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在历史上,地位非同一般,不仅被唐、宋、明等汉人王朝定为国教,道教正一派的历代张天师甚至屡次在朝廷担任礼部尚书等职务。
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灭亡前一年的除夕自题桃符版于寝门:“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世则以联语题写于厅堂前柱。因前柱名为楹,所以题写在柱子上的联语就称作“楹联”;又因为这种联语以诗歌对偶句式构成,所以也叫做“对联”。
道教洞天福地以及各类活动场所,几乎都可以看到
楹联
。在内容上,道教楹联是道教思想追求的寄托,常记述一些神仙故事。例如泉州元妙观楹柱题刻:“白鹿青牛迎法驾,羽衣象简演朝仪。”这副楹联将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交织于其中。“青牛”本是老子过关时的坐骑,楹联作者选择了这个颇具象征意义
的祠
汇,暗示老子过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而“羽衣”是道教神仙所用,这又象老子羽化而升仙。至于“朝仪”表示的后来的道门追随者以经常性的宗教仪式来表达自己对老子的敬奉。
另外,道教楹联也注意通过景观的描绘,以抒写心性。如四川青城山的驻鹤庄所题写:“松桧隐栖三岛鹤;楼台闭锁九霄云。”此联以写景引人入胜。相传驻鹤庄周围乔木林中常有丹鹤成群,朝去夕来,声唳山间。楹联由景物入手,进行具体描写,在深层次上却蕴含着道教中人对景炼心的旨趣。
玉皇祖庭,玉皇古宫坤道院的楹联
所以说道教楹联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寄托,而且往往具有独到的艺术境界。长期以来,道教中人与文人墨客热心于道教楹联的撰写,他们留下了众多的作品,为道教增添了不少优雅的人文逸趣。
作为曾经的法定国教,道教绝对不是如今大多数人所认知的只有小说中的“降妖除魔”、现实中的“居宅风水”。数千年文化的沉淀,道教所蕴含的智慧,值得我们深入品究,下面这九副楹联便体现了道教文化的精妙之处。
一、太初宫牌匾
上联:道德经经天纬地达地知根根源在道
下联:太初宫宫锁仙踪循踪行事事不宜太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
势不可用尽;福不可受尽;规矩不可行尽;好语不可说尽。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好语说尽人必易之。规矩行尽人必繁之。福若受尽缘必孤。势若使尽祸必至。
太过完美的人和事物也是不存在的,人生必然会存在遗憾,这才是真实的人生,若一切都很顺利很完美,那么也就离结束不远了。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凡事留一线,日后方能长久。
二
上联:天雨大,不润无根草;
下联:道法宽,要度有心人。
道教相对其他宗教,非常“高冷”,崇尚“自然而然”,崇尚“无为”,很少主动传教。所以道教认为,天上的雨再大,没有根的草也吸收不了雨露的恩泽;道法再广大,也只能等人有了念头才能度化。也正因为这种强调“有心、机缘”的传教观念,所以古人才有了“道化贤良”的说法。
三
上联: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
下联: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
道教坚决反对将“道”人格化,认为“天、地、道”都是没有任何感情的。道教入门经书《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就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教认为,只要勤恳努力,遵从自然规律,必然获得福报。道教提倡“人道不修,天道远矣”,反对抛弃妻子的盲目出家,强调人在修行的同时,不能忘掉自己应该担当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四
上联:利锁名缰,笼络许多好汉;
下联:晨钟暮鼓,惊醒无限痴人。
遍观历史,审查当下,多少英雄好汉,痴男怨女,都败在了过分的追名逐利上。在古代,多少帝王急于求成,结果落了个过犹不及?更有不少英雄沽名钓誉,最后身败名裂。在当下,多少官员原本政绩突出,却败给了自己的贪念?更有不少好男好女,为了博名利炒作自己,到最后又得到了什么?
五
上联:举步艰危,便把脚跟立稳;
下联: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
在山上行走,到了举步维艰的险要地方,要脚踏实地,不能随意跑跳;到了山的高处,置身万丈之上,更要保持心境的平和,不能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现如今,很多人遇到困难手忙脚乱,往往欲速不达;更有人取得成就便张扬膨胀,到最后跌的更惨。这些智慧,值得当代人学习。
六
上联: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
下联:扶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
如果心存恶念,无论怎么烧香磕头,也没有用,如果做了坏事,早晚还是要遭到报应;只要心境和言行光明正大,见到神仙,不去参拜又有何妨?很多宗教都有“信仰救赎”的说法,认为只要信教,或者礼遇神灵、尊敬宗教人士,可以得到救赎,洗刷罪孽,得到善报。
道教教义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律人。不仅没有信仰可以洗刷罪孽的说法,反而认为入道之后,要更加为自己的恶念、恶行负责,因为身为信徒,理应要有更加严格的道德自律。对待普通人,道教并不把信教与否当成评判善恶的标准,无论信教与否,信什么教,与本人的善恶都没有关系,与要承担什么样的结果更没有关系。因为“道”只遵循自然规律,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不会因为尊敬和信奉就会有所偏爱,也不会不了解和不认同就产生憎恨。这便是我们道教如母亲一样宽广胸怀的胸怀。
