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婆生了大胖小子,县令兴奋作一对联,此人看后笑道:你要完蛋了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不但在政治军事上享有绝对的控制权,在思想和文化上的统治权同样严苛,普通老百姓基本没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即使是有能力享受教育权的人家学习的书本、文字都是经过国家划定的范围,绝不允许威胁统治者地位的思想、文字和言论出现,为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是想尽了一切雷霆手段控制学子们。
从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开始,为了统一天下的文字所实施的“焚书坑儒”行动开始,此后的每个朝代都有类似的文化愚民、思想控民制度和政策,这种现象到了明清代尤为严重,各种各样的“文字狱”制造了太多太多的冤假错案,但是谁又能阻止住统治者的步伐呢?
特别是在清乾隆时期,国家虽然昌盛,但是统治者对百姓的思想和文化控制也非常的严苛,为此很多文人墨客在言论和著作中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每一个措辞用句都非常的谨慎,毕竟稍有不慎就会触犯到统治者的忌讳,大难临头。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关于对联的故事,此事差点就酿成了一桩“文字狱”事件,跟我一起来看看事情的来龙去脉吧。
故事发生在乾隆年间,当时有一个寒门学子经过寒窗苦读,终于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考上了进士,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踏上了仕途,虽然担任的只是个小小的县令,但是也算是端上了银饭碗,正可谓是春风得意、意气风发。
这位县令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对对子,平日里除了处理县内的公务,就喜欢聚集一帮学子同仁喝喝茶、对个对子。这一年,县令的夫人又给他添了一子,对于他来说是个天大的喜事,于是他兴奋之余又想到了举办个宴会,给自己的儿子办场满月酒。
喜宴当天,县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来给他庆贺,不管别人是真心还是假意,总之县令大人很开心,他一开心就想对对子,虽然到场的不乏很多文人才子,但是吃人的手短,大家都一致的吹捧县令大人如何的聪慧、如何的才华横溢,还是由他来开个彩头最恰当,得意洋洋的县令轻咳一声就默许了,待下人准备好笔墨纸砚之时,他早已想好了一幅应景的对联,于是拿起笔洋洋洒洒的落笔,众人看去,只见赏脸书“子当承父业”,下联为“臣必报君恩”!
众人纷纷叫好,一边称赞县令大人文采好,一边夸他如此大喜之日还不忘报效君恩,真乃朝廷的栋梁,夸得他飘飘然,命人将对联精心装裱后悬于府衙大门两旁。没想到没过几日就有个穷酸的秀才指着这副对联连连摇头叹息,府衙站岗的侍卫一看这还了得,竟然藐视县令大人,就将此事禀报上去,县令一脸阴沉的走出来想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秀才。
不曾想秀才只是淡定的看着他,拱手道:“你现在愤愤不平,却不知自己即将大祸临头了!”县令面色一变追问这是为何?秀才不紧不慢的说,你这幅对联将“君”放在“父”之后,一旦被有心人看出来,必将株连九族,县令这才恍然大悟,懊悔不已,慌忙向秀才请教破解之法,还恭敬的奉上了白银百两。
秀才稍一停顿就让人准备文房四宝,将原来的文字稍加改动,变成了“君恩臣必报,父业子当承。”意思还是那个意思,却没有了轻君的嫌疑,县令大人看到此番改动后顿时喜笑颜开。
由此可见,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有时候一句话只是顺序的改变,甚至是标点的改动就能改变整体的意境,所以大家平时说话做文章的时候,千万要三思而后行,同样一句话如果想要说出来讨人喜欢的话,就要经过一番仔细的推敲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