达之后,他看中了这山海相连处的显要地势,就将历代屡修屡废的长城连在一起,建成一体化防线,筑关设防。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在山与海之间,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成为中原通往东北的咽喉要冲,也是护卫京津两城最重要的一道屏嶂。明中期嘉靖年间,戚继光出任蓟州总兵,他在此加固关隘,增修敌楼,建设长城复线,特别是把陆上长城牵引入海,修建入海长城(即现在的老龙头),将山海关一带建成水陆两栖的全封闭防线。

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既非最早建起的长城关隘,也非最接近京城的,是由于它为要冲,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誉。康熙帝曾有诗赞曰:重关称第一,扼险倚雄边。地势长城接,天空沧海连。山海关不仅仅是一座关隘,更是一个城池,整个山海关以城为关,是我国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长城为主线,以关城为中心,包括7座卫城,10大关隘,几十座城台、敌台、烽火台等,是一座完整、严密、科学的古城防建筑群和军事防御体系。

关城是整个城防建筑群的中心,城墙高大坚固,护城河外绕全城。有4所关门:东边是镇东门,西边是迎恩门,南边是望洋门,北边是威远门。四门以镇东门最为著名。镇东门又名“天下第一关”,城台上筑楼,高13米,宽20米,进深11米。上层额枋前悬有“天下第一关”的巨幅匾额,楼下是山海关的东城门。“天下第一关”匾额,长 5 米多,高 1.5 米,每个字都1米有余。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匾额没有留下任何落款,过去讹传是严嵩所书,其实是由本地人萧显所书。相传,“下”的最后一笔,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作者将蘸满墨汁的抹布抛向空中而点上去的。山海关城楼“天下第一关”匾额真匾,日本侵华时被抢运到日本,楼上收藏的是光绪八年(1882年)摹刻的匾,楼外悬挂的1929年摹刻的。

山海关

山海关关城利用了西南低、东北高的地形,突出表现了关城内的重要建筑“天下第一关”城楼。“天”“一”和繁体的“关”字均是左右对称,城墙由于地势原因北高南低,所以作者在写这五个字时特意将“天”字写得最小,后面每一字更比前一字大,“第”字也换成了草字头,据说都是为了使南侧更厚重,镇住南方。城墙因为有了这副匾额,才显得更加稳重、匀称、优美。[1]

山海关城平面呈四方形,主城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城墙高14米,厚7米,内部土筑,外面用砖包砌。整个城池与万里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形成“镇关金锁接长城”之势。

城楼之外有瓮城,瓮城规模不大,但作用至关重要。它是关城的二道防线,同外围的罗城一样,大小城池并守,御敌于城外,擒敌于城中。

雄关漫道真如铁

山海关分别筑有南翼城和北翼城,以驻兵防守和储备粮草为主。防卫的重点是在东墙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等城堡和大大小小的敌台、烽火台,这样就形成了以长城为骨干,以“天下第一关”为中心,“主体两翼”“左辅右弼”的古代城防体系。

在山海关有许多未解之谜,首先就是老龙头的墙基之谜。戚继光将陆上长城接连入海时,这一带海域全是沙滩,唯独在入海处即老龙头的海底是岩岸。戚继光就在此选址兴建。他是如何施工的呢?相传他把无数大铁锅倒扣海底,堆叠起来的。每个大铁锅中,还灌满了沙砾,一旦被海水吸住,便固若金汤。清代康熙皇帝来巡,登澄海楼,作《澄海楼序》,对此大加赞叹,“盖城临海中,涛水激射,非木石所能久固,昔人巧出此想,较之熔铁屑炭更为奇矣”。但是前几年当地人在重修老龙头清理海底墙基时,施工人员却并未发现任何一口铁锅的残片。但见充当城基的,全是一米见方的花岗岩石头,其四角皆凿有大卯榫,卯与榫相互咬合,再灌上铁水,这样修筑的整个墙基牢不可破,任凭飓风海啸,也纹丝不动。[2]这些历史传说和故事并不见实证,更加引人遐想。

还有就是距离山海关不远处的孟姜女庙怪联之谜,全联共20字,“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幅简单的对联却因为“朝”和“长”是多音字的缘由,有多种多样的读法,全联的意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十分有趣。“朝”有cháo和zhāo两种读音,cháo与潮水的“潮”同音,zhāo义为朝阳的“朝”和今朝的“朝”。“长”有zhǎng和cháng两种读音,zhǎng与涨潮的“涨”同音,cháng与经常的“常”义同。此联一般有以下三种读法:第一种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第二种是“海水潮,朝朝朝潮,朝朝落;浮云涨,常常常涨,常常消”。第三种是“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常常涨,常涨常常消”。此联恰当地表现了该地的风物,游人到此一睹为快。

姜女庙的对联

此联的作者一说是南宋的状元王十朋,一说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一说是明代中叶诗文书画无不精通的大才子徐渭,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其实,山海关长城是明代才修建的,而孟姜女的故事则是秦始皇修建长城时期的民间传说。不管其故事的真实性如何,这样的历史传说反映出人民对于暴君的痛恨,对于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明末,东北地区后金政权崛起,对大明王朝虎视眈眈,意图由山海关兴兵推翻明朝,山海关便战事不断,担负起“京师屏藩”和“边关重镇”的双重责任。在这里,袁崇焕镇守边关,后金政权望而生畏,因而使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让大明朝自毁长城,袁崇焕被诬为大明朝的奸细,遭凌迟之刑。在这里,吴三桂为报家恨,“冲冠一怒为红颜”,与清摄政王多尔衮合作,打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拉开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王朝序幕。在这里,更是发生了许多在近代史上足以名垂千古的战役。正是这个山海关,铭刻了太多的战争记忆,让人们更加珍爱和平。现在山海关已经成为中外著名的旅游景点,战争的乌云早已远去。

吴三桂

注释:

[1] 参见李朝全:《山海关记略》,载《绿叶》2014年第12期。

[2] 参见章武:《山海关之谜》,载《炎黄纵横》2009年第3期。

(作者:陈树淑博士)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36552.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