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意思-【地理问答】黄河为什么经常改道?黄河的六次大改道!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又是什么意思?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9 18:39:15 人气:6 加入收藏 标签:三十 黄河 改道 决口

原标题:【地理问答】黄河为什么经常改道?黄河的六次大改道!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又是什么意思?

广东这个黄河改道第2个题目不严谨,应该强调自然改道还是认为改道!

参考答案

1.497年到1855年间,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速度先慢后快;到1921年,海岸线有所后退;海岸线总体是向前移。

2.1855年。1855到1921年海岸线后退,黄河改道后入海泥沙供给不足,海水侵蚀作用加剧导致。

3.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改道后海水侵蚀加剧,原来陆地三角洲海岸线后退,部分泥沙在浅海堆积;沿岸海流从北部海岸带来泥沙沉积;其他沿岸河流泥沙注入。

4.历史上黄河改道大量泥沙淤积,导致地基松软;泥沙多海岸水浅,不利于建设港口;沿岸大型河流注入少,缺少河海联运良港腹地;经济欠发达,航运需求小。

悬河

因此,洪水来时对下游威胁较大。1949年之前,竟使黄河长期发生长期的决口和改道。据粗略统计,1949年以前三四千年内,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达一千五、六百次之多,平均3年2次决口,重要的改道26次,大改道6次。

黄河与长江

洪水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苏皖,包括今天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平方公里。因此历史上黄河曾以“善淤、善决,善徙”的河流名闻于世。

黄河改道的规律

黄河上中游也偶有改道,不过次数少,而改道最多的算是下游。

黄河中下游的乾坤湾

下游改道的范围从孟津开始。自孟津东至南岸荥阳北岸武胜间,河身北岸虽已出山,但南岸还未出山,所以只有小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25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由最近山西垣曲县商城遗址南城墙被黄河水所冲的事实,当可证明古黄河在孟津城以北。

而今黄河南距孟津城仅5里,可见这一段河道已南移约20里;不过黄河河身有移动,但方向始终是自西向东。自武涉、荥阳以下,两岸俱已出山,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改变方向,有大规模的改道。这里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折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武、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太行山北麓,南至豫西山麓与淮河。

孟津北面的黄河,卫星图中可见小浪底水库强大的调蓄能力

黄河下游较大改道的次数,一般历史书上都说是6次,实际历史上大小改道不计其数。6次改道(黄河六徒)之说只是源于清朝康熙时胡渭所著《禹贡锥指》一书的说法。胡渭在提倡五大徙之说,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再加上一徙,就称为“六大徙”。

黄河的大改道

黄河六次大改道

第一次大改道之前的河道,从前把它称为“禹河故道”,以为是大禹治水时疏导而成的河道。这是春秋战国时人们所记过的一条古河道,也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古的一条河道。自今武陟东北流经河南北部,折北穿过河北中部,折东入海。

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中叶(公元前602年)。自今河南浚县南改道折向东,又东北经山东西北部,入河北境,循今卫河河道,北汇合故道入海。这条河道稳定了约470年。到汉武帝以后后,又经常闹决口,尤其是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30年到公元70年)的百年之间,黄河决口改道决口,整治无用,后来封建统治者干脆不管,任其横流。

春秋时期的黄河中游的水大概就这么清澈

第二次大改道,是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主流东决,从今山东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鲁西豫东一带,又60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在水利工程师王景规划主持下,才把河决流,疏导成为固定的河道,百年河患至是方息,这就是历史上第二次大改道。

第三次改道,是在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在今濮阳东决口,北流循今卫河入海。王景固定河道后,自今濮阳以西别故道,往东行,经流今黄河以北,至利津入海。东汉大河稳定了700多年,到宋朝又是屡决屡塞,于是至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河决濮阳东。

第四次改道,在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决口于阳武(今原阳)东注梁山泊,分为二派。第三次改道后12年,又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出一股,东北循马颊河入海。自北宋亡数十年,黄河主流有时行东股,有时行北股,有时二股并行,还有决徙在二股以外。北宋既亡,华北平原在女真落后民族统治之下,黄河局势陷入大混乱。黄河下游游塞,决口日渐向西发展,决流散漫无归,往往同时存在着好几条河道,彼此互为主流。经过60余年之久,至章宗明昌五年,河决阳武(今原阳)东注梁山泊,分为二派,其十分之二、三的水由北清河(今黄河)入海,其十分之七、八的水由南清河(泗水)入淮,这就是第四次改道。

第五次改道,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以断北流,全河入淮。第四次改道后20年左右,河道又不经梁山泊,主流自延津东南又溢入徙骇河。由此可见,所调第三、第四两次大徙,绝不可和第一、第二两次相提并论,第三、四次大徙,实际上都没有出现一个稳定的局面。

