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过年时都是买对联贴春联的,几十年了,现在女儿上大学了还在学校里拿了毛笔字三等奖,于是女儿说今年过年我来写我们一大家的对联,2019年的对联是在昨天写的年28日,反响不错,邻居们都说好,不错,我们做父母的感觉今年贴春联是最美的,辛苦了也是幸福的哦!
汉字,是一种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作为艺术,书法作品是一种美的代表,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作为艺术品来欣赏的字体,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誉满天下。
而且很多汉子,还有很深的内涵,追溯历史,自成一体的文化,同时集形象、语音和词意三者于一体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世界现存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它使汉字具有独特的魅力。
汉字总共有56000多个,现代汉语通用字有7000个,常用的汉字有3500个,而且因为汉字的复杂,还出了一本《说文解字》,里面就有很多有意思的字,比如:
《说文·女部》:“好,美也。从女、子。”
“好”(hǎo)的本义为女子貌美。由貌美,又引申泛指美、善。成语有“花好月圆”。
又引申为交好、友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好”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当读作hào时,表示喜欢、爱好,如“好诗词”。
如今既可单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女部。凡从好取义的字皆与美好等义有关。
《说文·女部》:“奴,奴婢,皆古之辠人也。《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辠隶,女子入于舂藁。’从女,从又。”
“奴”是个会意字。从它的甲骨文和金文形体来看,右方是个“手”形,左边是“女”字,合起来就像是用手抓着这个人。在古代,“奴”是古人对罪犯的称呼,一般把男奴隶称为“隶”,而将女奴隶称为“奴”。小篆的写法与金文基本类似,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奴”。
“奴”的本义为奴隶。引申指奴婢。到了后世,“奴”常用作古代男女自称的谦词。
如今既可单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女部。凡从奴取义的字皆与用力、操持等义有关。
《说文·酉部》:“配,酒色也。从酉己声。”
“配”是个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的“配”,就像是一个人,正跪坐在酒樽旁,表现出古人调酒时的情形。小篆改为从酉从己会意,己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配”。
“配”本义是调酒。“配”后来假借为“妃”,意思是妻子。现在,“配”常表示人们之间的相互分工合作,配合度成为工作中越来越被重视的一个方面。还有“匹配”之意,例如,他和她是非常相配的一对。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字一乾坤”,汉字是真正的文化,是真正的博大精深。
我出身农村,小时候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多着呢,今天就讲一个有关蚂蝗的故事吧!
蚂蝗又叫水蛭,是一种以专门吸食动物血液为生的软体动物。在我们南方的水田里遍地都是,随处可见。因为它吸血的特性,蚂蝗给人的印象总是很恐怖。
第一次见到蚂蝗吸血的场面,我吓得全身起了鸡皮疙瘩。
蚂蝗不仅吸血很疯狂,而且它具有惊人的适应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人们的印象中,蚂蝗的本性就是吸血。别看它个头不大,浑身软软的连一根骨头都没有,但它吸起血来却十分疯狂。它可以一次性吸入比它自身体积还要大得多的血液,因此,在农村,说起蚂蝗人们是又恨又怕,可以说是“人人得而诛之。”
此外,蚂蝗惊人的适应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也让人叹为观止。对此,我有着亲眼的见证和深刻的记忆。
记得那是上世纪70年代,我还是很小的孩童。生产队的一头大水牛在山上吃草时摔伤了,伤情很重,无法再耕地。于是,队里的大人们便决定宰杀了,大家一起分牛肉吃。
得到消息的母亲便带着我一起赶到生产队的队部看杀牛,同时等着分牛肉。我们赶到时,队里的屠户和几个青壮年劳力正在剖开牛肚子。等了一会儿,一只吸满了蚂蝗的牛肚终于被剖了出来,我一看那重重叠叠,不断翻涌滾动的蚂蝗,顿时吓得毛骨悚然,浑身起了鸡皮疙瘩,拉着母亲的手动都不敢动。
大人们却见惯不怪地嘻笑着说“这是牛草肚(后来我才知道牛是有4条胃的),煮汤吃最鲜。”说完,便有人拿了一桶石灰水来,将那条沾满蚂蝗的牛草肚放在了桶里。此时,母亲告诉我,不用怕,那些蚂蝗在石灰水里一泡就死掉了。此时,我虽然不再害怕,但心里对吃牛肚却从此总有一种惴惴不安之感。同此也觉得奇怪,那些蚂蝗是怎么进到牛肚子里面去的呢?
