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济南市博物馆两副清代隶书对联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5 9:02:03 人气:4 加入收藏 标签:对联 艺术 作品 书法 下联 书写

东汉时期,经济与文化艺术全面发展,成就了隶书的鼎盛,也造就了大批高水平的书法家。流传至今的著名汉碑约100多件,技艺精湛,风格鲜明,显示出汉隶的雄强朴茂之风。

20世纪大量汉简的出土,又让我们有幸看到了汉朝人书写的小字隶书。这些隶书,用笔爽利,笔画生动,千姿百态,精美至极。魏晋至元明,汉隶古法失落,楷、行、草书发展。清代,由于政治历史等原因,文人士大夫在学术上,钻故纸堆,喜考据学;在艺术上,从古人手里讨生活。行、草书更适合于活跃的思想,受到清人几乎本能地抵制;楷书又难于表达复杂幽微的思想情感,所以,冷落了近两千年的汉隶被他们翻了出来。

隶书除在石刻艺术上大放异彩之外,在对联艺术上也体现了自己的端庄与典雅。对联俗称对子,因其词语对偶,音韵和谐,内容风趣,再加上优美的书法,从而成为书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清代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由此推动了对联艺术走向鼎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有许多善书法的学者用庄重典雅的隶书书写对联,咏物言志。品评和欣赏这些作品,能体会到隶书的稳健深厚、古拙沉雄。

▌赵之谦隶书四言对联 济南市博物馆藏

“上德若谷,大方无隅”。款识:“公束五兄年大人正,集道德经赵之谦”。钤印:“赵孺卿”(白文)。赵之谦(1829~1884年),浙江绍兴人,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师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其字奇崛雄强,别出时俗,可使真、草、隶、篆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该联用笔雄浑,方圆兼备,结字稳健,安如磐石。此联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体势开张奇逸,取势宏阔,厚重雄强却飞扬舒展,行笔涩疾相间。字法魏隶相间,又有汉《鲜于璜》碑的端正厚朴之态,道丽苍雄而时露方折,“韧而有骨、妍而入雅”。上联“上”字,笔壮墨饱,起笔浓重有力,收笔雁尾向上方轻挑,笔锋似露似藏,又见灵动飘逸之姿。“德”字与下联“无”“隅”三字庄重严密,均采用并笔涨墨法,从而更加茂密酣畅。作品下端款识用魏书题写,笔力沉稳,凝重而飘逸,与正文联句字体形成对比,隶魏交相辉映。这种将款识书于下端的形式,既别致又有现代感,作者可能考虑到联句字数较少,所以把款文书于下端。此联是赵之谦书法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格调高雅,放达豪迈,充分展示了赵之谦在书法艺术上的高度和综合素养。

▌陈鸿寿隶书七言联 济南市博物馆藏

“孝敬忠信为吉德,诗书执礼皆雅言”。款识:“曼生鸿寿”。下铃两方印:“陈鸿寿印”(朱文)、“种榆仙馆”(白文)。陈鸿寿(1768~1822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艺术涉猎广泛,造诣极高,为“西泠八家”之一。他的隶书作品有其父的遗意。父子二人的隶书,汲取了汉铜器上所谓“分体”,结体略长,纯用中锋,笔画横平竖直,圆润中含有刚劲,较多地保留着篆书遗意,收笔波磔不甚明显,笔势凝重而雄峻,劲健有力,古气盎然,古朴大气。该联用笔娴熟妍丽,结体奇异清新,线条清爽洁净,简率不失凝重,收笔处弱化波碟,去掉了蚕头燕尾的明显特征,潇洒自如。陈鸿寿广泛学习汉碑的同时,在用笔结体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研究,欲求作品的格调、形式美及章法的和谐统一,勇于出新,不入时弊,独出机杼。上联“敬”字左边部笔画较繁,在书写过程中为了避免冗杂之嫌,采用了细劲笔法,穿插挪让,巧妙地化解了力怯势弱的感觉,又与右边部相映成趣,清峻稳健,稳中寓活。“忠”“德”两字取法横式,结体扁长,与下联“诗”“礼”“雅”三字构成左右两联的呼应。上联“信”“吉”与下联“书”“言”在字法安排上强化了结构上的变化与装饰趣味,这与他设计紫砂壶、喜壶、爱壶、刻壶有着直接关系,一般刻在壶上的文字经过作者构思、想象,最终文字会产生一定的装饰效果与金石韵味。再有,上联“吉”字与下联“诗”字右边部采用篆书写法,由此可见他对汉隶的追溯和研习,早期汉隶常保留一些篆书遗风。陈鸿寿把这两个字安妥统一地融汇在整幅作品中,体现出他在艺术上的多元与变通。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19368.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