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0副对联: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大道知行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01】
万卷藏书宜子弟;
十年种木长风烟。
【02】
著书许氏九千字;
插架邺侯三万家。
古人一向讲究读书要多,阅历要广,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国藩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从此步入他的仕途生涯,这离不开书为之铺路,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也。他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读经治学。他为学甚勤,不仅在京宦期间严于律己,刻苦钻研,即于其后的行军作战、政务繁忙之时,亦未尝废学。在他的内心深处,读书是需要终生坚持的事业。
曾国藩多次要求后代子弟要多读书,并明确规定他们在五十岁以前要把该读之书都读完才行。他在咸丰十年十月十六日给纪泽、纪鸿信中说:“我家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绝不怕没饭吃,至嘱!”同治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给纪泽信中,曾国藩写到:“目下尔在家饱看群书,兼持门户。处乱世而得宽闲之岁月,千难万难,尔切莫错过此等好光阴也”。他在治家八字诀中,也将“书”放在首位。
同时,曾氏酷爱藏书,咸丰六年他言藏书己百倍于道光中年。按此间经过二十年计,若当年藏书千册,百倍于此则为万册,很了不起的数字,难怪曾国藩要在家乡建一座藏书楼,并自题此联。他希望家藏万卷,希望自己乃至子孙们著书立言。
【03】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在曾国藩看来,“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断无不兴之理。”他认为,“家国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曾国十分节俭,他衣服穿得十分俭朴,规定家中的妇女要纺纱绩麻,他的布袍鞋袜多系夫人、媳妇所做,他终身自奉寒素,过着清淡的生活。曾国藩用这副对联对治家进行了一次总结,这也是我们应该借鉴学习的。
【04】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是一个性格倔强、暴烈、心高气傲的人,他不像曾国藩,讲究怀柔,讲究沉稳。咸丰八年,曾国藩丁忧在籍,曾国荃远在江西战场围攻吉安。曾国藩身在家中,但心中无时不记挂他的嫡系部队。他写信给曾国荃说:“弟营之勇锐气有徐,沈毅不足,气浮而不能敛,兵家之所忌也”,所以他告诫其弟“做事不慌不忙”,要“求稳当、变化”,要“老到精明”。
【05】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此联将大与小、群与独两对矛盾对立的词语组合在一起,概括了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大道理,言简而意深。
曾国藩的成功与他的处世态度、哲学息息相关。他眼光看得远,做事却非常地谨小慎微,事事落在实处。如他对家中人的要求是从读书、种菜、喂猪、养鱼、少睡、多做等细小事情上体现,将养吉祥家气的目标落实到桩桩件件小事上。他认为一个人必须要严格地自律,要讲究心性的修炼。俗语说,祸从口出,一个人要想历尽磨炼而不垮,就不能沾惹是非,“守口”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此对联短短十六字,却包含了极为深刻的人生哲理,吴恭亨《对联话》称这副对联“可当座右铭”来读。
【06】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曾国藩投笔从戎,从平静的书斋走进纷乱的战场,及至湘军势力震慑朝廷,由此各方面对他的猜忌与疑虑无一日让其弃怀。那种“如临如履,战战兢兢”的感觉与曾国藩相伴终生,而这样微妙的感觉与这感觉背后的微妙之理,借联语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来是如此的精妙。抛开“地狱”这一消极概念,曾国藩在对自己勉励的同时,告诉别人只要做人坦坦荡荡,在逆境中也能乐观豁达,这实在是一个普遍的真理。
【07】
敬胜怠,义胜欲;
知其雄,守其雌。
此联是曾国藩在与左宗棠闹过不愉快以后,送给左宗棠以示尽弃前嫌。敬,戒慎、不怠慢;胜,克制;怠,怠情;欲,私欲;雄,雄健;雌,柔弱。此联意思是,做人做事要严于律己,克勤克检虽知雄健,但安于柔弱,情愿处于低位。
在此之前,左宗棠曾经因为曾国藩匆匆撇下湘军事务回家守制而大骂曾国藩。曾国藩对此事有过深刻的反思,他在日记中写到:“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则思贤而共图之。”这一联实实在在地传达了道家的怀柔,柔弱胜刚强的处世之理,可谓“格言为对联时,可作篇铭读,任悬一二于座右,即亦可收放心。”
【08】
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
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09】
养活一团春意思;
撑起两根穷骨头。