后来,随着年龄的长大,我才知道,原来水牛之所以叫水牛,是因为它特别喜欢水,尤其喜欢喝水。我曾亲眼见过,不论池塘、水渠、稻田,也不论水清水浊,水牛见了水总喜欢喝上一顿,所谓“牛饮"一词也许正来源于此。也许正因水牛喝水不挑剔,才把那些蚂蝗喝进了肚里,从而生长、繁殖、吸血。
由此可见,蚂蝗不仅能适应水里生活,既便是到了牛肚里也一样能生存无忧。它的适应力和生存力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第一次被蚂蝗叮咬吸血,我吓得“哇哇”大叫。
记得我第一次被蚂蝗吸血,是在帮家里插秧的时候,那一次,我被吓得“哇哇”大叫。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分田到户,我大约14、5岁左右,正在读初中。因为那时家中人口多,劳力少,为了种好家中的责任田,确保全家吃饱,每到农忙季节,便会全家大小齐上阵。
记得那天是在帮家里栽早稻,时令正是4月下旬,天气已经比较暖和。我赤着脚,躬着腰,学着大人的模样,在水田里插秧。插着秧,我忽然感觉到脚背上有一种麻酥酥又略带一丝丝微痛的感觉,觉得不太对劲。便抬起脚来一看,只见一只黑色的大蚂蝗正吸附在我的脚背上,我顿时吓得“哇哇”大叫,同时,用手慌忙乱拍。
听到叫声的父亲赶紧走过来安慰我说:“不要拍,让我来。”在父亲的安慰下,我方才镇静了下来。此时,只见父亲不慌不忙地伸出手,捏着蚂蝗的屁股轻轻一扯,就将蚂蝗扯了下来。之后,父亲说:“蚂蝗是打不死的,只有把它穿起来放在太阳下面晒干了才会死。”说完,便在田梗上摘了一根小树枝将蚂蝗穿了起来,插在田梗上让太阳晒干它。我低头一看脚背,只见被蚂蝗叮咬的伤口正流血不止。
有了这一次的经历,我对蚂蝗由怕转恨。从此以后,每当见了蚂蝗,我便千万百计把它弄上来,再用一根树枝穿过它全身,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小时候的农村生活充满田园气息,除了令人恐惧的蚂蝗,更多的是令人无限向往的稻田、水果、野花、野草以及浓浓的乡土亲情,让人留恋,终身不忘。
朋友们,你们是否有着同感呢?
这个题倒像是在考试一样的。其实我知道,千千千里马先生是知道这个答案的。
千千千里马先生博学强记,犹其对古代诗歌有深入的研究。今天提的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和诗歌相关的。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这段文字,是出自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的第一句话。永和是东晋皇帝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他一共在位十二年。以永和为年号的年代也就只有十二年。《兰亭序》是在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写的。古人作文,都有标注书写时间的习惯。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一提‘’庆历四年春‘’,大家就联系到《岳阳楼记》,一提‘’壬戌七月‘’便想到的是苏轼《赤壁赋》。同样,看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自然就会是《兰亭序》。经典文学,已经溶入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每个读书人对这些经典名作,读了不知多少遍。
古代三月三日,是汉民族的修锲节。这一天,大家都去水边,洗去身上的污秽,祈福求愿。游乐。吟诗饮酒。和书法有没有关?没关系。就像你和朋友聚会,可以喝酒,也可以不喝酒。谁也没有规定朋友聚会必须喝酒。王羲之是东晋高层人士,与他一同出游的人,包括当朝丞相谢安在内的四十一人,也都是当时的名流。他们玩的格调自然与普通人家不一样。四十多人连上仆从家属,几百人把山阴兰亭附近的地方都挤满。
他们环河而坐,把酒置于流觞之中,顺流漂下。一边作诗,一边水中取酒而饮,好不自在。诗做完了,自然是要记录下来。王羲之便为此次聚会作序。大家作诗一共三十七首。作为此次游乐的主题诗作,大家不关心。而这篇序文,因其精妙的书法,流芳百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篇。其实,《兰亭诗》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写过。并有墨迹流传至今。但在《兰亭序》光芒四射的笼罩下,大家都无视了《兰亭诗》的存在,甚至有人根本就不知道《兰亭诗》这么回事。柳公权所书的《兰亭诗》,也是一件书法杰作。对喜欢柳体的书法朋友们来说,这个福利不能不收下。
这些都是我的剪纸窗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