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岳得金不昧》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何岳得金不昧》原文及翻译周晖
原文:
何岳尝夜行,拾得银二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二箱于岳,中有数百金,曰:“俟②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注释】:
①封识:封存的标记。②俟:等待。
译文:
秀才何岳曾经在夜间走路时,捡到银子二百多两,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里人会劝告他把银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带银子回到拾到银子的地方,看到一个人回来寻找。何岳问那个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识,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那个人要分一些银子给他来感谢他,何岳就说:“我拾到银子而且别人又不知道,银子全都可以成为我的财物啊,我为什么要贪图这几两银子的好处呢?”那个人感谢了他才离去。何岳曾在当官的人家教书的时候,那个当官的人要去京城,寄存一个箱子给何岳,箱子里面有几百两银子。告诉何岳等有机会的时候再来取回。他一离开就是几年,没有任何消息。何岳听说那官员的侄子有别的事到南方来,就把箱子交给那官员的侄子,托他带回给那位去京城的官员了。
《何岳得金不昧》
韩愈《何蕃传》原文及翻译韩愈
原文:
①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为文说者,不可选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②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③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④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译文:
太学生何蕃进入太学有二十多年了。每年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学业有成,品行高尚,从太学的学生们起都推崇称颂他,不敢和他相提并论。太学生们一同去向助教、博士,助教、博士又把他的情况上报给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按次序编写何蕃的种种突出事迹达数十条,并把这些事迹上报到礼部,而让天子知道。京城众生因为荐举何蕃而写文章的人多到无法计算。了解何蕃的公卿大夫很多,但没有一个在礼部当官;在礼部当官的人,又大都是与何蕃合不来的,因此他的仕途未获成功。
何蕃,淮南人,父母都健在。他刚入太学的时候,大约一年回家一次,他的父母阻止了他。这之后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劝阻了他,他没有回家省亲已经五年了。何蕃,是个非常孝顺的人,怜悯双亲年老,不能照料自己。有一天,何蕃拜别各位太学生,要返回和州去奉养父母。太学生们无法劝阻,就把何蕃关在一个空房间里。在这种情况下,太学六馆的一百多太学生,又将何蕃美好的品行向太学司业阳城先生陈述,请他发布命令挽留何蕃。在这个时候,太学祭酒的职位空缺,恰逢阳城先生出任道州刺史,结果未能留住何蕃。
欧阳詹先生说:“何蕃,是个仁义勇敢的人。”又有人说:“何蕃在太学读书,太学生们不敢做不仁义的事,埋葬那些死后丧事无人料理的人,怜悯他们的孤儿并养育他们,不管别人恩惠大小,一定要尽力报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仁吧;何蕃看起来力气不能承受他的身体,相貌不能承受他的内心,我不知道他的勇敢表现在哪里啊。”欧阳詹先生说:“朱洮作乱之时,太学生们发动起来想要跟随叛军,他们来请何蕃前往,何蕃态度严肃、神色严厉地训斥了他们,所以太学六馆的读书人没有跟从作乱,这难道不是他的勇敢吗?”
