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推进“十大皖药”商标品牌建设
省工商局日前出台实施意见,加强建设“十大皖药”这一具有安徽特色的中医药资源商标品牌,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动安徽中医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
十大皖药介绍
据了解,“十大皖药”商标品牌建设重点地区分别是:
1.六安市霍山县、金寨县的“霍山石斛”;
2.六安市金寨县、霍山县及宣城市旌德县、安庆市岳西县的“灵芝”;
3.亳州市的“亳白芍”;
4.池州市、宣城市旌德县的“黄精”;
5.六安市金寨县、霍山县及安庆市岳西县、太湖县、潜山县的“茯苓”;
6.六安市霍山县的“断血流”;
7.宣城市的“宣木瓜”;
8.滁州市(滁菊)、黄山市(黄山贡菊)、亳州市(亳菊)的“菊花”;
9.铜陵市、芜湖市南陵县、亳州市、六安市的“丹皮”;
10.阜阳市太和县的“桔梗”。
努力打造知名品牌
意见明确,各地要有针对性的梳理本地区“十大皖药”资源,全面指导产品生产者、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相关协会、机构尽快注册和使用普通商标与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防止品牌资源流失。大力培育“十大皖药”相关商标品牌,构建“商标品牌+产品”“商标品牌+企业”“商标品牌+产业”“商标品牌+互联网”新模式,不断壮大我省“十大皖药”商标品牌群体,努力打造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知名品牌。
逐梦青山绿水间
——走进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
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地处大山深处,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帮扶下,积极发展茶叶种植和旅游业,加快了脱贫步伐。与此同时,该村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让村民在逐渐富裕起来的过程中也留住了绿水青山。近日,记者专程走访了面冲村。
茶旅融合,精准扶贫有了方向
从油坊店乡响洪甸水库东面码头上船,一路向南,40多分钟后,游船停靠在山脚下。近岸处,7000亩水域为面冲村所有,碧波荡漾间,只见三三两两的打鱼人在摇着小舟捕鱼。行至山顶,站在凉亭里放眼四周,一望无际的茶树漫山遍野,蜿蜒的山路点缀其间。
面冲村包括一个中心村和3个自然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有605户2452人,大多数村民分散居住。面冲村党支部书记黄尊云介绍,面冲村村域面积20平方公里,共有茶园5860亩,原先茶叶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左右。长久以来,由于种植结构单一,加上交通闭塞,生活在这里的群众十分贫困。
“穷则思变。近年来,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我们迈开了脱贫攻坚的步伐。”黄尊云说,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在省、市、县、乡的帮扶下,面冲村实施了“旅游+”扶贫工程,在江湾、牌坊等7个组建起占地3500亩的六安茶谷主题公园,建成休闲旅游步道5400米、亲水步道2000米、景观吊桥1座、旅游公厕2座,新建茶旅体验中心3300平方米、停车场2处2100平方米,扶持发展集餐饮、住宿、茶叶销售于一体的茶谷小院3家。
与此同时,引进安徽大业茗丰茶叶有限公司,成立了金寨大业茗丰茶旅有限公司,引导农民以茶园、茶谷主题公园、茶谷小院、六安瓜片生产厂等经营权折合资金入股,着力打造“茶产业+”脱贫新模式。茶旅融合发展,让村里人加快了脱贫步伐。目前,茶叶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由原来的90%下降到60%,旅游收入增长很快,如期脱贫不是梦。
“这些项目的实施,处处离不开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黄尊云说,“特别是在土地利用规划、选址、勘察、用地报批上,他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施工现场检查指导。”
陪同采访的挂职干部刘林接过话茬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做得还不够。”
政策叠加,移民搬迁户圆了安居梦
记者一行来到江湾中心村村口,映入眼帘的是几排漂亮的两层住宅楼,家家户户大门两侧都贴着大红对联,在四周青翠山峦的映衬下,更有“祥和安居”的意境。这里便是面冲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黄尊云介绍,江湾中心村是金寨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划布点的183个中心村之一,是在原址上新建的。2016年3月完成规划,占地面积15亩,4月份招标动工兴建。当年12月,包括江湾中心村原有的85户,还有面冲村分散在大山里居住的贫困户、移民户、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户和一般危房户45户,总共130户全部搬迁到新建的江湾中心村居住。
移民搬迁户原先的宅基地有62亩,全部实行腾退还耕,搬迁不仅解决了村民的住房安全问题,还实现了节约土地、新增耕地。与此同时,通向村外的道路也修通了,汽车可以直接开到中心村和非茶叶种植区的村民小组,通村公路也被村民誉为“致富路”。
谈到修路,黄尊云说出了山上只修步行小路的原因:“山上没修车行道,为的是不让汽车上山,防止汽车尾气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也为游客提供一个安静、自然的生态环境。”
“通过捆绑叠加宅基地改革、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等多项扶持政策,搬迁户几乎不用花钱就住上了新楼房。”黄尊云兴奋地说,“这得益于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牵引。国土资源帮扶政策,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实实在在地送到了村民心坎上。”
易地扶贫搬迁点公共服务配套齐全,有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广场,村卫生室纳入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还有小学和幼儿园。另外,这个扶贫搬迁点的绿化、亮化、排水等基础设施也于2016年底全部建成。
绿色发展,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在外人看来,这里远离大城市的喧嚣,是山清水秀的宜居胜地。实际上,长年居住在深山里的村民不仅生活条件艰苦,用水、用电、交通都不方便,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也是不可避免的。
搬迁到中心村的45户村民,原先零星分散地住在深山里,生活垃圾很难得到统一无害化处理,传统的砍柴烧饭、取暖方式也浪费了林木资源。如今,他们搬下山集中居住,通过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业逐步富起来,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
经过牌坊村民小组时,记者看到一位年近7旬的老人正在门前用手锯锯杂木,旁边地上是晾晒的锯木花,显然是准备烧饭和冬天取暖用的。“大叔,还在用木柴烧火吗?”“是啊,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老汉说。
黄尊云告诉记者,现在全村水、电、路基本实现了组组通,家庭电气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是搬迁到中心村的村民,其他没有搬迁的村民也陆续用上了液化气,年轻人都不用烧柴做饭了,只有老年人还在坚持。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传统的炊作方式和取暖方式将渐渐成为逝去的印记。黄尊云介绍,今后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会考虑建一个传统炊事馆,把传统的炊具和炊作方式保留下来,让后人记住这传承了千百年的乡愁。
要想富,必须保护好绿水青山,这已成为村民的共识,保护生态环境也成为大多数村民的自觉行动。
离开面冲村时,黄尊云对记者说:“只要国土资源部门的现行政策一路助力,面冲村的致富之路和生态环保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点赞文明 曝光陋习
编辑:蔡立 审稿:邱双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