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意思-【禅】莲若有心,必当其苦 莲若有心,必当其苦; 莲若无心,必当其空。 和它后面的几句是什么意思?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9 21:41:29 人气:5 加入收藏 标签:无心 禅师 不可 一切

她写的

有心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我执,有我执就是痛苦。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过去心已过,小时候喜欢的娃娃玩具糖果现在不想要了不是么;现在心未定,你现在啃着个大鸡腿美的不行,过一秒看见鸡腿上有个蟑螂,你恨不得去把胃洗了。未来心在哪,谁知道呢,你怎么能知道下一秒,转一天,后一个星期,过十年是什么样子?

所以心不可得,你现在所处的心情都是虚幻的。人无心,不是说没有感情,跟木头一样,而是不计较不在意这些虚幻的东西,心无所住,不计较不挂念,所谓空。

因果么,吃了会饱,不吃会饿,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看透因果,就看透时间道理。人生很复杂,也很简单。

无心是道 心空即得法 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故云无心

爵士猫

2 分钟前

燃灯古佛对大众说法时,大众以有所得心而听法,有所得心,与法不相应,所以大众不得法,惟有释迦如来,以无所得心听法,无所得心即空心,心空即得法。

====================================================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无心”解释如下:

【无心】

(术语)真心离妄念,谓之无心。

非云无心识。

又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故云无心。

又一时休止心识而使不生,故云无心。如五位无心是也。

宗镜录四十五曰:‘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处。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

先德云:一念妄心仅动,即具世间诸苦。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则刺不伤。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一念妄心才动,即被诸有刺伤。

故经云:有心皆苦,无心即乐。’

同八十三曰:‘若不起妄心,则能顺觉。所以云无心是道。

’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传心法要下曰:‘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

佛学大词典 对“无心”解释如下:

【无心】

(一)有多种含义:(一)指离妄念之真心。非谓无心识,而系远离凡圣、粗妙、善恶、美丑、大小等之分别情识,处于不执着、不滞碍之自由境界。宗镜录卷八十三(大四八·八七五下):‘若不起妄心,则能顺觉。所以云,无心是道。

’(二)指无心定之意,即一时休止一切意识作用之状态,如五位无心。

(三)指迷失本性之心,与‘乱心’同义。[道行般若经、光赞经卷三、摩诃般若钞经、金刚经、瑜伽师地论卷十三、碧岩录第六十五则、传心法要卷下](参阅‘五位无心’1090)============================================================

司空山本净禅师者,绛州人也,姓张氏。幼岁披缁于曹溪之室受记,隶司空山无相寺。

唐天宝三年,玄宗遣中使杨光庭入山,釆常春藤,因造丈室,礼问曰:“弟子慕直斯久,愿和尚慈悲,略垂开示。”

师曰:“天下禅宗硕学咸会京师,天使归朝,足可咨决。贫道隈山傍水,无所用心。”

光庭泣拜。

师曰:“休礼贫道。天使为求佛耶?问道耶?”

曰:“弟子智识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义云何?”

师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

曰:“云何即心是佛?”

师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

曰:“云何无心是道?”

师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

光庭作礼信受。

向外拜佛,迷失真心;向外求道,不明大道。佛是心,心是佛;佛是觉,觉是心。心觉一切山河大地,心觉一切十方三世,心觉一切众生之心,心觉一切无量诸法。

山川草木,不离大地;日月星辰,不离虚空;一切万法,不离自心。为何世人总是缘木求鱼,于枝叶相上打转不停?缘见于相,于相起分别;妄心起念,于念生执着。若归自心,不就一切了得,何来寻寻觅觅呢?

道本无须求,道在汝心中,为何不见道,有心故不见。有心有执迷,无心自然得,说得亦是假,只为方便说。了此大道义,道便在眼前,任君畅遨游,何处不是道!

光庭居士,只见门“庭”若市,不悟心中智“光”;本净禅师,了悟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一迷一悟,本心无别;一俗一僧,佛性不失。

总言:心中自有道,悟道便是佛,无佛亦无道,丝丝不沾染。

==================================================================无心的禅道

唐朝宣宗皇帝尚未即位时,曾经因为避难而隐居在佛寺丛林里,担任盐官禅师的书记。对禅门所谓不立文字、不着形象、不假外求之天真洒脱的禅道,颇为欣赏。

其时,该寺黄檗禅师是担任首座。有一天,这位唐朝天子书记,看到黄檗禅师以七尺之躯,五体投地的礼拜佛像,便问道:“首座禅师!你过去一向教诫我们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现在你这么虔诚地礼拜,你究竟所求什么?”

黄檗禅师听后不高兴,立即呵斥道:“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应该要如是求,你懂吗?”

宣宗听后不服气,用讥讽的口吻责问道:“既然如此,那禅师礼拜又有什么用呢?”

黄檗禅师听了以后,毫不客气地用力打了宣宗一个巴掌,天子书记愣了一下,便非常不高兴地批评道:“还亏你是个修道人,怎么这样粗暴呢?”

黄檗禅师又是给他一个耳光,说道:“这是什么地方,你居然敢在这里说粗说细!”

宣宗不甘示弱地抗辩道:“你能拜佛拜法拜僧,我为什么不能说粗说细?”