【10】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曾国藩个性倔强,他以男儿“懦弱无刚”为大耻,他认为男儿应顶天立地,“好汉打落牙和血吞”,也就是“大丈夫当死中图生”的精神。曾国藩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他的这种性格。
但是在他成功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当京官时做过一段时间的清闲词臣,甚至有归田养亲之念,组建湘军也是困难重重。不同时期,曾国藩都用对联表达自己的心志。
咸丰九年十月,曾国藩把“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送给自黄州来的李申甫,显然也带有自勉的意思。咸丰八年,因为三河之役,他的胞弟曾国华战死,且“丧其元”。咸丰九年又因为调防四川的事与朝廷周旋,说实在的,曾国藩为了家事国事的确是心力憔悴,但是他又不得不撑起那个局面,所以他说“撑起两根穷骨头”。
时至咸丰九年十月,石达开退到楚粤交界处,太平天国大势己去,曾国藩的胜利近在眉睫,所以他欣喜地写到“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于清光绪二十八年赴蜀公干,游览武侯祠时,钦佩诸葛亮治理蜀国所用的政策,宽严得度,思至其师岑春煊任蜀总督时政策的失度有感而发,以诸葛亮的治蜀之道做对比,针砭时弊。
毛主席在游览武侯祠时看到此联时,亦十分推崇这副对联,后世喜爱此联,简称其“攻心联”。
图片来自网络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甜豆粥说说话
今天晚上就是大年三十啦!这两天总是能听到窗外传来的陆陆续续的烟花爆竹的声音,过年的气氛越来越足了。早上起来,全家人一起熬了浓浓的浆糊,贴了对联;爸爸妈妈一天都没闲着,洗菜、切菜、拌饺子馅儿、早早地就喂鸡喂羊,让它们也过个新年,大家都在期待着晚上的年夜饭。
传说对联是来自于桃符,相传“神荼、郁垒”两位仙人负责在连接人间与鬼界的桃花木之上守护人间安全,将夜里出来危害人间的鬼怪抓起来喂虎,于是后来家家户户在门上贴桃木所制的春符,写上这两位仙人的名字以求多福,中国人相信桃木可以辟邪,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中夸父所拿的手杖就是桃木。
五代时期开始在桃符上面将二位仙人的名字换成其他祈福的词语,而宋朝时发展为写祈福的句子,颇有现在春联的味道。明朝时朱元璋建都南京,命令全国都必须在春节时贴春联,他还将春联作为赏赐分给大臣们,清朝的春联有严格的形式要求与对称要求,自清朝以后,贴对联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春节习俗了。
宋朝诗人王安石所写的《元日》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背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呈现出的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是每一年过年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受到的。
十二点跨年的时候处处响的是烟花爆竹的声音,空气中飘着烟尘的味道却并不恼人,在噼里啪啦的声响之中,一年就这么过去了;春风吹得暖气洋洋,每家每户都在喝新年的屠苏酒。早上醒来,千家万户都被新的太阳照耀,主人家把门上所贴着的旧桃符拿下来,贴了新的桃符上去继续辟邪祈福。
此时正是王安石变法最兴盛的时候,在王安石的心中,新法代替旧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必然的规律,而现在正是一片祥和新旧交替最好的时候,想必诗人眼里此时现在看到所有新的事物都是倍感亲切的,百姓生活的细节记录,也是诗人心情的真实写照。
除了王安石,孔尚任也记录过春节换桃符的事情,孔尚任的《桃花扇》很多人都很熟悉,精通戏曲音律的他对诗词韵律也颇有研究,他在《甲午元旦》中写:“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孔尚任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六十六岁,从官场退出返回自己的家乡山东曲阜过着深居简出的退隐生活,此时诗人的心情愉悦放松,没有任何事需要牵挂,写的诗自然也就全是轻松。头发稀疏却还和家人一起熬夜守岁,尽享天伦之乐。一次又一次地剪掉蜡烛的灯芯,这摇曳的灯芯似乎在催他喝完夜酒。
诗人也和平常人家一样,给小辈们分发压岁钱,让他们出门买自己喜欢的玩意儿,听着外面炸响的爆竹,看着更换桃符的年轻人和老年人,院子角落里的梅花静悄悄的开放着,大家都在等着时间流逝,天亮以后好去互相拜年。全诗都在描述诗人眼前看到的场景,轻松愉快,让我们也体验了一下清朝的人过年的情形。
从五代十国到现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对联早已从春节的专属,渐渐转向日常;从百姓屋里到书院、府邸大门;贴对联不仅仅只是一个喜庆的风俗习惯,更是学识修养的证明。
小的时候我们刚刚学《声律启蒙》,就摇头晃脑地背过“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这是前人文化演变留给我们的瑰宝,也是我们的传承与坚持,正是这种传承和坚持,让每个人都产生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欢迎留言与甜豆粥交流分享,你现在还记得什么经典的对联吗?
文:甜豆粥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