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成都武候祠“攻心联”赏析-今日头条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9 9:20:53 人气:5 加入收藏 标签:对联 治理 诸葛亮 后来

这付对联挂在成都武候祠诸葛亮大殿前。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付对联很有名气,毛主席1958年在成都时,在当地党、政主要领导人陪同下,游览武候祠,当他看到这付对联,反复吟诵,喜爱不已,并叫随行的秘书记录下来。同时,要求随行人员好好研读,作为工作的参考和借鉴。

我也非常喜爱这付对联,是因为这付对联,有思想,有意境,不浮华。最重要的是,还是这付对联里的文字内容涵意深刻,能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处世哲理。大到治理国家,企业,小到家庭,工作与为人处事,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想进一步诠释这付对联对人生的借鉴价值,曾上网查阅,见到的多是从表面上的、或背景上解读这付对联的意思,少有诠释完这付对联字里行间的内容,感觉有些遗憾。

曾在网上抄发过这付对联,但阅读的人甚少,也许是阅读者很不了解这付对联的写作背景,及历史故事典故。

一付很有思想性的对联,就这样在历史中沉睡,触发写一下这付对联的要点解读,以便后来人见到此联时能读懂领会。

这付对联是挂在成都武候祠诸葛亮大殿前。对联里有“攻心”二字,后来人们便把这付对联称之为攻心联。

要完全读懂领会这付对联里的意境,字里行间的典故,是要先了解一点中国历史晚清蜀地,及小说《三国演义》七擒孟获的故事。

这付对联是晚清人赵藩撰写的。是根据历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成都治理蜀国后方时,七擒孟获的故事,结合晚清四川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为蓝本所撰写的这付对联(实为对联作者的一种别样的变相谏言)。

下面就来解读对联的思想意境。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用现在的白话解释:我拥有强大的集团军事实力,打你一个地方弱小的土豪,是轻而易举就把你消灭的。但考虑到治理地方上的长期安宁,长治久安,但我不消灭你,我以仁义之师来对你,我要利用你来为我所用,我们来做真心朋友。

这就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诸葛亮用七擒孟获的诚意,完全击垮了孟获心里反抗的思想防线,反击心全无并且消失了,甘拜在诸葛亮的门前,死心塌地的为诸葛亮所用。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恰恰体现出了这个故事的精神。

“从古知兵非好战”。用现在的白话解释:

从古代以来,统帅指挥军队英明的、明智的将军将领们,都是不想打硬仗、用士兵血肉之躯去硬拼的人,好战分子。心里都很明白,能用“心”攻破对方、降服对方的事,是上上策。到了万不得已才会用兵开战。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所谓“审势”,就是要认真去分析,根据当前的社会情况、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把治理蜀地的平安,导向长治久安的方向。

白话解释:在处理管理治理的地方事务上,要审势度事,要根据地方上能长治久安的思想,以及现实情况去考虑问题,不可盲目的凭自己的一时主观感情用事,一时宽一时严的来管理,这样达不到长治久安的效果,反而劳民伤财。

“后来治蜀要深思”,“蜀”四川省的古称。从今以后,后面蜀地的治理管理,一定要审时度事,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政策来治理管理,四川地方上才会长期的出现久安繁荣,民生安定。

根网上查询的资料,这付对联是当时四川地方上,最高统帅者的老师撰写的。老师的官没有学生的官大,不好直接说学生把当时的四川搞得乌烟瘴气的样子。就在成都武候祠撰写了这付对联,叫人刻在了武候祠诸葛亮的大殿前。诸葛亮是治理古代蜀地的高手,其用意对当局者迷不言而喻。后来听说他的学生也许看到了这付对联,接受了老师的暗示指点,调整了治理四川的战略思想,四川的乱象也就慢慢地平定了下来。

再后来据说,学生不知用了什么方法,把老师送回老家休息了。

(注:图片及文章史料来于网上。于作者一已之见,有误敬请谅解。)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23612.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