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经脉营卫体系》出版!购书,联系!
伤寒论归零:
从《内经》对“经脉”的理论设计来看,他是讨论两方面变化关系,一方面是"营脉”,也就是十二经脉的循环。一方面讨论的是“卫气”,也就是《卫气行》篇的内容。
伤寒论归零:
当我们一看到这幅图的时候,一个想法就是把这幅图的所有关系搞清楚,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现成的认识。我开始也是这样想的。
伤寒论归零:
你越是想完整的认识,一上来就搞明白,就越是做不到,因为里面涉及的内容不能做到明明确确的分开讨论,也就无法整体去认识。所以书中才给出了这些内容。
伤寒论归零:
在“卫气运行”这个角度,他是“太阳、少阳、阳明、阴分”这个整体运转过程,而在阴分这个环节,由于对应的是十二经脉,所以又有了自身划分,所以有了与太极图对应的关系。
伤寒论归零:
首先,这个图表达的关系,完全是《内经》的原有理论,我只是对这个原有理论进行的还原讨论,也就是想探究出古人设计这个原理的那个本来意图。这里面不是我在设计。
伤寒论归零:
其次,如果我们最后把这幅图里面的变化关系真的理解了,完全可以换成自己的方式进行理解,不必局限在古人那里。就像我现在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完全对着十二经脉去找里面“卫气”与“营脉”之间的变化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如此复杂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讨论。但这是我们自己的理解方式,不是古人的。
伤寒论归零:
如果我把我理解的那个结果拿出来对《伤寒论》进行解读,目前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那只是我的理解,而不是古人的理解方式。首先得还原出《伤寒论》的原本状态,人们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达成“共识”,有共同语言的去讨论中医问题。如果是按照我的方式理解,你们是从我这里去学习,而不是从古人那里学习。从古人那里学来的东西,我与你们彼此之间就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先后”区别。而如果从我的认识开始,那么就只是我教你的状态。
伤寒论归零:
还原出《内经》理论的原有内容,还原出《伤寒论》条文的原有讨论内容,这是这本书的初衷。至于我对这个理论的发挥、对这个理论更深一步的扩展,已经对《伤寒论》条文的总结、概括方面的认识,不在这个书里。而在这个讨论群里,对有些内容已经涉及了。
伤寒论归零:
中医是有内涵的,《伤寒论》也是有内涵的,有内涵的东西就不会“肤浅”,就不会是一句话、两句话搞清楚的。你们以往习惯了别人用一句话、两句话去告知“大概、差不多”的东西,而对于一个需要进行深入探究的东西是不习惯的,所以会出现各种问题。其实想想,如果《伤寒论》真的是一个那么肤浅的东西,怎么可能这么多年都不曾让人明白。
伤寒论归零:
《伤寒论》解读有几个很难跨越的门槛:一个是这个基础理论,就是“经脉营卫运转过程”;第二个是“几日几日”规律;第三个是“经方几两几铢”的设计原则。这几个问题哪一个环节没有突破出来,《伤寒论》这本书就不可能深入进去,就只能在外面这些“文字”上做些肤浅化的讨论、猜测。
伤寒论归零:
对“经脉营卫系统”的认识欠缺,才导致了我们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的认识产生了认知障碍。所以才会形成“经脉辩证、八纲辩证、脏腑辩证这些人为的发明、制定。“经脉”与“脏腑”是个完整系统,两者不是分裂的。人体“卫气、腠理、皮肤、络脉、营脉、脏、腑”等等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个完整整体的理论,古人是分开来对这些细节进行各方面的讨论,没有给出这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所以导致我们形成了分裂的认识状态。就好比有人对着“三焦”这个问题进行设计理论,然后对《伤寒论》进行各种认识,从我的角度看,一个“三焦”有什么可讨论的,他不过就是“经脉营卫系统”这个完整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拿一个环节上的认识要把剩下的所有内容都概括在内,本身是不会成功的。
伤寒论归零:
“一条经脉一两”的“经方设计原则”,你们先把他认为是个“假设”,然后看看《伤寒论》里面的这些经方剂量变化是不是完全符合这个“假设”,然后再去判断。一个假的东西,可以圆一个谎,不可能把所有谎都圆下来,更加不可能吧所有这些经方间的“分数”换算完美的凑乎出来。
伤寒论归零:
关于“几日几日”规律,从我的认识过程来说是“纯属巧合”,但巧合过后再做分析,就知道他是符合我们“数学逻辑”的,这是个“数学”运转,不是“术数”对应、不是让你去空想。
伤寒论归零:
如果你们不习惯这些“一是一、二是二”的详细讨论,就是在喜欢琢磨那些凭空对应、想像的方式,思路上确实有些困难,我也没有办法。
伤寒论归零:
关于“经脉营卫系统”,我是对《内经》理论的完整还原,《内经》给出什么内容我就组织什么内容,不过就是对内部细节进行了详细分析,你们能够从中形成还原性的理解,这是最好,因为这对以后再重新去学习《内经》《难经》有好处。如果不能,可以自己对这些内容进行个人方式的理解,然后寻求与《伤寒论》的对应衔接。但这样一来,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继续认识就缺乏了基础。各自选择。
伤寒论归零:
有些认识方式不是可以强行改过来的。就是我跟前的这些同学、同事、学生,我都无法做到,更不要说是网上这些讨论了。
伤寒论归零:
我是把自己的思维往古人那个思维环境靠拢,往古人那个思维习惯上靠拢,而现在绝大多数人是用自己的思维去衡量、评价古人,你与古人不在同一个道路上,理解不来人家的东西是应该的。我们连这个起码道理如果都不知,就不要奢望对《伤寒论》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
伤寒论归零:
在面对《内经》《伤寒论》《难经》这些古籍时,把自己的身段、态度尽量放低、放低到完全服从的地步,才能进入古人的思维当中。你只要有一丁点儿的自以为是、不安分,就失去可能。这是我在这个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敲打之后的体会。至于认识之后,你们想怎么发明、创造,都是随意、随心的。
伤寒论归零:
就像前面有人把这个“阴分”比作好像是个“热水转换器”之类的什么东东,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不过还需要再细致一些。这就是发挥,个人的理解,不是不可以,但自己的搞出来的东西得与原本的理论靠谱才行。否则弄出一堆错误的东西,没根的东西,何必、何苦。
伤寒论归零:
你们把《伤寒论》当成是一门崭新的书籍去看,心态就适应了。《伤寒论》这本书,从来没有“打开过”,这是基本状态,得承认才有机会。
伤寒论归零:
就像《伤寒论》的“厥阴病”篇的内容,有些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到最后“厥阴病”无解了,没办法了。你们想想,如果你理解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这些东西是正确的,这六个概念本就是平等的概念定义,怎么可能走到最后“厥阴”就特殊了?用理解“太阳病”的规律去理解“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怎么可能做不到?是这些人对这六个基本概念的认识本身就存在问题,才导致了“厥阴病”没法认识的状态。但人们就是不反思这些,就是觉的自己对,又有什么办法?
伤寒论归零:
这一本书虽然只是解读了70条,但理论知道了,后面的就是“以此类推”“举一反三”的过程,我解读到少阴病、太阴病的时候,其实已经没有再去考虑了。因为都是玩的那些规律。我现在写的,已经是加入了我自己理解的那个理论模式,这的有些年才能弄出来。现在,还是从这本书了解吧。
伤寒论归零:
至于后半个理论,等你们把前70条都理解的差不多了,然后自己去看第71条,期间会出现一些认识上的矛盾,为了调节那些矛盾,自然会开始下半个理论的想法,那时候自己都可以弄出来。现在说再多,都没有任何意义,徒增麻烦。你们认识起来麻烦,我解释起来也麻烦。最近好像歇下来的缘故,脑子不都在这个方面,所以有些时候脑子不够用,也就更加懒得去讨论。
伤寒论归零:
我临床十几年,见过一些稀奇古怪的人,这个过程中不断在修改自己的“看病态度”,所以我对“看病”这个事情本身没有那么"执着”。而在对待《伤寒论》研究上,我也遇到了不同类型的人,所以也在不断修改自己的态度。《伤寒论》没有理论真相之前,可以允许人们做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但有了真相之后,就应该往“正道”上走。我知道了《伤寒论》的理论,是想着办法让他重新还回“张仲景”那里,而不是做成我的“个人表演”。但人与人是不同的,别人不会都是如此,他们有着各自的意愿、欲望、诉求,我无法左右,所以有些东西在时机没到的时候,还是“保留”为好,否则贻害无穷,因为我见过。
伤寒论归零:
一个“不知道”“不懂”的胡作非为,再怎么折腾都是胡闹。但一个“知道了”“懂了”的胡作非为,那就不是胡闹,那就有了作恶的条件。一个本来没有秘密的中医理论,还必须要做成有点儿“秘密”,这不是我的本来想法,但现在是必要手段。对于后半个理论,我给出了足够多的提示,你们自己能够想出来那是自己的本事,但我也希望你们也能“保留”一些。
伤寒论归零:
我用这本书,去面对的是中医江湖上的这些“各家学说”,去面对学院的那些教材、圈子套路,要面对中医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关系讨论,也要面对“国外中医”与“国内中医”,谁能保证没有人会“改头换面”之后再否定“中医”、否定“张仲景”,谁能保证这些人都是善类、都是给这门学问努力,而不是想着给这门学问增加“障碍”、添乱。好心做坏事的事情,我遇到过很多,是学会吸取教训的。
伤寒论归零:
中医以往的模式是:“人物”“传奇”“故事”。就《伤寒论》而言,过几年就出来一批“破解”“解密”,过几年都出现一些“风云人物”。这种发展模式,我不喜欢。
伤寒论归零:
西医的发展模式:基础共识,发展。所有人的努力结果、成果最后都融入了这门学问当中,而不是归为某个人的“名下”。这些人的“名利”是这门学问赋予的,而不是这些人赋予了这门学问什么。对中医其他方面我无能为力,但在《伤寒论》这个发展走势上,我可以去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