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都说知识改变人生 他靠书法助力仕途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29 12:49:59 人气:6 加入收藏 标签:书法 状元 对联 翰林 太后

02.1605:14

关注

写字不能成为古时人谋生立身的专业,得益于书法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扳着指头逐一数一遍,怕是只有山东潍坊的状元郎曹鸿勋一个人,几次被书法改变了人生。

□张漱耳

状元决非浪得虚名

曹鸿勋是潍县(今潍坊潍城区)出的状元。在潍坊,以画立身名垂青史的人物不少。比如李成、周亮工、郑板桥等。纯就书法而言,则只能数出曹大状元。在文风浓郁的潍坊人眼里,曹鸿勋不仅作为潍县的第一个状元及为官的清正被看重,更一致的看法就是,他的书法高于了他的政绩。

曹鸿勋为官的年代,正是晚清整个社会腐败黑暗的年代,多少事情恐怕是想做也做不了的。但社会的黑暗掩盖不了他书法的光辉。一个多世纪以来,潍坊人最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书法。艺术这个东西就是这样,不会像政绩那样,很快因为时代变迁一去不复返,往往历久弥香。

曹鸿勋在家乡遗字甚多,在世时即有大量墨迹上石。有据可查的就有:陈氏家庙、裕仁堂药店、王之翰墓碑及墓志铭、孝子碑、重修观音阁碑、重修玉清宫碑、十笏园、十笏园记、孟松里墓志铭、孙凤翔墓志铭、张兆楷墓志铭、张湘帆子房墓志铭、孙葆田墓志铭以及《临九成宫醴泉铭》等。“临九”是应潍县绅士丁星甫致函而写,曹鸿勋当时在陕西巡抚任上,接信后临摹了此碑,数日寄回了潍县。丁星甫请人刻勒上石,为后学留下楷模。

对于行家来说,如上提到的曹氏题字,毕竟都是些碑碣石刻或木刻匾额,与书法的真迹是差着等级的。曹氏本人之手通过毛笔连接到纸面的真迹,原本也是不少的,只是上世纪经历的战乱太多,基本上都流散了。硕果仅存的那些,又在十年浩劫中经历厄运,基本不复存在。现在的潍坊人,得其真迹片纸无不视为珍宝。网上出现的所谓曹鸿勋书法,百分之九十九是赝品。

曹状元在书法上确实下了很深的功夫,决非浪得虚名。当年与他同时考进翰林院的浙江人士冯文蔚,书法卓著,文才惊人,很早便以才子之称名噪江南,原以为能成为本届状元,没想到一揭晓,却是曹鸿勋占了鳌头,自己只得了个探花。他心中不服,但待考卷悬出,见了曹鸿勋的答卷,且不说行文,单看书法,确是高出自己一头,不得不叹服。他的原话是:“是真山东人吃馒头者,我辈瞠乎后矣”。

冯文蔚、曹鸿勋二人同入翰林院后,于光绪十三年,潍县有位翰林同僚,拿本册页,请曹鸿勋临写之后,又请冯文蔚写。冯在写后添加戏笔曰:“珠玉在前,经月不敢涉笔。屡承催促,率而应命,方家之嗤,知不免矣?”可见,冯文蔚对曹鸿勋的书法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副对联遇“贵人”

在曹鸿勋的人生道路上,书法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首先是在少年时代,他因为书法被大收藏家陈介祺赏识,出现了一次重要的“书法改变命运”。

事情要从“文昌阁”的一副春联说起。当年,潍县城东南有一座庙,叫“文昌阁”,是供奉文昌帝君的。每年的春节,山门的对联都是请陈介祺书写。但这一年到除夕了,闭门在家的陈介祺忽然纳闷不已:庙里怎么没送纸过来让他写对联呢。莫非有人写了?陈老便让车夫拉着他去了文昌阁。到那一看,果然大门上已经贴上了对联。

陈介祺站在门前瞅了很长时间,边看边思,猜测了半天也没猜出书者是谁。最后,实在想不出,只好登门入室。

住持见陈介祺在大年三十造访,急急忙忙迎接,欲引入内室奉茶。陈老未入,站在室外就问:“山门春联,何人所书?”

住持支支吾吾,答曰:“昨日裁好纸后,正想送您府上。不巧来了一个学生,见案上有裁好的对子纸,非要为本寺写对联。我不好拒绝,心想让他写吧,不好再换。可是,写完一看,觉得这字写得很好。就想,今年就贴这个吧,不上贵府打扰您了。”

陈介祺边听边点头,问他:“学生何名,家是哪里?”