可惜呀!何蕃处于卑下的地位,他可以影响到别人的道德、学问都传布不广。把他比作水的话,他算是沼泽,不算是河流吧!河流地势高,沼泽地势低;地势高的流动,地势低的停止。所以何蕃的仁义,充实于他的内心,在太学施行,善行积累得很多,但所施用的范围不够广远。天将下雨,水汽蒸发上升,无论高低的河川沼泽溪流的水汽都可以蒸发而化为云雨,既然这样,那么沼泽的水不是也有它可施展抱负之处吗?或者是有待于那特定的条件呢?所以大凡贫贱的士子,必须等待时机,这样以后才能有所建树,难道只是何蕃是这样吗!我因此说了以上这些话,也是不让何蕃的事迹没有流传。
韩愈《何蕃传》
《晋书·何攀传》原文及翻译晋书
原文: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
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选自《晋书·何攀传》,有删改)
译文:
何攀,字惠兴,是蜀郡郫县人。在州任主簿。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张弘杀害,诬陷他谋反。当时适逢何攀正在为母亲守丧,于是(毅然)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没有谋反。所以皇甫晏的冤情得以申雪。王濬为益州刺史,征召他担任别驾之职。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诏令第二次接见,于是命令张华与他筹划讨伐事宜。王濬还派何攀拜访羊祜,当面陈述讨伐吴国的策略。何攀善于传命,皇帝爱惜他,让他参与王濬军事。等到孙皓向王濬投降,王浑却因为晚到一步而生气,想要攻打王濬。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给王浑,由此矛盾化解。
被任命为廷尉,当时廷尉诸葛冲因他是蜀地的人,轻视他,等到共同审理疑难案件,诸葛冲开始佩服他。升任散骑侍郎,杨骏执掌政事,大量培植亲族,丰厚地封爵赏赐,想用这种恩惠来保卫自己。何攀以为不妥,便与石崇共同弹劾他,奏章上说:“现在陛下继承宏业,是天意所授。而赏赐封爵厚于武帝泰始革命初期,这是第一个令人不安的;今日施加恩泽的封赏,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这是第二个令人不安的;今日封赏的爵位和制度,应当传之于后世,如尊卑之位没有差别,有爵者都要晋升,那么数世之后都成了公侯,这是第三个令人不安的。臣等敢冒死向陛下提出建议,认为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制度和封赏名单,都保存完好,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我朝旧制。”皇帝不采纳。
因参与谋划杀掉杨骏有功劳,皇帝封他为西城侯,封赏他食邑一万户,赏赐丝绢一万匹。何攀坚决推辞,让出食邑和丝绢各一半,剩余的分给亲戚,基本上没留给自己。征用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升任大司农。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何攀坚决推辞不就职。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他就职,皇帝手诏又催得紧急严厉,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等到赵王司马伦篡位,派人召见何攀,他却越发说自己病重。司马伦发怒,将要杀他,他不得已,带病应诏。在洛阳去世,年仅五十八岁。
何攀心地公平适当,担任官职严肃,喜欢鉴赏人物,尊儒爱才。任梁州、益州中正,引荐了被埋没的人才。巴西陈寿、阎义等都是西州的名士,被乡里诽谤,评议了十多年。何攀辩明曲直,洗清冤枉。何攀虽然担任显要的官职,家里却非常贫穷寒素,只把周济穷人当作重要的事情。
《晋书·何攀传》
《明史·何乔新》原文及翻译明史
何乔新
原文:
乔新,字廷秀,江西广昌人。时乔新已登景泰五年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成化四年迁福建副使。所属寿宁银矿,盗采者聚众千余人,募兵击擒其魁。福安、宁德银矿久绝,有司责课,民多破产。乔新以为言,减三之二。兴化民自洪武初受牛于官,至是犹岁课其租,奏免之。迁河南按察使。岁大饥,故事,振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振至明年麦熟乃止。都御史原杰以招抚流民至南阳,引乔新自助。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迁湖广右布政使。荆州民苦徭役,验丁口贫富,列为九等,民便之。
