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文
对联里的中国文化
莎翁重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独有的文化。可谓“中华独有,外域全无”!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所有的各民族文化中除中国外,其他民族并没有对联这种文学形式。这是由二个方面决定了的。其一,中国汉字是一字一音一意为特点的象形文字,中文是以二字为基本节奏的语言,这为对联的岀现奠定了基础。同学们知道,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组成的,因而单词在形式上,音节上长短不一,英国念作英格里斯,中国念作婵那。音节不同,在形式上无法达到长短一致。其二,中国人崇尚双双对对,整齐划一,认为成双成对是一种圆满,更是一种祥瑞。表现在审美观上,比如小的东西如结婚用双喜,其实汉字里并没这个字。大到建筑设计,中国人惯用轴对称图形,我们来到晋祠也能看到这里的建筑物,以及公园的整体建筑规划基本是对称的。在相对的完美一致的前提下,中国人又讲究阴阳平衡,对立的统一,对联讲究音韵起伏,抑扬顿挫的平仄交替,词性相同相对的对仗,体现的也是一种阴阳相济,对立而统一的思想。把这些思想都渗入了对联的基本要义,进而体现在文学形式上就是对联。
什么叫对联?故名思义,简单地说对联就是既对又联的文学品种。这里的对就是对仗,联就是关联。联的问题在其他文学品类中是广泛存在的,所以说“对”的问题是对联有别于其他文学品种的最主要的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联以一种文学形式集中体現了我们华夏民族的哲学思想,民族性格,审美情趣。
对联既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民俗,过年贴春联,结婚书婚联,搬家写乔迁联,庆寿送寿联,丧葬写挽联,我们中国人的一生几乎离不开对联,这一点其他文学体裁是无法代替也无法相比的。
我们知道过年家家都要贴对联,春联是常用常见的一种对联。这种民俗起源于桃符,“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最能证明这一点。在对联未出现前,古人过年时门两边挂二块桃木板,在民俗中桃木有驱邪的功能,再配上神荼和郁垒二位神仙把门,以祈求来年家人健康平安。后来改用红纸写二句话以代替桃木板,这就是最早的春联。从文学的角度而言,最早的春联应该是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副对联不仅是最早的春联,更应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的最早的对联!
对联是一种简洁的文学,短则三四字,长则不限,不论长短,对联的上下二句必须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不过曾有过这么一副不成对联的对联,上句是“袁世凯千古”,下句是“中华民国万岁”。故意用二个字数不同的句子来说明袁世凯这个窃国大盗对不起中华民国。这是借用对联的基本常识而起到讽刺作用的一种对联笑话。
一般常用联以五七字为主,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抒情感,论世人。可以用严肃的语言写,也可用谐诙轻松的口吻写!晋祠是晋国王室宗祠,供奉的是晋国开国国君唐叔虞和其母邑姜,在这庄严肃穆的地方,晋祠对联的特点必然是严肃的哲言联和名胜联为主要,比如“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一沟瓜蔓水,十里稻花风”。都体现了庄严肃穆的特点。而事实上对联还其妙趣横生的成份,这种趣味性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对联故事的有趣和对联文学技巧的有趣,以及对联语言的有趣。
我来讲个对联故事,明朝有个著名的才子祝枝山不仅才学超群,言行幽默诙谐。而且为人十分正直,最看不惯地主老财为富不仁欺压穷人。有一年快过年了,一个地主来求他写二副春联,他提笔写到: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又写一副“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老地主看了气的七窍生烟,一纸诉状把祝枝山告上县衙大堂。他是这样念的,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第二副念到: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大过年的咒人晦气倒运倒霉谁能不生气?至于第二副对联明显是骂人住宅不吉利,风水不好!这让谁也不能接受啊!祝枝山从容不迫地反驳,我这二副对联说的句句是吉利话呀,于是朗朗念到: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第二副是: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请县太爷明断,那句话不是吉利话?说的那地主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地撒诉回家。对联诵读时有停顿,各分句也存在标点符号,但在用毛笔书写时是不用标点符号的。这个故事就是巧用了对联的断句不同而产生了对联内容的不同理解,从而使对联故事产生了趣味性。
第二种趣味性是由对联的技巧性产生的。
郑板桥当县令时微服私访,见一户人家的破旧大门上贴的对联是: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什么意思呢?上联缺个一字,下联缺个十字,横披,只有南北,意味着没有东西。谐音缺衣少食,凄凉地过个年吧。郑板桥看了心生怜悯,让手下人赶快为这家人送来米面衣服!
第三种是对联语言的趣味性。
湖南军阀谭延铠一生的处世哲学集一“混”字,最后混到了国民党的行政院长,由于处世圆滑,又得了一个“水晶球”的绰号。他死后,有人给他写了一副对联: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这副对联用轻松幽默,甚至是调侃的语气,语言风格既有文言文(大矣哉),又用了口头语,这种既庄又谐的巨大落差产生的幽默效果,表达对谭某人的为人不屑和嘲笑!
我们从这些对联中能感觉出来,对联的作用和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文学范畴,他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渗入我们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影响了我们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成为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对联,了解对联文化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人文历史的理解和传承,进而对做一个中国人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奋发感!
热点回眸——
【岳民立】潮起盐湖畔 追梦新征程——“中国楹联大厦”落成随想
杨振生:茫茫九派流中国——从“河东流派”实践谈当代楹联流派的发展
文振西——楹联“高峰”论
王文广:开展学校楹联教育工作是促进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
吴志良:巍巍大厦立河东
何沁学:大厦与初心
文振西:“中国楹联大厦”在河东 ——河东联军攀登楹联高峰的追求和探索
张延华:中华联圣乔应甲首开楹联河东流派先河
汤洁:总结运城现象 启示中国楹联
王新波:盐湖圆夙梦 联界树标杆 ——遥闻“中国楹联大厦”在运城落成有感
山西运城“中国楹联大厦”简介
省委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冒酷暑考察“中国楹联大厦”
知名文化学者马文海冒酷暑考察“中国楹联大厦”
全国著名书法家唐云来莅运考察
全国首座中国楹联大厦正式落户运城
河东楹联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楹联大厦落户运城背后
公告——山西运城“中国楹联大厦”欢迎您!
运城:中小企业部分民营企业家参观“中国楹联大厦”
文化新标杆 联旗耀华夏
中国楹联大厦将于6月10日在盐湖北岸落成启用
运城市楹联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