住持曰:“南关新巷子的,姓曹名鸿勋。”

陈介祺回到家里,心中就放不下了。起更时分,他吩咐管家:马上去一趟南关新巷子,请一位叫曹鸿勋的过来。还叮嘱管家,对人家一定要客气。

管家来到新巷子,打听着找到曹家。听说陈介祺大过年地派人来请,曹氏母子非常激动和惊喜。

那时陈家是“相府”啊,名门望族,哪个不知,谁家不晓?而曹系贫寒之家,一年到头是靠父亲上街烤火烧、煮地瓜谋生。

曹母给儿子换上了过年的衣服,让他赶快随管家去陈家。

这一次相见后不久,曹鸿勋拜了陈介祺为义父。陈安排他到家馆读书,并请了翰林王之翰授教。

曹鸿勋后来考取状元,背后的有力支撑当是此二人。

回过头来看,如果不是那副春联为媒,他也就不能或是不可能那么早认识陈介祺。自然,也就不能有好的学习条件,甚至会连进京考试的盘缠都凑不齐。都是陈介祺全方位帮了他。送曹鸿勋参加殿试时,陈老还写了书札给在京的同僚,请对曹鸿勋考试期间的饮食起居予以照料。

贺幛得老佛爷赏识

考取状元之后,也是因书法原因,曹鸿勋有机会几次改变仕途。

当年,曹鸿勋虽高中状元,但因为官场腐败,结党营私风盛,而曹鸿勋性格耿直,不会活动不会送礼,故并没有被放官,只是在翰林院做编修。这个职位一点油水也就没有,日子并不好过。

直到光绪五年,一个偶然的场合,慈禧太后看到了他的字,顺便问起这位状元在哪为官,才知他仍在翰林院。很快,是年八月,34岁的曹鸿勋被派到湖南做了一名副考官。

这事还有续篇。

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祝寿大典由荣禄、奕操办,群臣无不上礼。就在此次庆典上,一幅大红贺幛格外醒目漂亮大气,引得慈禧太后不得不近前一观。这正是曹鸿勋的“杰作”!于是,她又如上询问,答曰:“此人现任江南副考官。”又很快,曹鸿勋被调回京师,先后授左右春坊赞善。在太后身边两年,曹鸿勋就有了干“一把手”的机会,成为云南的知府大人。

曹鸿勋自少年时代到进士,多次有书法冥冥相助。但也因写字与光绪的老师翁同龢产生过节,仕途上小遇挫折。

曹鸿勋刚到翰林院时,因为俸禄不高,经常搞点书法造假,挣俩小钱贴补贴补。其中模仿的一张董其昌对联,流入市井后被翁同龢误为真迹出重金购得。翁同龢在一次作寿时,乘兴将此字拿出让众门人一饱“眼福”。众人皆称妙时,性情耿直的曹鸿勋却未加思索脱口而出:“这不是真迹,是学生仿写的。”

翁同龢认为自己听错了,又问一遍:“你说什么?”

但曹鸿勋此时已无法改口。

可是翁同龢不相信自己会走眼。遂命人摆下笔墨,请曹鸿勋照样写来。曹只好照办。众人一看,果然不差分毫。

翁同龢失了面子,勃然变色,鼻子里“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自此,他也就再也不待见曹鸿勋了。在曹鸿勋云南任职期间,慈禧太后曾就曹鸿勋的任职召见过翁同龢,向他征求意见。太后的意思是想把曹鸿勋调进宫,担任主管皇戏的大臣。

翁却回奏道:“曹鸿勋刚调云南,才未施展,便于召回,会引起云南方面人心浮动,以臣之见不宜调回。”

翁同龢说的也许是实情。可这是不是因为当年那一“过节”没有给他讲好话呢?不过这未必对曹不是幸事,因为他一生的最高政绩就处在云南知府任上。

书法是小事,个人生活习惯也算小事,但小事不小。曹鸿勋得益于书法小技,却又被酗酒这个生活小事害了。他嗜酒如命,一生狂欢不止。工作越劳累,越要靠喝酒解劳,结果中了酒瘾,积酒成疾,最终因喝酒倒在任上。

宣统二年,曹鸿勋由陕西回京协理开办资政院,仍没改变自己贪杯的臭毛病,结果与友合饮,摄酒过量,酒后生痰疾,于1910年9月9日与世长辞,时年六十五岁。在长寿的书法家群中,他这个年龄是太短了。

叶落归根,去世后,曹鸿勋灵柩运回故乡,葬于潍县西南,今大胥家村北。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33923.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