乔新性廉介,观政工部时,尝使淮西。巢令阎徽少学于文渊①,以金币馈。乔新却之,阎曰:“以寿吾师耳。”乔新曰:“子欲寿吾亲,因他人致之则可,因吾致之则不可。”卒不受。福建市舶中官死,镇守者分其赀遗三司,乔新独固辞。不得,输之于库。既家居,杨爱遣使厚致赠,且献良材可为榇者,乔新坚却之。
罢归后,巡按江西御史陈诠奏:“乔新始终全节,中间只以受亲故馈遗之嫌,勒令致仕,进退黯昧,诚为可惜。乞行勘,本官如无疾则行取任用,有疾则加慰劳,以存故旧之恩,全进退之节。”不许。后中外多论荐,竟不复起。十五年卒,年七十六。
江西巡抚林俊为彭韶及乔新请谥,吏部覆从之。有旨令上乔新致仕之由,给事中吴世忠言:“乔新学行、政事莫不优,忠勤刚介,老而弥笃。御史邹鲁挟私诬劾,一辞不辨,恬然退归。杜门著书,人事寡接,士大夫莫不高其行。若必考退身之由,疑旌贤之典,则如宋蒋之奇尝诬奏欧阳修矣,胡纮辈尝诬奏朱熹矣,未闻以一人私情废万世公论也。”事竟寝。正德十一年,广昌知县张杰复以为言,乃赠太子太保。明年赐谥文肃。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文渊:何乔新之父。
译文:
何乔新,字廷秀,江西广昌人。当时,何乔新已是景泰五年进士,任南京礼部主事。成化四年,他调任福建副使。他所管辖的寿宁的银矿被非法开采,非法开采者聚集了千多人,(何乔新)招募兵丁出击,擒获了他们的首领。福安、宁德的银矿早就无矿可开,有关部门仍征收矿税,很多百姓因此破产。乔新将此上奏朝廷,(朝廷)减税三分之二。兴化百姓洪武初年曾向官府租用耕牛,直到现在每年仍要缴纳租税,(乔新)上奏(朝廷),使百姓的租税得以免除。乔新升任河南按察使。这一年,(河南)发生大饥荒,按旧例,赈济到秋季为止。乔新说:“赈济到秋季为止,是因为可以依靠秋天的收成,今年秋天的收成能依靠吗?”于是赈济到第二年麦熟才停止。都御使原杰到南阳招抚流民,带乔新前去协助自己。以前,项忠驱赶流民做得有些过分,流民一听说原杰到了,更是躲进山谷。乔新亲自前往招抚他们,附入本地户籍的外地人有六万多户。(乔新)升任湖广右布政使。荆州百姓为徭役所苦,(乔新)验实人口贫富,将他们分为九等,使百姓得到好处。
乔新为人廉洁正直,他在工部负责时,曾去淮西视察。湖巢县令阎徽年轻时向文渊从师,阎徽把金币赠给乔新。乔新不收,阎徽说:“这是用来为我师祝寿的。”乔新说:“你要为我父亲祝寿,通过他人送给我父亲就可以了,通过我送给我父亲就不行。”最终没有接受。福建市舶司宦官死了,镇守的人将他的资财分别馈送三司,唯独乔新坚持不收。不得已,送交国库。乔新辞官在家后,杨爱派人赠送厚礼,并且送给他做棺材的上好木料,乔新坚决不收。
罢归后,巡按江西御史陈诠上奏说:“乔新始终保持节操,中间仅仅因为有接受亲戚馈赠(赠送)的礼的嫌疑,就被勒令辞官,(这样)进退不明的处理,实在是可惜。请前往调查,如该官没有缺点就予以任用,如有缺点就加以慰劳,来留存对故旧的恩惠,保全进退的节操。”朝廷不答应。后来朝廷内外许多官员推荐(何乔新),(朝廷)最终不再起用(他)。十五年(乔新)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江西巡抚林俊为彭韶及何乔新请求赐谥号,吏部也提出此请求。(皇帝)下旨让呈报乔新退职的原因,给事中吴世忠说:“乔新的学问品行、处理政治事务的才能都很不错,他忠心勤奋,刚正耿直,年龄越大越如此。”御史邹鲁挟私仇诬告他,他不为自己辨解,坦然退职归乡,闭门著书,少与人来往,士大夫没有谁不赞赏他的品行。如果一定要考察他退职的原因,怀疑表彰贤才的原则(法则)(误用),那就如同宋代蒋之奇曾经诬奏欧阳修,胡紘之辈曾诬奏朱熹,我没有听说以一个人的私情可以废万世公论的。”事情最终被搁置。正德十一年,广昌知县张杰又为乔新说话,朝廷才封乔新为太子太保。第二年赐谥号文肃。
《不疑偿金》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
原文:
八月,壬辰,以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卫尉南阳直不疑为御史大夫。初,不疑为郎,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稍迁至中大夫。人或廷毁不疑,以为盗嫂。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也。
