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意思(岳麓书院三个宝物)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21 3:55:18 人气:6 加入收藏 标签:书院 大学 湖南 不是 孩子

三个宝物是:

一是一副对联。嘉庆年间的山长袁名曜题写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挥洒着千年学府傲视群伦的恢弘气势,更是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

关于这幅对联的解读,有两个字需要细说,一是“惟”是定义,二是“斯”的新解。

二是108字学规。乾隆年间的山长王文清制定的《岳麓书院学规》学行并重,一共18条,每条6个字。

从修身和治学两个方面来教育学生、教育后人,宣示着教育方针与方法,对当今教育改革不无启示。

三是两把椅子。这是古代讲学制度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岳麓书院主教张栻曾在这里会讲,开书院会讲之先河,铸就了影响湖南八百余年的“朱张学统”。

“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惟楚有材、晋实用之”,说的是楚材晋用。“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原句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清朝嘉庆年间,湖南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及其学生张中阶分别为大门撰成上下联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是,楚国人才辈出啊,这里(指书院)更是英才众多。

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湖湘地域的人文传统、学术思想、人才培养、文化特色以及精神象征的最鲜明、最集中的代表和写照。

湖湘文化中最有成就、最有特色之处就是在一千多年湖湘文化史上所涌现出的一代代知识群体,包括宋代理学派、明代心学派、明清实学派、清代汉学派等。

由于他们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勇于承担知识创新、社会道义的责任,充分发挥了知识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故而成就了一代代卓有历史贡献的人才

岳麓书院大门楹联: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横批:岳麓书院

注:此联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会聚。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岘冈)所出,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袁名曜(?一1833)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任岳麓书院山长。张中阶(生卒未详)岳麓书院生徒。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对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书就悬大门。战争中,机炸毁。现联是1984年据历史照片复制的。

冬天冷死夏天热死的湖南,为什么有这么多外省学生愿意来读大学?看了你的提问,作为年轻时曾跑遍的大学老师,我真的感到很奇怪,现在社会的家长和孩子到底都怎么了?

湖南省,不是在地球上吗,不是咱自己的一个省吗?今天,在“今日头条”的提问中,在日常去各地接触那么多的家长和孩子的过程中,为什么总是会有不少人说,要去这儿却又不想去那里上大学读书呢?

必须说,现在的社会,现在的很多人,真的很矫情。我不想说什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不想说什么北大荒……但一个高考完已成年又不断长大的“孩子”,到底该干啥,又能干啥呢?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在他们父母、家长的培养下,居然会对去的一个省上大学都这么多嫌弃呢?家门都不愿走出,又何以家国?难道,湖南人因为“冬天冷死夏天热死”,就都了,都干不成事儿啦?

你不愿去湖南读大学,也自然会有人愿意去湖南读大学。你连家门都不愿、都不敢走出,飞向无垠的蓝天、广袤的大地,而是安坐家中,空调劲吹,爸妈伺候,爷奶宝贝……被圈养的一定是宠物,而不是该自我奋发、豪情万丈的成年人!

再说,湖南有不少大学,你高考考了多少分,你就会有不同的选择。至于你想去哪儿上学,不管是想去外地,还是想留在家门口,想继续被一大群亲人含着,想怕自己被热着……那都是你的选择!

为什么现代,会越来越说“小男人”?很直接也很简单的回答,就是因为很多青年要被圈养甚至甘愿被圈养!既然如此,圈子就那么大,出现内卷→挤瘪,那不是必然吗?一线→二线,就要去疯狂地挤,那五线六线,不就是快速的空吗?

你,不是孩子了!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25229.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