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唯有楚才于斯为盛是什么意思(于斯为盛的盛是什么意思)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20 17:52:24 人气:4 加入收藏 标签:书院 对联 湖南 湖北 人才 这个

唯有楚才于斯为盛是什么意思(于斯为盛的盛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星辰文艺丨云盖山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原来富含走好人生路的哲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星辰在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在长沙湘江之畔、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创建于公元976年,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延续千年办学的古老学府。也是湖湘文化的源泉,是中国文化史上孕育思想、创新学术的基地,更是悠久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缩影。书院门前挂着一幅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早已名扬中外。

这幅对联是集句联。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楚材晋用”的典故后演变为成语,沿用至今。“惟楚有材”是从“虽楚有材”转化过来的,“虽”、“惟”虽有一字之差,在内容上实际是一致的,都说的是楚国(地)有材,很符合历史事实和逻辑规律,故已成定论,“惟”,语首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非“唯一”、“只有”之义。这里的材同才,是同义字。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斯”是这里的意思。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意思可以是:楚国人才辈出,在这里更是多!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这里——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因此,这幅对联激励湖湘之地学子爱国家求上进!

最近,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离开校园时,师生们闻讯赶来,高声向总书记问好。面对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习总书记说:“见到你们很高兴,让我想起岳麓书院的两句话:‘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真是人才济济啊!”他赞道:“于斯为盛”首先指的是湖湘大地代有人才出,涌现出许多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才。再有呢,“于斯为盛”的这个“斯”是指的这个时代,明年是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是我们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你们这个年纪正当其时,你们一定会不负时代的重托,继续传承湖湘之地这样的一种精神,经世致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你们的所有才智,使大家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好人生的路,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祝你们成功!

山人敬佩习总书记精辟道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富含的走好人生路的哲理,有感而发,写了此诗:

湖湘代有人才出,经世致用国是家。

不负青春和时代,于斯为盛献中华!

【作者简介】

云盖山人,老一辈新闻人,当过记者、编辑,此后一直在市级党委和政协部门从事宣传工作直至退休。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悬挂在岳麓书院大门的门联。丁善庆《岳麓书院续志》卷之四《艺文》中有记载,但未注明作者,相传为嘉庆时山长袁名曜和学生张中阶所作。这幅作品因为歌咏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而广为流传,闻名遐迩,进而又成为宣传湖南的一张金灿灿的名片。

在这副对联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正是因为对它的误读和认知歧义,推动了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变得格外有名。首先是湖北人士对它的解读,这个“楚”是指湖北还是湖南?湖北人当然认为“楚”是指湖北,“楚材”是指湖北的人才。其次,大家都认为“惟楚有材”这句话表明湖南人口气大,而且在吹牛皮。这完全是一种误读,“惟楚有材”的“惟”是发语词,没有“唯一”“只有”的意思。这副对联的意思就是说,楚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又以现在最为兴盛。在平常的语境下,一句平平常常的联语,被解读得人心如此纠结,是对联蹭了岳麓书院的热度,还是岳麓书院沾了这副对联的光,探讨一下,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曾经有楹联学者指出这副对联是集句联,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但我个人认为,上联并非出于《左传》。因为《左传》中原文是“虽楚有材”,而非“惟楚有材”。而且《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属于明显的贬义,是对楚国不重视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反常现象的直接批评,从而派生楚材晋用这样一个成语。文字做些微调整,则意思已完全不同,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最早把“虽楚有材”变成“惟楚有材”,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在元代,方回《桐江续集》中《送常德校赵君》已有“惟楚有材”之谓。明代王世贞、清代朱彝尊等名家都说过这句话。其中,方濬师在《蕉轩随录》中甚至说“惟楚有材,信矣”。从明初宋濂开始,将《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转化为“惟楚有材、晋实用之”,宋濂的初衷是从元初名臣耶律楚材(字晋卿)的名字来历发议论,何乔远、吴兆宜、徐炯等人跟进转述。本质上仍然是为《左传》的观点背书。但把一个贬义的词汇改造成褒义词,把一个批评语气转换成肯定语气,专门针对楚地培育人才这个主题,进而写到文章中,要归功于清顺治年间一位已经离任的湖广巡抚林天擎。顺治十四年春,新修武昌府学落成,他应邀作文以为纪念:“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况我清宾兴叠诏,已多联翩而登为之前茅者矣。后之龙鹏奋,何可数量?”林天擎以前湖广巡抚身份说出“惟楚有材”,那么这个“楚”当然是指湖北和湖南,而且没有歧义。