译文:
八月,壬辰(疑误),景帝任命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任命卫尉南阳人直不疑为御史大夫。当初,直不疑做郎官,同住一处的某人告假回家,错拿了同处另一位郎官的黄金走了。不久,同住一处的郎官发觉自己丢了金子,怀疑是直不疑偷去了;直不疑向他道歉说确有其事,买来黄金还给了失金人。后来,告假回家的人回来,交还了错拿的黄金,丢失黄金的那位郎官大为惭愧。因此,直不疑被称为长者,他慢慢地升官直至做了中大夫。有人在朝廷上诋毁直不疑,说他与嫂子私通。直不疑听到了,就说:“我并没有哥哥。”可是终究不自我辩白。
《明史·何鉴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成化五年进士。授宜兴知县。征拜御史,巡宣府、大同。劾巡抚郑宁以下数十人不职,按裨将孟玺等罪。还巡太仓。总督太监犯法,逮治之,为所构,下錦衣狱。得释,再按江北。凤阳皇陵所在,近境取寸木,法皆死,陵军多倚禁虐民。鉴请以山麓为限,他樵采勿禁,遂著为令。出为河南知府。振累岁饥,条行荒政十事。历四川左、右布政使。弘治六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江南,兼理抗、嘉、湖三府税粮。苏、松水灾,用便宜发漕米十五万石振之。与侍郎徐贯疏吴淞、白茆诸渠,泄水入海,水患以除。复巡抚山东,迁刑部侍郎。母忧去。十八年还朝。时承平久,生齿日繁。孝宗览天下户籍数乃视国初反减,咎所司溺职,欲厘正之。敕鉴以故官兼左佥都御史往河南、湖广、陕西阅实户口。因疏善后十事及军民利病以闻。会孝宗已崩,武宗悉采纳之。正德二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鉴前抚江南,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嗛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六年正月,召为刑部尚书。八年,宣府送迤北降人脱脱太等至京,命充御马监勇士。鉴等上言:“今使降人出入禁中,假宠逾分,且生慢侮。万一北寇闻之,潜使黠贼伪降,以为间谍,宁不为将来患哉?”帝不听。宁王宸濠谋复护卫,鉴力遏之。都督白玉以失事罢,厚贿豹房诸幸臣求复,鉴执不从。诸幸臣族炯事者发鉴家僮取将校金钱,言官遂交章劾鉴,致仕去。阅九年卒,年八十。
(选自《明史?何鉴传》,有删节)
译文:
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考中成化五年进士,任命为宜兴知县。征召进京任命为御史,巡视宣府、大同。弹劾巡抚郑宁以下数十人不称职,并查办副将孟玺等人的罪行。回京后又巡视太仓。总督太监犯法,何鉴将他逮捕并治罪,被他诬告陷害,被关入锦衣监狱。得到释放后,又巡视江北。凤阳是皇陵所在地,若就近砍伐一寸树木,依据法律都应处死,护卫皇陵的士兵多依仗法律禁令残害百姓。何鉴请求以山脚为界限,别处打柴采摘不受限制,于是成为法令。出任河南知府,赈济多年的饥荒,颁布实施十项赈灾措施。历任四川左、右布政使。弘治六年,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江南,并兼管杭、嘉、湖三府的税粮。苏、松两地发生水灾,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断,开仓发放五十万石漕粮赈灾。同侍郎徐贯一起疏通吴淞、白茆一带的许多水渠,排水入海,消除了水患。又巡抚山东,升任为刑部侍郎。因母丧离职。弘治十八年,回朝。当时社会太平已久,人口日益增加。孝宗查看天下户籍数比建国初期反而减少了,便责备主管官吏渎职,决心加以整治查办。命令何鉴以原任官职兼任左佥都御史前往河南、湖广、陕西核查户口。何鉴于是上书陈述善后处理的十个问题和军民的利益与疾苦。时逢孝宗驾崩,武宗全部采纳了这些建议。正德二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何鉴先前巡抚江南,曾查办千户张文冕的罪行,张文冕畏罪逃走。到这时,张文冕向刘瑾诬陷何鉴,而刘瑾也恨何鉴不与他通好,于是因事给何鉴定罪,并罚米。因为家中贫困无力抵偿,上奏申诉,得以免罚。正德六年正月,召任刑部尚书。八年,宣府军押送迤北降人脱脱太等抵达京城,皇帝命令充当御马监勇士。何鉴等进言说:“现在让投降的人出入宫禁,依仗宠幸超越本分,将产生傲慢轻侮之心。万一北方敌寇听说这件事,暗中派狡猾的贼寇假装降服,充当间谍,不就成了将来的祸患了吗?”皇帝不听从。宁王朱宸濠阴谋恢复护卫的职务,何鉴极力阻止。都督白玉因为渎职而罢免官职,就重金贿赂豹房众宠臣以求恢复官职,何鉴坚决不听从。于是众宠臣教唆刺探情况的人揭发何鉴的家僮收取将校的金钱,谏官于是纷纷上奏弹劾何鉴,何鉴辞官而去。过了九年去世,终年八十岁。