第六次改道,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在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县东坝头村西)决口。第五次大改道后,入淮之道,仍分为数股,主流时时变更,又六十多年,至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潘季训治河功成,才出现了一条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大致即现在淤黄河。这段时间,黄河大决大徙不下数十次,总算每次都被堵塞住了决口,引归故道。1855年铜瓦厢决口,那时清政府正忙于镇压太平军,无力堵塞,于是形成第六次改道。

黄河改道带来的改变

后来由于黄河河道长期固定,日久泥沙大量堆积,河床淤高极速。所以明代后期黄河下游大部分河段已成为“悬河”。一次洪水就很容易在薄弱处溃堤而出。据清初记载,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河南境内河身宽4-10里,到山东至江苏境内仅0.5一2里,徐州境内更窄。洪水由宽入窄,形成雍水,所以在明代后期决口最多的地方是徐州以上至山东曹县的一段,常表现为黄河入运口在鱼台至徐州之间南北摆动,有时甚至分为十余股决入运河及昭阳湖,运河屡屡遭阻。后经万历年间潘季训的治理,徐州以上才最后固定为今日废(淤)黄河。

现在的黄河

清末以来河患仍连年不断。20世纪内有二次较大决口:一是1933年遇到特大洪水,黄河下游从温县至长垣200多公里内决口52处,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造成极大灾难。

河南洪水肆虐后的河南郾城

二是是1938年国民党炸开花园口大堤,妄图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进,结果使黄河向东南泛滥于贾鲁河、颖河和涡河之间,受灾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

黄泛区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的影响。黄河历史上经常决口,泛滥和改道。对下游平原地区的自然地理面貌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每次决口后洪水泛滥都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洪水过后,在平原上沉积大量的泥沙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它扰乱了自然水系,填平了原来的湖泊,淤浅了天然的河流,宜泄不畅之处又将原来洼地变成湖泊。在平地上留下大片沙地,沙丘和岗地、洼地,这样把原先农业生产很发达的地区,竟变成旱、涝、沙、碱的常灾区。

洪水和泥沙吞没了农田和城镇,留下了大片碱地沙荒。如西汉武帝时黄河决口,洪水泛滥所及达16个郡,相当今豫东、鲁西南,淮北,苏北等广大地区,历时20余年,“城郭坯沮,积飘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令孤寡后所依,老弱无所归”。

黄河每次决口不仅给下游人民带来水灾,同时也带来严重的沙灾。黄河含沙量较高,战国时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人称“河水一石,其泥六斗”。唐宋以后,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俱增。清人陈潢指出:“平时之水,沙居其六,一入伏秋,沙居其八”每次决口后即将大量泥沙带出堤外,水退沙留,在地面上覆盖了大片深厚不一的沙土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因沙质过粗,长时间排水不良,于是引起盐碱化,给农业带来很大的损害。此外,河流改道后,留下的枯河床和自然堤上沙质沉积物,经长期风力作用,形成许多沙丘,吞噬了大片农田、房屋,破坏了城市和交通道路,撩下了沙荒。

泥沙俱下

河南豫东的开封地区所属各县,在明清时代几乎全被黄河河决淹没过。其中以开封城破坏最为惨重。据文献记载,从元初至清末,开封城曾7次(元太宗六年、明洪武二十年,建文元年,永乐八年,天顺五年,崇祯十五年、道光二十一年)被河水淹没。灾情最重是崇桢十五年(公元1642年)一次。全城37.8万余人。幸存者仅8万余人,满城皆水,仅露钟鼓楼及相国寺顶、周王府紫金城。今开封城内明以前的建筑仅铁塔、繁台、延庆观3处。

宋代铁塔原在一座名为夷山的土山上,今连塔基都被埋入地下。元代建筑延庆观已一半被埋在地下。今开封城为道光二十三年后所筑。

开封铁塔

所以有人估计,宋代开封城地面可能被埋在今地下10米左右。

最后应该指出黄河灾害不已,固然有其自然原因,但最根本的还在于人为的影响。

历史上黄河改道决口古少今多,这是无可怀疑的。假如黄河自古以来就像近千年来一样为害,那么黄河流域就不可能成为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原来黄河成为害河,成为对华北人民的巨大威协,只是近千年的事情,千年以前黄河有时虽然不免要闹决溢,甚至改道,但基本上是安稳的,平静的,它灌溉了两岸亿万亩农田,它和它的支流有几千里的通航路线,它的利比害多。所谓“黄河自古为中国患”的说法是片面的。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黄河为什么近千年以来为中国患,两千年以前利多害少呢。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古今一样,黄河流域古今气候并无多大变化,既使有点变化,其影响也是很小的,可是黄河为害,泥沙量和洪水量是黄河河徙的两大自然因素,而产生泥沙与洪水的自然条件古代和近代都近似。但黄河河床里的泥沙量和洪水量却是古少今多、愈来愈多,这可不是自然本身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为的原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一句广概泛流传的谚语,用来形容世事盛衰兴替,感叹世事变化无常。

