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浅谈对联欣赏与语文教学.doc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5 10:50:00 人气:4 加入收藏 标签:春联 语文 学生 对联 传统文化

浅谈对联欣赏与语文教学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内容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正是这些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威武不屈,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行新课改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

浅谈对联欣赏与语文教学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内容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正是这些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威武不屈,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行新课改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且把它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的发扬光大,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明形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因此,我们在引导,启发学生欣赏对联,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其一,春联历史悠久,有利于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相传春联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候,古人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将一些天灾人祸,或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误认为是神鬼作怪,因此,在大门旁各挂一块桃木板,画上“神荼”与“郁垒”神像,而且每到阴历新年都要换上两块新的,作为“更新除旧”的象征。这种桃木板称为“桃符”。到了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公元964年亲自在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考证,这是最早写在桃木板上的春联。明代初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一年除夕传下圣旨:凡金陵(明代都城,今南京)公卿士庶,各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祝。经过他的提倡,新年贴春联于是流行开来,直到今天。通过老师的讲述,学生不仅了解到春联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感到无比自豪。

其二,对联语言凝炼,有利于加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文学而言,春联是从古代诗词演化而来,但它又与诗词不尽相同。它讲究

“对”,又要求“联”,写法有以下四个特点。1、上下对等。春联围绕一个主题,由两个相对的句子组成,上下联之间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而且两联字数相等。“田园无限美,山河分外娇”,就是五言春联,两句意义相通,健康清新。2、字词对偶。即上下联位置相对的字词,要求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即使在同一类词中,还可以细化为颜色对颜色,长度对长度,数量对数量等,以充分发挥对偶的艺术效果。3、句式对称。即句子结构要求一致,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4平仄对仗。因此,一副构思巧妙,意味隽永的春联,犹如一首好诗,一副好画,一篇优美的散文,给人们有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春节前夕,我们就要求学生每个人读一百副对联,并搜集抄录10副自己最喜爱的对联,作为假期作业来完成。春季开学后,师生相互交流品赏,举办春联赏析会,用墻报的形式举办“我最喜爱的春联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对春联的鉴赏品味中吮吸语文知识的营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有意融进对联的相关知识。比如,要求学生用对偶句的形式概括文段内容,提炼文章观点,或者由教师写出上句,学生填写下句。在初中语文教材的古代诗文里,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妙语佳句。“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日出江花红胜人,春来江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19454.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