新词“惟楚有材”出现以后,因为它的正面意义,得到高度认同,湖广的文人士大夫广泛运用并发扬光大。比如康熙中后期湘潭籍名宦陈鹏年,享有清誉,苏州人曾立专祠四所,其中就有纪念他的陈公祠。据《楹联丛话》之《庙祀下》记载其祠联:“洛蜀任分门,惟楚有材,增赋肯凭官似虎;河淮方夺路,如尊乃勇,拯民忍使国无鸠。”联家把“惟楚有材”这个评价送给了出生在湘潭的著名清官,也认可“惟楚有材”包括湖南。湖北人对“惟楚有材”也有一份特殊感情,尤其是武昌,并且积累为一种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2006年,武汉市政府将“惟楚有材”传说颁布为武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昌贡院悬挂有“惟楚有材”题刻,还融入了地名,有楚材街、楚材巷。前辈的湖南人士是认可的。曾国藩在咸丰八年六月份经水路抵达武昌,盘桓8天。现存武昌的“惟楚有材”牌楼就是曾国藩所题写,我们可以从其六月二十八日的日记“早,写贡院匾,至午刻毕”找到佐证。湖南和湖北两省都曾经是楚国的核心地区,有很多共同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合作而不排他,共享、共同开发而不否认对方。一个“楚材”,各自表述,这是应有的基本态度。《对联话》卷一《题署一》中曾记载清代武昌两湖书院门联,“荆衡秀气、邹鲁遗风”。“荆”当指荆楚湖北,“衡”泛指南楚湖南,吴恭亨评价此联“八字包罗万有”,个中深意值得我们今天一些意见极端的人士好好学习。

由“惟楚有材”再扩充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则出自康熙四十八年安陆知府杨绿绶撰写的《创建阳春书院记》,见之于民国李权《钟祥金石考》卷五。钟祥为郢中故地,留有宋玉阳春台遗迹,从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角度看,打通文脉,激励莘莘学子见贤思齐,把新创办的书院命名为阳春书院,的确是个金点子。杨知府认为创建书院的目的,“一以仰古人,一以开后学,欲使肄业其中者,词擅《阳春》,文赓《白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文章第一次把“惟楚有材”和“于斯为盛”两个成语组成一个新的词组,并赋予了新的意境。

湖南使用“惟楚有材”一词,稍晚于湖广巡抚林天擎。康熙中查昇《岳麓书院赋》中的“惟楚有材,文教兴兮;书院优崇,萃群英兮”,非常明确,这个“惟楚有材”指的就是岳麓书院。因为查是浙江海宁人,他的定调为后来湖南人所沿用,并且发扬光大,也不失为公正。

嘉庆年间,袁名曜出任山长,在岳麓书院的发展史上有不少建树,比如创建濂溪祠,重修六君子堂,改建自卑亭,捐资修葺朱张渡、圣庙、文昌阁和御书楼,但最为人所共知的,却是他与学生张中阶共同创作的大门楹联。第一次化文为联,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话改作书院的对联。虽然是一字未改,但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创作。从对联的创作技巧上,既可看成流水对,又是一幅标准的自对。

由文到联,化平淡为传奇。仅仅八个字,本来属于阳春书院,但默默无闻,知道的人很少;袁、张二人改成对联悬挂于岳麓书院,却是名声大噪,无人不晓。所谓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探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幅名联的由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两湖所共有的历史文化背景。虽然认知尚有差异,但两省在地方文化上的共祖现象却是无法否认的。由“虽楚有材”到“惟楚有材”,由“惟楚有材”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再由文章版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到对联版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岳麓书院成就了这副对联,反过来,这副对联又广泛宣传了岳麓书院,乃至宣传了湖南。一次汉字的传奇之旅,彰显的是相同文化底蕴下的与时俱进,传承的是一段充满楚文化持久魅力的佳话。

(作者李跃龙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本文为湖湘文化名言100句系列研究之一)

来源:新华社

观看视频请点击下方链接【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湘江西岸,翠林之间,藏着一座古朴雅致的庭院。它既是人才辈出的千年学府,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地标。它就是岳麓书院。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了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

岳麓书院何以繁茂千载?它留下了怎样穿越时空的启示?新时代的岳麓山又呈现出怎样的盛景?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和您一同探寻答案。

楚地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集聚。书院的大门有一副集句联。上联是“惟楚有材”,源自《左传》。下联是“于斯为盛”,出自《论语》。

800多年前,朱熹长途跋涉,从福建来到长沙,与时任岳麓书院主教张栻讲学辩论。开讲时,座无虚席,盛况空前。这次长达两个多月的“朱张会讲”,开创了不同学派在岳麓书院自由讲学之风,成为交流对话、求同存异的典范。

“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张栻在《岳麓书院记》中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传道济民,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从古代思想家王夫之,到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再到革命先辈邓中夏、何叔衡、唐才常……从岳麓书院走出的无数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成为历史天空中的闪耀群星。

如今,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书院精神在现代校园中仍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新时代,岳麓山下后浪奔涌,为学术和科研注入蓬勃力量。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

统筹:幸培瑜、韩珅

编导:王志斌、李俞辉

记者:李俞辉、范军威、丁春雨、李紫薇

包装:夏勇

海报:刘高帝(实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24736.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