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高考对联常识浅探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9 10:22:24 人气:4 加入收藏 标签:对联 高考 下联 句子 方法 词组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瑰宝的对联,在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闪亮登场,出现在包括全国卷和自主命题卷的8份试卷中,之后的几年高考中对联又以各种形式频频出现在了高考试卷中。下面仅从几个方面简要谈谈应对高考应具备的对联基本常识。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由于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到了五代,人们就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来代替桃符。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明代,才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用红纸写的春联。入清以后,对联曾盛极一时。随着各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持着贴对联的风俗。

由于对联的起源与近体诗有关,所以近体诗当中的对句也可看成是对联,因此有人说对联是可以张贴的诗。

二、对联的基本特征

要想学会对对联,就要在了解对联的一些声律启蒙知识的同时,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1.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当然,也有为了造成某种特殊效果上下联字数不等的对联。袁世凯死后,当时有位四川文人给他写了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作者是想要造成一种特殊效果,即“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像这种上下联字数不相等的对联是极个别的,在考试时我们不能效法。

2. 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即古人所说的虚对虚,实对实。

3. 平仄相反,仄起平收。“仄起平收”是对联的传统习惯,读起来给人以余韵悠长之感,也是判定一副对联谁是上、下联的最简捷方法。

4. 要内容相关,但不重复。内容相关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上下联内容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例如,在做2004年高考题时,有位同学给“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这个上联对了这样一个下联“禽不如兽不如禽兽不如”,别的不论,这上下联的内容和格调来说就难以合拍,没有一个明确的积极向上的主题,像这样对出的对联是不会得分的。对联的立意或山水景物,或军事战争,或商贾贸易,或求学应考,或怀古咏史等,中心必须明确且是积极向上的,这一点较难把握,希望同学们予以注意。

5. 上、下联不要重复用字。就是上联用过的字,下联就不要再用了。此外,张贴的对联,传统做法是直写竖贴,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不能颠倒。横批的书写顺序也是自右而左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学习对联的基本方法

1. 要多记名言警句。其实,名言警句有很多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如,同学们随口就有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像这样的句子,读得多、背得多,本身就是一种对对子的练习。

2. 要多关注一些佳联、妙对。尤其是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像古代的王勃、苏轼、谢晋、纪晓岚、徐文长、郑板桥等,现代的蔡锷、郭沫若等都是对句的高手。从古至今名联佳对比比皆是,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你也会成为对句的高手。

3. 要多留心一些民间对联。例如,各种店铺门前贴的对联,还有过年时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大家多留心,多记诵一些。所谓生活处处有学问,处处留心皆学问。积累向来是学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和方法。

4. 学习一种对句子的好方法――拆合法。综观04年高考题,除上海卷将对联与诗歌鉴赏结合起来考查外,其他7份涉及对联的试卷都采用了给出上联,要求考生对出下联的命题方式。我教给同学们一种对句子比较好用的方法――拆合法:即把一个句子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例如,2004高考全国卷试题“处处春光好”,就可拆分为“处处/春光/好”这样三个词组,然后根据对联特征分别对词组为“家家/气象/新”,将三个词组合起来就对出了下联“家家气象新”。

作者简介:刘艳梅(1974-),吉林九台人,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23657.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