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八种常见的行书书体?(百体书法问答)
甘泉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萌发于两汉,成形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中唐之后的一千年间又有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了一代新风。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元至明中叶,无论是赵孟頫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行书书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1)王羲之体行书
王羲之(公元303~361)琅邪临沂人,长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卫夫人和叔父王廙,研习秦汉篆隶,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另有行书代表作:《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初月帖》、《晚复毒热帖》等。
王羲之《兰亭集序》
2)颜真卿体行书
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创新的代表性人物,“颜体”楷书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而他的行书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有着遒劲郁勃风格。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他的《祭侄文稿》(《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草稿本,不为写书法作品而写,正因是无意之作,反而成为颜氏绝世佳作。他用笔苍率,不着意而有自然生动之妙。所以此帖神彩飞动,姿态横出,笔势雄伟,超神入圣,誉为颜书行草第一。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曾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另有行草代表作《争坐位帖》亦称《论坐帖》、《谢赠祖官表》、《谢兼御史大夫表》、《刘中使帖》、《湖州帖》等。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局部
3)苏轼体行书
苏轼书法注重“取意”,且字形温润、笔圆韵胜、格调高雅,姿态万千,风格多样。在用笔上强调执笔一定要灵活自如,认为“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反对死硬。在楷书与行书的关系上,他强调一定要打好楷书基础,才能在行草方面有所成就。《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另有行书代表作:《楚颂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李太白仙诗卷》、《王晋卿帖》等。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4)米芾体行书
米芾(1051~1107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不仅是宋代著名画家,而且是能从古典中突破出来的著名书家。他的书法强调要有“意足我自足”的创作心态,以“刷字”自许,树立自己的风神面目。所谓“刷字”,首先是沉着,笔毫决不轻飘浮泛,其次是飞动,起承转合无不流畅自如。这需要对笔锋有极其高超的驾驭调控能力,对点划结构的造型有非常的把握。他自诩“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他的行书随意挥洒、酣畅淋漓,成为宋代行书影响于后世的最重要的一种风格。他的行书代表作有:《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苕溪诗卷》、《研山铭》等。
米芾《蜀素帖》局部
5)赵孟頫体行书
赵孟頫是自唐以后书法的集大成者,开元朝一代书风。他善篆书、隶书、真笔字、行书和草书字体,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他的书法特点有三:一是用笔精纯,笔路清晰。起笔、运笔、收笔不故弄玄虚,笔路交代十分清楚,易懂易循;二是结体舒展,行笔放松,点画间萦带自如,华滋劲健,字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神采焕然;三是章法疏朗,静谧安闲,书卷气息浓郁,字字流美动人,寓妍美流丽及优雅从容于一体,风格独特,自成一家。行书代表作有《洛神赋》、《前后赤壁赋》、行书《千字文》、《大学帖》等。
赵孟頫《洛神赋》局部1
6)文征明行书
文徵明(1470~1559年),江苏苏州人。他一生十余次应试,皆未中举,1623年被荐授翰林院待诏,故后人称“文待诏”,但三年后即辞官回乡,此后再未出仕。文徵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文徵明的行书有两种风格。一主要来源于赵孟頫并上溯《集王圣教序》,用笔坚劲迅捷、方圆结合,结构注重中正平和、遒密紧结,行书中略掺草法,故在规矩谨严中又饶有生动活泼之致,清雅流丽,端庄刚健,二美并兼,自成一家风范。代表作有《陶渊明饮酒诗》、《书王羲之兰亭序》等。二出于黄庭坚,晚年的大字多是这种风格。代表作有《醉翁亭记》、《游天地诗卷》、《自书七言律诗卷》等。
文征明《醉翁亭记》局部
7)赵之谦“魏体行书”
“魏体行书”是“碑体行书”中的主要形态,按王澄先生在《魏体行书及其代表书家》一文中称,“魏体行书,简而言之,即魏体行书化”,“首先要不失为用笔或方或圆,结字谨严方朴等魏碑之面目,同时又要写得放纵雄肆,精神飞动,使之兼有行书特征”(河南书法函授院编《古今书论汇编》中册P28),并指出,“魏体行书”的代表书家为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三人。
赵之谦(1764—1849)是晚清时期知名的书法篆刻家、画家,在书法上,他四体兼善,篆、隶、行、草,无不旁通,他存世书迹大多为手札,中堂、对联、条屏等,亦多有行书。实际上,我们可以将赵之谦的行书分为两类:一类为大字行书,如对联、条屏等大字作品;另外一类为小字行书,如手札、扇面等。
赵之谦行书作品
8)启功的“启体”行书
启功(1912-2005年)满族,北京人。当代著名教育家、书画家、国学大师。第二届中书协主席。著有《启功书画集》、《启功丛稿》、《诗文声律论稿》、《汉语现象论丛》、《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论书绝句》等多种。启功的书法以行书为主,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被称为“启体”。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并把字的重心放在方格中心。启功却发现,字的重心不在传统的米字格的中心点,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还推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正符合所谓的“黄金分割率”,对学习书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99年北大方正公司电子制作了“方正启体字库”,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启功书法作品
常见的古代行书字帖有十种,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王珣的《伯远帖》、董其昌的《韭花帖》、柳公权的《蒙诏帖》、欧阳询的《张翰思鲈帖》、米芾的《蜀素帖》、黄庭坚的《松风阁》、李建中的《土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