七
上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下联: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当今很多人迷信“易学”,动辄看看手相,看看面相,看看生辰八字,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没能体会“易学”的真谛,算命之后,仿佛大势已定,或者高枕无忧,或者唉声叹气。其实,“易”原本就有“变化”之意,汉代人更是将“易”理解为上日下月,寓意日月变换,所以表示“变化”。“江山易主”、“移风易俗”,这里的“易”都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易学”是一门变化的学问,事在人为,无论占卜的结果如何,任何事情都有变数。道教提倡人人做好当下事,以积善的实际行动来改变命运。
八
上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下联: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幅对联阐述了道教的世界观,可以说是道教的终极智慧,流传度也十分之广泛。上联下联,都出于老子的《道德经》,即使你没有接触过道教,也一定听过这两句话。
道教认为,宇宙诞生,出于“无极”,也就是“一”。“一生二”,就是“无极”生出了“阴阳两极”,阴、阳开始接触,综合之后,又出现了中间形态,于是,宇宙万物就这么诞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银河系的俯视图,正是一个“太极”。下联则说:地遵循天,天遵循道,而道遵循着自然。归根结底,时间万物的起源、变换,都是自然而已。这不仅仅是一个世界观,更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智慧。
“道法自然”,其实道无处不在,存乎万物之间,既简单易懂,又“玄之又玄”。人生百态,世间万物,莫过于此。领悟这四个字,定能成就非凡。
九
上联:崇山峻岭,胡而天也胡而帝;
下联:奇峰高耸,有是地自有是神;
横匾:古今名山
上联:位冠天地人,尊而无上;
下联:教宗儒释道,主宰一元;
横匾:皇矣上帝
玉皇山的两幅楹联分别将道教楹联“具有深刻的思想寄托、具有独到的艺术境界”这两种智慧描绘的恰到好处。
1234米高的莲花山,因其奇特、别致的多峰簇拥,状若莲花而得名;又因传说中玉皇大帝曾化身、参悟、成道于此,故又名——玉皇山。玉皇山作为古今名山,位于现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张佳坊乡,地处湘赣两省交界,枕吴头而压楚尾的罗霄山脉。不仅通灵显应,而且风景优美。远眺似一朵绽放的莲花,层岩峭壁,茂树清泉,左右两座山犹如金童玉女护佑。旁有怪石林立,似百神朝圣;下有层层梯田,百姓居住,炊烟袅袅,宛如仙境。
“上联:崇山峻岭,胡而天也胡而帝;下联:奇峰高耸,有是地自有是神;横匾:古今名山”短短字句之间把玉皇山的“美”和“仙”巧妙刻画,借景抒心,大有仙山炼心之志,将道人满满的出离之心,用文字寄于峻岭奇峰之中,别有一番艺术境界。
另一幅“上联:位冠天地人,尊而无上;下联:教宗儒释道,主宰一元;横匾:皇矣上帝”说的则是道教主流思想之中的神仙故事之一——玉皇上帝下界莲花山的传说。
相传玉皇上帝原是的莲花山脚下的一个寨主,名叫张有仁,又称张百忍
远古时期,三界混乱。天庭也不例外,玉皇上帝恼于天庭混乱,于是下到凡间精修。无玉帝住持的天庭更是无章无序,天庭众神决议一定要到凡间找回玉帝。可是派谁去?又去哪里找?最后大家讨论决定派太白金星去找玉皇大帝。时值人间夏朝初期,遍寻凡界,至三苗莲花山,看到此处瑞气冲天,紫气环绕,乃人间大治之像,必有圣人出焉,该山山形独特,像莲花一样,于是压低云头,落下凡间,山脚下有个寨子叫张家寨,寨主张有仁,又叫张百忍。
张有仁把寨子治理得非常好,在当地老百姓中德高望重。周边一片混乱,可是唯独这个寨子治理井井有序,百姓风气很好,处处一片祥和。太白金星猜想可能这位寨主就是玉皇上帝的转世,于是就去测试他。经过贪嗔痴慢疑的测试,张有仁都通过了,而且在这么混乱的时候,凡界唯此寨治理成太平盛世,与天庭繁华有殊多相似,说明这个寨主非常有宿世善德的。太白金星肯定了张有仁一定就是玉皇上帝。太白金星于是劝说希望他回到天庭去。起初寨子里的村民们感恩张有仁的慈悲治理,表示需要他,坚持恳求他留下来,张有仁不忍舍下村民离开,太白金星耐心地讲希望他眼光要广大,三界众生都需要他。于是玉皇上帝就随太白金星回到了天庭,并叮嘱村民:只要守住张家寨的道与德的民风,就一定能永远得到神仙的保佑呵护。
于是在太白金星带玉皇大帝升天的地方出现了一股泉水,嗯,这个泉清凉透彻,而且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从前有个聊张三的老百姓,非常孝顺,母亲仙逝之后,埋在后山上,他经常哭啊哭,肝部郁结,眼睛给哭瞎了,到了母亲的周年忌日,让自己的儿子牵着他到山上去祭拜母亲,回来的路上,他走累了,刚好看到旁边从山上流下的一潭泉水,就坐下来,捧了把水喝下去,天热出了很多汗,又洗了一把脸,没想到,洗完脸之后,之后眼睛竟然睁开了,看得见了,回家之后肝部也不疼了。从此之后啊,当地老百姓有眼疾和肝病的人,都会来这里取水回去洗脸和饮用。后来老百姓们发现不但对眼疾、肝病有作用,对肺病和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从此啊玉皇山的圣水就传遍了天下。
老百姓为了感恩张有仁的道与德对村子的福惠,就把这座莲花山改叫玉皇山,同时又盖了祠堂,称为张氏祠堂,令张氏后代子孙牢记张有仁的叮嘱,时时要守住道与德的根本。
这便是玉皇山关于玉皇上帝的神仙故事,历史上的玉皇山位福泽之地,曾有人位冠天地人,而今的玉皇山得全真教三教圆融祖训,教宗儒释道,道骨仙风便隐于这历史底蕴与名门教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