黄檗禅师听后,非常欢喜,笑道:“你说得不错,我可以拜佛、拜法、拜僧,你可以说粗说细。”

黄檗禅师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禅师,他的思想宽容,心胸阔大,但不喜欢人云亦云,他最强调的禅法是“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内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即成有。”禅师继承了亲师的心印,他又提出了无心的禅道。不着佛法僧求,这是无心的禅;当作如是求,这是有心的求。有心与无心,其实皆为真心,甚至说粗说细,皆从真心中流露出之佛法僧。===========================================================

冷成金:佛家智慧-无心于事,无事于心

2016-10-12 11:09

前面讲过,德山悟道,悟的是什么呢?他是这样給众僧讲的:

“大家莫向别处求觅,就是达摩那个小碧眼的外国僧人来到这里,也只是叫你无事去,教你莫造作。着衣吃饭,屙屎送尿,更无生死可怖,亦无涅槃可得,无菩提可证,只是寻常,一个无事人。”就是说,你要求涅槃,你就被求涅槃之心所抓住了,不得自由,你要去证菩提,就被证菩提之心抓住了,不得自由,求涅槃,证菩提,本来是为了超越现世,结果反而被现世的求所束缚,因此,在禅宗看来,只有无事之心,平常之心,才是真正的禅境。

无心就是道,有心就入魔。因此德山说:“劝你不如休歇去,无事去,你瞥起一念,便成魔家眷属,破戒俗人。”

有心无心也就是有求无求,德山说:“于己无事,则无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你只要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就获得了虚而灵、空而妙的境界。如果人事要仔仔细细,毫毛端许地去计较,对世事要从头到尾从本到末地去察,那会自己被自己的俗心所欺骗,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了一毫一厘的念头、有了三途被因后果的思索。人就被情感所抓住了,就被世劫所束缚了,其实,从本体上说,什么圣呀凡呀,都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全是虚幻的。美好的相貌,丑劣的形状,皆为幻色。当你一心一意去追求这些虚幻的东西,不是被这些东西所拖累了吗?但是反过来,去讨厌这些东西,一样证明你心中对这些东西耿耿于怀,结果这些东西还是紧紫地抓住了你,成为你的负担,始终对你一点好处也没有。因此,禅宗的平常心,就是:无心于事,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就摆脱了事之累,无事于心,就超越了心之累。

德山是从龙潭那儿悟道的,龙潭又是从天皇道悟那儿悟道的,天皇教人的也是平常心是道。龙潭去天皇那儿学习,学了好久好久了,天皇一直让龙潭干着日常杂活,从不给他传授禪道最后龙潭忍不住了,就去找天皇,于是二人之出现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龙禪说:“我到你这儿来了这么久了,你还没有指示我过你的心要?”

天皇说:“自你来到这儿一我就一直在指示你心要。”

龙潭诘问:“什么时候你指示过?”

天皇说你擎茶给我,我就接住,你端饭给我,我就享用,你和南时,我就低头,这哪--件事不是在指示你心要。”

龙潭低头思了好一会,悟了,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

龙潭过—会又问:“如何保住?”

天皇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圣解。”

这就是平常心是道。====================================================

无心”成就大业

---也说金庸小说中的大侠

金庸,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五部经典武侠小说,为数亿武侠小说读者造就了武林梦,自己也被尊称为“金大侠”。

金庸笔下诸侠,之所以成侠的关键有其独到之处。

金庸先生认为,成侠的关键在于悟,这是他对于侠义精神的独到见解,也是他的小说经久不衰、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而这种悟,不是处心积虑的结果,而是无心所得,均属于“无意插柳柳成荫”之类。这点,在《天龙八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天龙八部》是一部佛光普照的作品。其书名“天龙八部”本就来源于佛教,指苦海中的众生百态。书中的观点看法,更和佛教教义有密切的关系。甚至书中人物的命运也几乎都难逃佛法的普照。

在书中,金庸先生不仅介绍了禅宗史上著名的“拈花微笑”公案,还将《金刚经》中有名的四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刻在少林寺菩提院的铜镜上。书中无心成就大侠的人物当属虚竹和段誉。

虚竹自幼在少林寺长大,深受佛法熏陶。心中都是慈悲为怀之念。所以他在危急时刻为救人出语论棋,出手下棋,只是迫于形势,而无意中却巧破“珍珑”。“珍珑”本就只有无心于棋,“置之死地而后生”方可破解。于是一个毫无心机的小和尚就这样学成了一身

绝世武功。

十足书呆子的段誉,出身皇族,打小父亲镇南王段正淳便教他学武。他却因为武功会伤人而无意于武功,并常用儒佛之理与父亲相辩,甚至离家出走。

然而,正是他这种无心无意,却让他学到了最为厉害的武功—— “北溟神功”、天下无双的“凌波微步”、还有所向无敌的“六脉神剑”等等,更为奇特的是他所学会的“六脉神剑”,无心之时剑气纵横,立意使用时候却很不灵光。

就因为虚竹和段誉的无心,他们不仅成就了卓绝的武功,还好运连连,一个成了灵鹫宫主,西夏驸马;另一个最终抱得美人归,还掌管了大理王国。

而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满腔抱负的慕容复,因为处处用心,时时有心,最终反而一事无成。

这正似如来的“心空即得法”:燃灯古佛对大众说法时,大众以有所得心而听法,有所得心,与法不相应,所以大众不得法,惟有释迦如来,以无所得心听法,无所得心即空心,心空即得法。

佛教认为世界万事万物皆空皆虚幻,越少世俗的名利等的羁绊,便越接近佛性,成佛的希望便越大。虚竹和段誉,正是缘于这种“无所得心”,因而福缘深厚,有所成就。

https://zhuanlan.zhihu.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24187.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