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想自学写对联,有什么讲究?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29 20:22:03 人气:5 加入收藏 标签:对联 下联 平仄 章法 比如 上下

写对联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文学的概念,一个是书法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两点入手谈谈中国的对联文化

在文学上,对联又称对偶、门对、对子、楹联等,春贴、春联、是一种对偶文学。

由于汉字语言的独特性,对偶诞生很早,它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就懂得用这样的句式表述,最早的对偶句式在易经中就有:

“满招损,谦受益”

而单独创作对联,使之成为一种文体,而不单单是穿插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根据谭蝉雪先生的观点[1],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我们就从文学意义上对联的“讲究”来聊一聊对联。

对联犹如诗词文章需要有一个主题主旨

因此,意义是有相关性的。或是相关、或是相反、或是相近。

正对:是指上下联内容彼此独立,却又相似或者相关(即只有一面性)的对联。比如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反对:上下联意思相反。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流水对: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说,其实两句是一个整体,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没有意义,上下联之间有递进、因果、连贯、条件、假设等关系,缺一则是意义不全。比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无情对:晚清士大夫流行“无情对,为了对上对联,不再兼顾彼此的关联,比如“五月黄梅天”相当难找下联,于是对“三星白兰地”

但是对联也有忌讳,:

合掌:所谓合掌就是上下联句意重复了,比如你拿“树”去对“木”,杨树对松木,杨和松是可以做联,“树”和“木”就合掌了。又比如“神州千古秀;赤县万年春”,这里“赤县”和“神州”指的都是中华大地,而“千古秀”和“万年春”本质意思也是一样,所以上下联说的都是一个东西一种意思,这就是“合掌”的对联。

比如对联:

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民国时候,全国反对袁世凯称帝,就有对联:

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则是“中H民G万岁”。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H民G。

当然,现在为了讲这个故事,敏感词又太多,营销号上普遍都写成“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对仗工整,在诗律中叫做“工对”。你可以理解为手工匠人去创造性的做一个工艺品,不是按照统一标准的磨具,有标准的产品质量,批量生产。而是不断打磨,不断勾勒,直到满满“工”出最美,最顺畅的作品。这才是“对仗工整”。因此在此,非常不适用“标准答案”的思维看待工对,下联并不是上联唯一的标准答案。

什么是工对呢?对联要求上下两句在词性、词类、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甚至同一词类中,还可能分若干小类,也分别相对严整。

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在名词中,又有细分,比如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

比如上联是山,宽泛的说,下联可以是“楼”,可以是“星”,但是楼是人文景观,一般适合对:"宇、殿、井、院"而星是天文的景象,最好还是对“日、月”或者次一点“云、雷”。除非在某种特定的景象正好山的对面是楼,或者这个地方最妙的就是山景和星辰,那么上联的山,和下联的星才能展现出更大的张力。这也是文学的追求。

对联平仄的讲究有很多,有些人说,平仄过于限制创造力,这就看你写对联的追求,实际上,对联和古体诗,非但要句意美,更要发挥汉语的音韵美。

目前的普通话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第三声、第四声是仄。而在古声当中,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是仄。

平起仄落: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因此贴对联时一定要将上联贴在右手边。

马蹄韵:来自骈体文学来的技巧,即各句末一字依照“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顺序,再长也是如此。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对联的平仄有窄对,宽对之分

窄对:平仄一字不能错。

宽对:简单而言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针对七言对联而论的,若是五言对联,那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宽对也有对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的禁忌。

在此重申,对联的平仄也好,不合掌的讲究也罢,不是必须遵守否则就扣分的踩分点,而是你最好把他加上,能够让作品更漂亮,否则容易被他人诟病的审美点。

在书法中,对联是一种装裱,装饰,裁量作品的形式。需要上下联,横批或可不加;春联会有横批,有些挽联也有横批。

此外书法写对联还有很多讲究

楷 书

主要指唐楷和魏碑(另有晋人小楷、写经体等),属于规范、整齐、静态的书体。书写对联时,字占一格,一般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但字形大小基本一致。若取纵势,则可加大行距,缩短字距,令行气紧凑。也可放宽行距、字距,以求通篇布局疏朗匀停。

