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朝鲜有哪些高丽参基地(《商道》朝鲜大商人林尚沃史上有多牛?高丽参如何被中国参取代?)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8 12:22:21 人气:5 加入收藏 标签:对联 相对 下联 必须 结构

对联格式 对联写作指导:对联的字词对仗与格式

要学会写对联,就必须知道写对联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也就是应当明确写对联有哪些规矩。孟子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孟子·离娄上》写对联也如此,必须按一定的规定、格式去写,这样才能写好。下面我们首先介绍一下写联的字词对仗要求。

对联分上联和下联,只有将上联和下联合起来,才成为一副完整的对联。任何一副对联,它的上联和下联的字数是必须相等的,如果上联和下联字数不相等,那就不成其为对联,这是对于对联最起码的要求。但是,并不等于说,上下联字数相等就是对联,对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上联和下联必须对仗。

那么,什么叫对仗呢?所谓对仗,简而言之,就是对偶句。对仗有宽严之分,宽的只要求句式和词性相对就可以了,至于结构,则只求大致相对。比如,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上下两句中的“齐飞”与“一色”的词性就不相对。“齐”与“一”在意思上还可以说相对,因为整齐则必然划一。至于“飞”和“色”,那就无论如何也不能相对。但是,以从宽而言,这两句还是相对的。又如,“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同上)上下句虽然有相对的部分(《怀帝阍”与“奉宣室”都是动宾结构,而宾语又都是名词),但是其语法结构却并不相对,不过,作为宽对,倒还是可以的亚式的要求就不同了,它要求上下句的句式、平仄、词性、结构乃至词的门类都必须工整相对,正因为这样,因此,它又称为“工对”。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又如:“阶前生虎耳草,屋后植鸡冠花。”(从前某私孰对联习作,上联为老师所出,下联为学生所对)这类对仗,要求严格,要对好是不容易的。对联要求上联与下联对仗,它必须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首先要求词性相对。那么,词可以分为几类呢?一般来说,词大致可分为九类,这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即数目词)、方位词、副词、代词和虚词。所谓词性相对,就是说,上联和下联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但是问题并没有这样简单,要做到上下联彼此相对,还有它的具体要求,比如,联绵词限定只能与联绵词相对,什么叫联绵词呢?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组成而不能分割的单纯双音节词,比如“参差”、“翱翔”、“徘徊”等就是联绵词。当然,联绵词与联绵词相对,也必须注意它的词性相对,名词(如鹦鹉、鸳鸯)只能对名词,动词(如踊跃、踌躇)只能对动词,形容词(如磅礴、窈窕)只能对形容词。不同词性的联绵词,一般来说,是不能相对的。另外,专名必须与专名相对,比如,人名应当与人名相对,物名应当与物名相对,地名必须与地名相对,官名必须与官名相对。为了说明上联和下联必须彼此相对,下面我们以一副对联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柢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明代著名大臣的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在这副对联中,名词与名词是相对的,请看!“山”对“墙”,“竹笋”对“芦苇”,嘴”对“头”,“皮”对“脚”,“腹”对“根”;形容词与形容词是相对的,请看!“尖”对“重”,“厚”对“轻”,“空”对“浅”;方位词与方位词是相对的,请看!“间”对“上”,“中”对“底”。总之,上联与下联的每个字的词性都对上了。关于对仗,前人想了一些办法,将彼此相对的字词编成书,句子也编得力求顺畅,读起来琅琅上口,也很便如记忆,如《笠翁对韵》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濛濛,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晓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如《缥湘对类》论及对仗的规矩时,就提出了“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必须分辨“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古人谈对仗,一般将字(也就是词)分为实字、虚字和助字三类。实字下又另附“半实”;虚字则又分“活”与“死”两类,并且又另附有“半虚”。为了说明问题起见,兹分类举例如下:

