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魑魅魍魉四小鬼对联典故(魑魅魍魉四小鬼)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9 2:38:48 人气:6 加入收藏 标签:魑魅魍魉 小鬼 大王 国联 对联 古代

最近,不少人私聊小编有关魑魅魍魉四小鬼的问题,所以小编不一一解答了,在本篇文章将会有全面的讲解,一起来看看吧!

1、“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是什么意思?

2、“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的下联是什么?

3、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是什么意思

4、魑魅魍魉四小鬼对联是谁对的?

5、魑魅魍魉是哪四种鬼?

6、魑魅魍魉四小鬼对联是谁对的?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这是一个对子。

上联意思是:八国联军高高在上,炫耀征服者高高在上的高贵。下联意思是:侵犯边界的只是害人的妖怪,谴责他们如同“四小鬼”侵犯我国的罪行。

魑魅魍魉分别念:chī mèi wǎng liǎng。

这是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时议和会议上,八国的一个代表想挑衅我国代表时作的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我国代表团回以: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的下联。"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的下联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此对句想来应出自19世纪末,美、英等八国联军入侵中华,一假洋鬼子狂妄地出了个上句:“张长弓,骑奇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其时,一大臣拍案而起:“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魑魅魍魉: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是古代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文选·张衡》:"魑魅魍魉,莫能逢旃。"

据说有这么一件事:八国联军(美、英、法、德、意、日、俄、奥)攻陷天津和北京后,非常骄横傲慢,在一次歌舞宴会上,有一个所谓中国通摇头晃脑,口喷酒气,手指乐队,面对满脸谀笑的清廷官员说:我出一联,看看诸位谁对得出?我的上联是:“琴瑟琵琶,八大王单戈对伐;”当时清廷的众多官员,瞠目结舌,面面相觑。正在全场闷声窒气、尴尬不堪之时,清廷要员中一个下属,忍无可忍,气愤万分,直挺挺地站起来说:我对得出,我的下联是:“魑魅魍魉,四小鬼合手擒拿。”这一对答,使帝国主义分子们大出意外,啼笑皆非,十分狼狈,只好以他们“花天酒地”来圆场。

这是一副字形巧对。说它巧,在于:出句“琴瑟琵琶”,每字头有二玉,计有八王,恰与八国联军相合,此为拆字法;单人之戈,左右结合为“伐”,此为合字法。对句“魑魅魍魉”,每字各有一鬼,也是用拆字法,把帝国主义分子鄙称为“四小鬼”。这八国联军,有来自北美的,有来自东亚的,有来自西欧的,有来自南欧的,东南西北四方都有,岂不是来自四方之鬼?不过,在人民眼中,只是“小鬼”而已;“合”与“手”结合则为“拿”,这又是合字法。“合手擒拿四小鬼”,表现了中国人民共同抵抗帝国主义的英雄气概,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便是例证。

此联另一种说法是:“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这从内在字形结构看,似乎对得更工整,但在意义上,此联的上联则增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而下联减弱了中国人民愤懑情绪和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似不可取。

还有一种说法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但,这不为八国联军侵华时对联,据说是明代状元唐皋出使某国时,答对某国君的出联而成的,从对联的对法上看,大同小异。但含义各有侧重。有兴趣者,可一并存留,比照鉴赏。

八国联军时中国官员对给侵略者听的。

此联传说是八国联军进犯我们中国时出上联,欺我中华无人能对,上联“骑”字拆开为“奇”和“马”字,“张”拆“长”和“弓”,“琴瑟琵琶”四个字上面有八个王字,八大王意寓八国联军。

当时清朝的一位官员对出下联,“魅魑魍魉”四个字中的“鬼”都是在边上,“四小鬼鬼鬼犯边”意寓他们侵犯我们的边境。此联有力打击了洋鬼子的嚣张气焰。

完整的为“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把边。”这四字按顺序读:chī mèi wǎng liǎng,今天也已经被当作成语使用,即在古代特指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现指形形色色的坏人。

相关信息:

关于“魑魅魍魉”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在《春秋左氏传·宣公三年》就有“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的记载。

当然文中的“螭魅罔两”就是如今的“魑魅魍魉”,直到东汉,“罔两”二字才增加了“鬼”边偏旁。

魑魅魍魉,汉语成语,拼音是chī mèi wǎng liǎng,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魑魅魍魉

;?01

“魑魅魍魉”中的“魑”指的是山怪,“魅”指的是一种精怪,“魍魉”都指的是水怪。魑魅魍魉的说法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在古代特指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现指形形色色的坏人。

魑魅魍魉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害人的四种妖怪,也被称为魑魅魍魉四小鬼。关于这四个字,最出名的一副对联就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因为这幅对联,所以不少人都误以为“魑魅魍魉”是指的四个不同类型的小鬼,其实不是的。主要是为了对联能够上下工整,所以才用了“四”,真实情况“魑魅魍魉”指的是三种鬼怪。

第一种 “魑”,关于“魑”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它是个好动物,古代建筑物房顶的四角或者一些器皿上,我们都能看到一种叫做“螭龙”的装饰物,螭龙是古神话中龙的儿子之一,特点就是头顶没有龙角。而“螭”和“魑”可以说是兄弟关系,没有很大差别,所以大家才认为“魑”是好动物的象征。

第二种“魅”喜欢看小说应该都知道一些,“魅”在古代指的是木质妖怪,类似于树精,或者是一些老古董经常长时间的变化后成了妖怪。而魅的形象大多是外貌妖艳。这种推断主要是来自于诗鬼李贺的《神弦曲》,其中一句“百年老鸮成木魅”,就是说古代一种有百年年龄的害人之鸟变成了木质妖怪。

第三种“魍魉”在《搜神记》中有写到“一居若水为魍魉鬼”,意思就是魑魅为水怪,但也有人认为水怪指的是“魍”,而“魉”是山川木石之类的妖怪。不多大多数古书中“魍魉”都指向了水怪。

八国联军时中国官员对给侵略者听的。

完整的为“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把边。”这四字按顺序读:chī mèi wǎng liǎng,今天也已经被当作成语使用,即在古代特指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现指形形色色的坏人。

相关介绍:

19世纪末,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爆发。1900年5月,列强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陆续增兵北京和天津。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E.西摩尔率领联合特遣队2000余人分批由天津租界进犯北京,经廊坊落垡之战,伤亡近300人,被迫退回天津。

6月17日,联军攻占大沽,7月12日,兵力达到1.7万人,火炮40余门。14日,占领天津。7月底至8月初,兵力增至3.4万人,并做好入侵北京的准备。

8月4日,联军集中1.8万余人及81门火炮,自天津出发,先后攻占北仓、杨村、河西务、通州等战略要地。14日攻陷北京,尔后纵兵抢掠3天,并对北京实行分区占领。

此后,继续增兵,自京、津出兵四向攻掠,控制了南至正定、北至张家口、东至山海关、西至娘子关的京津四周要隘。联军初期没有成立联合指挥部,作战时通过司令官联席会议分配任务。8月17日,决定由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

关于魑魅魍魉四小鬼和魑魅魍魉四小鬼对联典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23294.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