《明史·何鉴传》
《多言何益》原文及翻译《墨子?墨子后语》寓言故事
原文: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译文:
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启示:
多说话不一定有好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说话才是明智的。
注释:
1.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2.子禽(qín):人名,墨子的学生。
3.益:好处。
4.蛙蝇:蛙。黾、蛙的一种。(可以理解为蛙和蝇)
5.恒:常常
6.观:看,看到。
7.时夜而鸣:时,切合时机、按时。恒,常常。鸣,啼叫。在黎明按时啼叫。
8.多言何益: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9.以时而鸣:按时鸣叫。
10.擗(pǐ):同“敝”,困、疲劳。
11.时夜而鸣,天下振动:翻译天未亮时就引吭高歌而鸣,惊醒天下生灵,纷纷振作行动起来。
墨子(公元前468~376),名翟(dí),鲁阳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宋史·何灌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译文: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宋史·何灌传》
《岳鄂王》原文及翻译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原文:
岳武穆王飞墓,在杭栖霞岭下,王之子云袝焉。自国初以来,坟渐倾圮,江州岳氏讳士迪者,于王为六世孙,与宜兴州岳氏通谱,合力以起废,庙与寺复完美。久之,王之诸孙有为僧者,居坟之西,为其废坏,庙与寺靡有孑遗。天台僧可观以诉于官。时何君颐贞为湖州推官,柯君敬仲以书白其事,田之没于人者复归,然庙与寺无寸椽片瓦。会李君全初为杭总管府经历,慨然以兴废为己任,而郑君明德为作疏语日:“西湖北山褒忠演福禅寺,窃见故宋赠太师武穆岳鄂王,忠孝绝人,功名盖世。赐墓田栖霞岭下,建祀祠秋水观西。落日鼓钟,长为声冤于草木;空山香火,犹将荐爽于渊泉。岂期破荡子孙,尽坏久长规制。典枋田,堕佛宇,春秋无所蒸尝;塞墓道,毁神栖,风雨遂颓庙貌。泪落路人,事关世教。盖忠臣烈士,每诏条有致祭之文;岂狂子野僧,搀国典出募缘之疏。望明有司告之台省,冀圣天子锡之珪璋;褒忠义在天之灵,激生死为臣之劝。周武封比干墓,事著遗经;唐宗建白起祠,恩覃异代。”疏成,郡人王华父一力兴建,于是寺与庙又复完美。且杭州路申明浙省,转咨中书,以求褒赠。适赵公子期在礼部,倡议奏闻,降命敕封并如宋,止加“保义”二字。自我元统一函夏以来,名人佳士,多有诗吊之,不下数十百篇。其最脍炙人口者,如叶先生绍翁云:“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亦堪怜。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铸船。”赵魏公孟频云:“岳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夭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读此数诗而不堕泪者几希。然贼桧欺君卖国,虽擢发不足以数其罪,翻四海之波不足以湔其恶。而武穆之精忠,霭然与天地相终始,死犹生也。彼思陵者,信任奸邪,竟无父兄之念,亦独何心哉!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岳鄂王》)
译文:
