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别具一格的文学样式,对联种类繁多、用途广泛,且内容和语言风格丰富多样,不仅蕴含有充足的语文知识,更加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当前教育体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文章或历史背景都涉及到大量的对联,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增强教学趣味性的有效工具,因此应引起重视。本文以对联为核心,探究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对联 初中语文
很多人将对联称为一种文字游戏,事实上,对联的确是一种语言的精炼浓缩与巧妙表达,且含有既定的游戏规则。考虑到初中生的游戏天性,对联很适合被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对联、撰写对联来帮助其积累用词练字、遣词造句的语言功底,促使学生能够以自己独特且富有个性的视角来感知生活、表达情绪,从而将语文教学拔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一、利用对联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1.作为新课导入,用于课堂预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联通常被用于课堂导入环节,起到预热的作用。对联凭借明显的对称美、节奏美和意境美,能够快速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而教师可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政善民安歌道泰、风调雨顺号时清”这幅对联,可用于在讲解海瑞罢官相关历史知识时作为课前预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便顺利地直切课文。
2.完善作者介绍,寓意言简意赅
对于经典的诗文,往往需要完整的作者介绍来帮助学生理解其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但由于很多作者的生平信息过于繁杂,介绍起来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抓不住重点和精髓,以至于影响文章的学习。此时就可以利用对联来言简意赅地对作者进行全面介绍。比如在讲到《再别康桥》时,作者徐志摩的人生经历丰富,学生难以通过漫长的介绍确立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而教师可以利用郁达夫写给徐志摩的挽联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即“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寻;一声何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3.适度拓展课文,增添学习情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对联,有助于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也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拓展。比如在讲到《核舟记》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对联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苏轼与黄庭坚、佛印的生活趣事和彼此间的深厚情感。苏轼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接到:“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佛印接到:“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通过这个吟诗作对的过程,使得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这三位历史人物的生活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利用对联强化学生实践,落实文化传承
1.丰富课堂呈现,实现课文联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搜集对联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且契合课文主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成效。举例来说,在讲到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事先要求学生自行收集与该篇文章或者作者相关的对联。比如:“至性怀亲留背影,大文传世见心声”、“长向文坛瞻背影,从教黉学缀弦声”等等,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呈现来改善课堂氛围,同时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2.促进师生合作,升华文章主题
对联除了有助于学生感受文章内容,还可以借由学生的创作来锻炼思维创造力,激发对知识的探究和解决欲望,使学生在完成挑战的过程中积累文化知识、增强审美情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合作来创作对联。举例来说,在讲完《三峡》一课后,教师给出一个上联:“观夏水漫至山陵”,有学生接道:“揽飞瀑悬挂林间”;在学完《出师表》一颗后,教师借助千古绝对来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上联是:“月照纱窗,格格孔明诸葛亮”,有学生接道:“水滴石穿,滴滴润之毛泽东”,尽管很牵强,但对于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功效。
3.开展课外实践,加强创作赏析
初中语文教学除了課堂以外,还要把握好课外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语文教材进行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开展相关活动,全面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自由的课外实践中提高创作能力和赏析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联就是一个良好的切入点。举例来说,在初中语文中提到过很多对联,比如:“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是描述湖南岳阳楼的对联,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搜寻网络资源来查找有关岳阳楼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或者到实地参观来进行深入赏析;另一方面,每逢春节前后,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对联。此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寒假作业:要求学生自行收集附近邻居和亲戚家门上的对联内容,并通过查资料等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赏析,然后在新学期课堂上进行呈现。像这样将对联融入课外实践活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将语文教学接地气。
【参考文献】
[1] 邓政阳.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12).
[2] 林聪华. 凸现语文味道,尝试个性教学——浅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0).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十中学;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唐山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