实字:天、地、鸟、兽、树、木半实:文、武、气、力、威、术虚字(死):长、高、新、清、柔、坚…虚字(活):升、沉、奔、流、吹、腾·半虚:上、下、里、外、中、间……助字:之、乎、者、也、乃、于、则、然…

关于虚、实、死、活(又叫“生”)及半虚半实等字,前人有其含义,总起来说,概括了这样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前人所说的“实字”,实际上都是名词,所谓“半实”,则都是抽象名词;所说的“虚字”,其“活的”是动词,其死的则是形容词;至于“助字”,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虚词,也就是包括介词、连词及助词等;“半虚”所包括的,大多是些含义比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不过,方位词不在其内。

其次要求上下联结构必须相应。什么叫结构相应呢?结构相应就是要求上联和下联在语法结构上必须相同。也就是说,如果上联是主谓结构,那么下联也必须相应地对之以主谓结构;如果上联的主语部分是并列结构,那么下联的主语部分相应地也必须是并列结构;如果上联的谓语部分是动宾结构,那么下联的谓语部分也必须是动宾结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仍以前文所举的解缙所作之联为例,分析其结构如下:

墙上芦苇

头重脚轻根柢浅;

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

其三是节律必须一致,也就是,上联和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相同。例如: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这是九江白太傅〔白居易〕祠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上联,上半联是五个字,下半联是七个字,那么,这就要求它的下联也必须是上半联五个字,下半联七个字。

又如:

隔岸眺仙踪,问楼头黄鹤,天际白云,可被大江留住;

绕栏寻胜迹,看树外烟波,洲边芳草,都凭杰阁收来。

这是江西南昌滕王阁的一副对联,它的句式是五、五、四、六,上联与下联都一样。这是从大的句式停顿来说的,如果以词语结构而论,其小的停顿,上联与下联也必须一致,请看下联: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夜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对联的基本要求就是以上三个方面,写对联者,如果做到了以上三点,那他写出的对联,也就基本上符合要求了。但是,必须知道,对仗并不是呆板而毫无变化的,有的对联,在上联和下联对仗之处,略有不同,其变异也是允许的。比如,上面所举的解缙所写的那副对联,上联“墙上芦苇”的“芦苇”,与“山间竹笋”的“竹笋”就其结构而言,就不相同,因为,“芦苇”一词是并列结构,而“竹笋”(竹之笋,也就是竹子所生出的笋子)则是偏正结构。这种差异,正显出同中有异的变化,因此,于对仗无妨,这当然是可以的。

不仅如此,上联之内或下联之内还可以自对,比如解缙那副对联的上联,其“头重”与“脚轻”相对;下联的“嘴尖”与“皮厚”相对,这都属于自对。本来,按要求,对联应尽量避免用字相同,如果一副对联中用了相同的字,那就叫做犯复,这本是旧体诗、词乃至文章中都要力求避免的。但是有的对联,却因为用字重复而颇具特色,例如: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这是浙江杭州岳王庙左侧关帝庙中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中,上联的两个“大”字和两个“千”字用字重复,下联的两个“山”字和两个“一”字用字重复,然而,上联的“大汉千古”与“大宋千古”自对,下联的“山东一人”与“山西一人”自对,却又使这副对联颇具特色。可见对联除它的基本规定必须严格遵守以外,它的某些细节规定,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这就是说,我们写对联时,不要被它的规定所東缚,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确如此。对联除可以自对以外,还可以利用汉语词语的双关修辞手法进行借对。

什么叫双关呢?所谓双关,就是有意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和同音关系,使词语或句子产生双重意思。这种双关手法,在我国的诗文中是用得很多的,如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其中的“晴”与“情”双关,就是一例有副这样的对联,就巧用了双关的效果: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上联的“红白”,指的是两种酒,下联的“东西”,就是在用其“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的意思,从而使之与上联的“南北”相对。

对联的押韵手法和对仗手法 对联字词对仗运用参考资料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22614.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