武穆王岳飞的墓,在杭州栖霞岭下面,岳飞的儿子岳云也埋葬在那里。从开国(元朝)以来,岳飞的墓冢逐渐垮塌,江州人岳士迪,是岳飞第六世孙子,他和宜兴州岳氏合得上家谱,他们合力来修治废塌的坟墓,供祭祀的庙宇和寺院得以重新复原。过了很久,武穆王岳飞的后代有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住在坟墓的西面,因为他的缘故(使庙宇)败落,(供祭祀的)庙宇和佛寺没有一点点留存。天台寺的僧人可观把这件事告诉了官府。当时何颐贞担任湖州推官,柯敬仲写信告诉了这件事,寺院被人侵占的田产得以归还,但是,庙宇和寺院没有一寸屋椽,没有一片陶瓦。恰好李全初担任杭州总管府经历的官职,他慷慨地把兴建岳王寺庙作为自己的责任。郑明德替这件事写了些空疏的言辞,说:“西湖北面上建有褒奖忠义延福子孙的寺庙禅院,我知道前朝宋代追封太师武穆鄂王岳飞,忠义孝道超越常人,功绩和名声无人能比。朝廷在栖霞岭下面,划出了一块坟地(墓田:坟地),在秋水观的西面,修建了祭祀的庙宇。每当夕阳西下,庙宇中钟鼓响起,声响回荡于草木之间,像是长久地替为岳飞述说着冤屈。山中的烟火,像要在山间流水中祭奠逝者的清明。哪里预料到这些庙宇竟然被子孙毁坏,完全败坏了长久的规格制式。后人贩卖掉房屋田地,毁坏掉了佛庙寺院,一年到头没办法祭祀,阻塞了墓道,毁坏了陵墓,风雨损坏了庙宇,让路过之人无不落泪。事情攸关世风教化(不得不引发重视)。本来那些忠臣烈士,朝廷通常都有下诏祭祀的祭文。哪里知道狂妄无礼的山野僧人,破坏国家制度远远超出了(破坏)祈募化缘的文字。(募缘之疏,即募缘疏,佛、道化缘时所用的文字。)盼望英明的有司把这件事告知台省,希望圣明的天子赐给礼器(用以祭祀);让英灵的忠厚仁义得到褒扬,激发活着的人为正义而死并让为臣之人得到劝勉。周武王修整比干的坟墓,事迹被后人记载流传而成为后世准则,唐太宗重建白起的祀祠,隆恩延及数代。“情况说明的文字写成后,同郡人王华父倾尽全力兴建岳飞的寺院庙宇,于是寺院庙宇再次恢复完美。同时杭州路反复向浙省说明情况,浙省将情况以公文的形式转送到中书省,以便求的对岳飞的褒扬和加封。恰好赵子期在礼部任职,他倡议上奏让朝廷知晓此事。朝廷于是下诏追封的名号与前朝宋代相同,(只是名号上)没有加“保义”两个字。自从元朝统一天下、包括整个中国以来,出名的人以及才学优良的人,都有用诗歌来吊唁岳飞的,诗歌的篇目不下数千篇。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诗歌,当如叶绍翁的诗:“长时间以来,了解你的忠心的只有老天,忠烈的英雄啊多么让人遗憾,多么让人同情;如果你稍稍晚死一点点时间,这些北夷之人怎么能猖獗八十多年?漫漫黄沙啊蔽天遮月,你庄严的容颜应该高悬凌烟阁,早知道尸骨会被埋在西湖畔,真不该去扑杀北夷,而应该在西湖荡舟垂钓。”赵孟頫多次吟唱:鄂王的坟头青草繁茂,秋风萧萧只有石兽挺立。那南渡苟且偷安的君臣心中没有社稷,中原的百姓却翘首期盼北征的旌旗,忠心的英烈已经死去怨叹有何用?天下中分为二,王朝于是倾颓。不要面对西湖唱这首歌呀,否则连那水光山色也会禁不住伤悲。“读这几首诗却不掉泪的人没有几个。然而奸臣秦桧欺骗君主出卖国家(利益),即使拔下头发来计算也数不清他的罪状,翻腾四海的波涛,也洗涤不尽他的恶行。武穆鄂王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氤氲兴盛同天地齐寿,他死了也如同活着在世。想想那些守陵墓的人,听凭奸邪之人的诟病,竟然没有了父亲兄弟情怀,这偏偏又是什么心思呢?
《岳鄂王》
《何岳得金不昧》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35542字。
《《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译文》:1、《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译文 《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 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
《《松风阁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松风阁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松风阁记》原文和翻译 原文: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盖阁后之峰,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