隶 书

成熟定型的汉碑隶书也属整齐、静态的书体,字形多呈扁方,书写对联字占一格,不论正方格还是长方格,都使联文自然成横势,即竖排行间紧密,而字距较大,横列明显,这是隶书特有的章法形式,也可字占扁方格,使竖、横间距基本相等,形成横竖均匀的布局。汉简、帛书字形长短不一,大小参差,有的竖、撇、捺恣纵奇肆,则宜取纵势作书,不求横列整齐,但需上下联行数相等,行距一致,起收基本平齐对称。

行 书

行书是以楷书为基础,糅入一些草书的写法,化繁为简,点画萦带,字势连绵,笔意活泼,字形大小可随势伸缩,形成美观易识,书写流便,颇具实用与鉴赏价值的书体。因其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体势的动静、流驻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故又有行楷与行草之分。唐书论家张怀瓘对其作了划分:“兼真者谓之真行”,即现在所称的“行楷”,趋于静态;“带草者谓之行草”,趋于流动。

若以行楷为联,可参照楷书章法,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求其行气紧凑。还可横、竖间距同时适当放宽,章法疏朗萧散,别具一格。行草对联则可利用字势连绵,结体自由活泼的特点,章法上只求上、下联整体均衡,气韵贯通,彼此照应,不求每一字每一局部对称,以便在整体基本对称中尽可能形成参差、错综的章法变化,更好地发挥行草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但要注意上、下联起头平齐,收尾基本一致,不应轻重、疏密、长短过分失衡,致彼此相隔相悖,风格不一,杂乱无章,破坏了对称统一的基本要求。

草 书

包括章草和今草。章草是汉隶的草书化,书法史上的章草名作有三国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等。其体势特点字字区别,布列整齐,字距均匀,字与字不相连属,体型化扁为方,点画出现圆转、萦带,捺画及部分横画保留波磔,体势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章草写联,章法可参照行楷书为之。

今草承章草遗绪,通过对笔画的简省、连结、形变、偏旁部首符号化等手法变化今楷的体势,略具其形而不失其字。晋代二王父子为行书及今草宗师。今草可每字独立,也可连绵牵带,一笔而贯数字。各种书体中,今草最为简捷流动,最富体势变化。按其书写速度、体势腾挪开合的变化程度,又有小草、大草、狂草之谓。

书法对联应保持形式上的对称性,故而一般不宜用放纵不羁的狂草书联。小草(包括于右任先生创造的标准草书)每字独立,动中寓静,用以书联,则可参照章草章法为之。若以连绵流贯、起伏迭宕的草书为联,则可参照行草章法,在保持上、下联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发挥草书艺术特色,以求体势的错落开合、节奏的疾徐起伏等变化。

篆 书

不论甲骨文还是大、小篆,都是各自独立,不相牵连,属于静态书体。其中小篆字形偏长,石鼓文偏方,但字形均大小整齐均匀。甲骨及钟鼎等字与字则有大小、长扁、欹正的差异。其书联可分别参照楷、隶章法为之。

款识、题跋、钤印

款识、题跋不属对联正文,但对联书法作品中少不了落款。从内容看,下款落书联者或撰者名,上款一般题受联者或撰者、联文出处、年月等内容。题跋文字内容往往包含联文简要背景材料或必要的说明补充,有时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从书法角度看,题款本是作品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会起到协调、丰富、完善整体章法的作用。故不能因其不属正文而忽略它,而应将其纳入对联整体章法的创作构思。

款题视文字多少而布局。字少者,上款题于上联右侧上部,下款落于下联左侧下部,当代书法家追求作品虚灵与动感,喜将书者落款位置提高到下联左侧上半部;为追求简洁,可不落上款,只于下联落书者名即可(名款可简至1-2字,称为“寒款”)。

题跋文字少者可照上述落款位置书之,字多者可题于上、下联文左右两侧;联文字少而幅长者,为避免字距过大章法松散,可题款于上、下联联文下部进行补救。书写龙门对应在上、下联末行下部留足空白,以便落款或题跋,并视字数多少,跋语可一行至数行不等。若空白不够,也可题跋于上联左侧及下联右侧。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34292.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