出处:历史上黄河屡次改道,原本在黄河东岸的村庄多年后因黄河改道而变为在黄河西岸。

较早的用例: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气势,我是亲眼看见的。而今彭府上,方府上,都一年胜似一年。"

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严重,在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常泛滥,所以黄河经常改道,改道后,一个以前在河西岸的村子,变到东岸去了。所以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还有另外两个解释是:

1、其实应该是:三十河东四十西。为人莫作千年计,三十河东四十西。出自重订增广。

(说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般是指人事变化无常,今天你坐庄明天也许就是他人了。今人有诗说:三十河东四十西,可笑当年论高低。也是这个意思。

其实这话是有个故事的,郭子仪之孙由于挥霍无度家产败尽,沿街乞讨来到河西庄,想起了奶妈,便去寻访,问了很多人可是人们都说不知道,天快黑时走来一个农夫,他上前一打听竟然是自己奶妈的儿子,到人家家里一看,粮囤座座,牛马成群。他就问:"你家那么有钱,为何还要自己劳作?"乳母的儿子就说:"家产再大,也会吃空。家母在世时,领我们创业,才有此家业。勤俭持家,乐趣无穷啊!"郭孙听后很惭愧。这主人不忘旧情,便让郭孙在家管账,无奈他对管账一窍不通,主人不禁叹息到:"真是三十年河东享不尽荣华宝贵,四十年河西寄人篱下。"

2、"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个谚语,以喻世事盛衰无常。《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成老爹道:'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气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

而"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可能是它的一个变体。东、西,指河的南北岸。因黄河常改道,故用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

3、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以至河流越来越弯。由于长期对凹岸的冲刷作用,会发生"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昔日的西岸就变成了今日的东岸了。

4、战国时期,秦魏两国争夺河内地区。吴起助魏国夺得河内,三十年之后,白起助秦国夺回河内。民谣四起:三十河东,三十河西;吴白两起,天作玄机。

现在又有高人出现,对比了三十年前后的差异,确实经典,笑了我一上午!现分享如下:

什么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01、头三十年,很多孩子替家长写信;后三十年,很多家长陪孩子读书。

02、头三十年,国家号召“开荒种田”;后三十年,国家要求“退耕还林”。

03、头三十年,往往为饭不够吃发愁;后三十年,常常因孩子少吃操心。

04、头三十年,好多的姐妹俩像娘俩;后三十年,好多的娘俩像姐妹俩。

05、头三十年,很多人家把儿子叫“狗 儿”、“猪儿”;后 三十年,很多人家把小狗叫“儿子”、 “孙子”。

06、头三十年,山东的人想办法闯关东;后三十年,闯关东的人想办法回山东。

07、头三十年,一人工作,能养活全家数口;后三十年,俩人上班,难养活一个小孩。

08、头三十年,家长是个体户的学生,很没面子;后三十年,有个当个体老板的爸爸妈妈,牛逼得很。

09、头三十年,有钱的人喝糖水;后三十年,有钱的人尿糖水。

09、头三十年,姑娘们爱把自己的胸往小点勒;后三十年,姑娘们想把自己的胸往大点整。

14、头三十年,人们盼望怎样才能“长 膘”;后三十年,人们考虑怎样尽快“减肥”。

17、头三十年,没钱的人上下班走路;后三十年,有钱的人在家里走路(跑步 机上)。

18、头三十年,富人穿涤纶衣,穷人穿 棉布衣;后三十年,穷人穿涤纶衣,富人穿纯棉衣。

19、头三十年,骑自行车的大都是大 人;后三十年,骑自行车的大都是学生。

20、头三十年,有钱也说没钱;后三十年,没钱也装有钱。

21、头三十年,鼓励汽车“多拉快跑”;后三十年,要求汽车“限速限载”。

22、头三十年,“贫”是先进,“穷”是“光 荣”;后三十年,“贫”是耻辱,“富”是“光 荣”。

23、头三十年,找对象喜欢“老实巴交”的;后三十年,找对象最爱“脑瓜灵活”的。

24、头三十年,能买到便宜东西,人人 羡慕;后三十年,谁买的东西昂贵,才有身价。

26、头三十年,没钱的穿补丁衣服;后三十年,有钱的穿“破洞裤子”。

28、头三十年,很多家庭老子打儿子;后三十年,很多家庭儿子打老子。

29、头三十年,男人是家庭中心;后三十年,老婆是家庭中心。

30、头三十年,劳模基本都是工人、农 民;后三十年,劳模几乎全是老板、总裁。

31、头三十年家花比野花香,后三十年家花没有野花香。

32、头三十年领导秘书都是小伙子,后三十年领导秘书都是大姑娘。

33、头三十年被判刑的大多是地富反坏右,后三十年被判刑的大多是各级领导。

太经典啦,不发实在过意不去!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24045.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