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两校区七八年级共1000余名师生整装出发,带着各自的研究课题展开了一次精彩的研学之旅。七年级以博物馆课程为主,两校区一共20个选题23个小组,12个研究场馆;八年级以都江堰-青城山课程为主,一共25个选题30个小组,12个研究场馆。让我们跟随各个课题小组的脚步,一起感受七初“行走的课堂”的魅力吧。
七年级 博物馆课程
穿越汉唐
此次“穿越汉唐”之旅来到了三个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精彩的文物令同学们目不暇接。参观唐代馒头窑,亲手体验陶器的制作工序。
领略蜀锦的精妙,为它的美丽而惊叹。
用相机定格文物的魅力,用纸笔记录学习的感悟。我们仿佛回到了汉唐的时光,与古人亲切对话。
汉俑及汉画像砖艺术研究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是一片乐活千年的土地,汉俑及汉画像砖艺术研究课题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成都博物馆,去探寻汉俑及汉画像砖的艺术魅力,感受四川人自古以来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
大熊猫生活习性与生存环境的研究
“大熊猫生活习性与生存环境研究”课程的七年级同学,来到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参观学习。同学们一面兴奋而好奇地对大熊猫睡觉、爬梳、吃竹子等日常生活场景展开观察,一面听导游介绍大熊猫的发现与命名历史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写下密密麻麻的笔记。随后各个研学小组分散学习、组内交流,针对自己的课题重点,进一步查阅馆内文字资料,整理、完善研学笔记。
探索图形对称之美——走进中国文物
“探究中国古文物中的对称之美”课题组的研学地点是金沙遗址博物馆,采取了“听讲解——自由参观——小组收集资料——全员整理资料”的方式进行研究。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从多个的角度去了解了古蜀文明,在文物中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图形的对称之美。
定向越野
定向越野课程前往的地点为大邑县新场古镇,天气伴着零星小雨,但是丝毫没有减轻和降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当天老师们精心布置了活动场地,同学们上午学习定向越野地图,下午实操练习。整个过程非常有意义,同学们从认识地图、规划路线到实践演练,增强了体能素质,培养了意志品质和应变能力。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不断超越自我,真正做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人工智能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
“人工智能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四川科技馆和成都博物馆。科技馆内设有4D影院、航空航天、机器人、虚拟世界、信息社会、数学、青少年科技园等20个展区,共有600余件展品。展品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借助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普及了科学技术知识。九天开出一成都——成都博物馆里丰富而精美的藏品向我们述说了天府之国的历史与文化。
让世界听我说中国文物
“让世界听我说中国文物”小组到访四川省博物馆,与三十万件的文物促膝长谈,看一万二千平米的土地经久不衰,与文物对话,让世界倾听。
客家文化研究
客家文化研究一组、二组全体师生驱车前往街子古镇进行研学活动,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同学开始了解街子古镇、了解成都文化、了解客家文化,通过采访、摄影、体验美食等多种形式真正走进成都文化、感受客家文化。行于青石桥,心归客家乡。
诗与成都——蜀地诗词研究
“诗与成都”课题组一行在街子古镇,赏美景、品文化、吟诗词。行走在古香古色的青石街道,思绪也被拉得悠长而深远,同学们将所行之处用彩笔记录,绘制成路线图,并将所思所感以随笔的方式留存心间。
苏东坡精神底色研究
“苏东坡精神底色”同学们赴眉山三苏祠开展研学活动。细雨微风夏景浓,心怀崇敬近偶像。大祭堂前,献花、击鼓、颂祭文、祭拜,队伍整齐,过程流畅,七初学习风范引来赞叹;妙语讲解,历史现实,际遇坎坷,豁达乐观,同学们走进偶像的世界;三苏书院,知行合一,实践“东坡剪纸”、制作香囊,针线穿梭,渐入佳境,手工香囊,靓丽而出。三苏祠门,苏轼像前,七锦学子,留言风范,带走感悟;研学路上,成长渐佳。
古蜀文明之光
“古蜀文明之光”课题组来到“天府之根”宝墩遗址。在地底湮埋了4500年的陶石器、象牙杖、碳化水稻……为大家讲述古蜀文明的幼年时期——宝墩文化时期,古蜀先民深入成都平原,与水博弈的历史。
生活中的人工智能
在蒲江中德产业基地,同学们学习了使用KAKU机器人的要义。同学们了解最新的切割机器,当起了“小钳工”,亲手完成了机器人“垒方块”。两堂讲座 “数据化设计制造--3D打印”和“智能工业4.0”让我们了解到祖国的先进技术,眺望到祖国的锦绣前程。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
七八年级竞赛班的同学们也来到了中德产业基地,实地体验现代工业技术。
食味成都——餐桌上的文化之旅
食在成都,味在人间。“食味成都”课题组师生们研学第一站来到成都博物馆,在时光更迭里,聆听、观察、感悟,深刻体味成都饮食文化的魅力;研学旅程第二站,伴随着斜风细雨,他们走进了历史厚重、文化浓厚的宽窄巷子,在美食的采访、观察、体验中感受成都人民鲜香麻辣的安逸生活。
戏剧传承与川剧创编研究
“戏剧传承与川剧创编研究”小组来到了金沙遗址博物馆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商周太阳神鸟金鸟”。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古蜀先民金器制作工艺、青铜文明以及深层次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大家通过实地考察、讲解员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展开了研究性学习,同时也运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收集了很多的素材,作为原创剧本的重要原始资料。
八年级 都江堰-青城山课程
都江堰灌区水质变化分析与水质保护策略
“都江堰灌区水质变化分析与水质保护策略”研究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赴都江堰进行实地参观,了解了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学习古人治水智慧,借助自制取水器完成了上游取水,并在金牛区水质监测站学习水质监测知识,收集相关水质数据;随后研究小组抵达下游参观双流公兴(中电子)再生水厂了解污水处理流程,提取下游水样,在上、下游水样对照实验中思考水质变化原因及水质保护策略。
江育锦城,水润天府
“江育锦城,水润天府”课题组校外研修,选取了东安湖公园和成都市规划馆两个研学地点。在东安湖公园,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访谈,感受到滨水景观对城市的影响。在规划馆,学生通过听讲解和看影片,了解成都市未来发展方向,了解了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起源和现状。
岁月都江堰
“岁月都江堰”小组赴都江堰实地考察研学。欣赏现代南桥复古造型,从离堆公园到二王庙,一边听讲解,一边记录当地历史传说和人物故事。手中的相机对准自己研究感兴趣的建筑、园林、自然景观,一一留存。时而静静聆听,时而欢声笑语。
都江堰建筑群研究(建筑美学组)
都江堰建筑群研究建筑美学组来到都江堰。细雨蒙蒙中,同学们登玉垒山,走安澜桥……从宝瓶口飞沙堰到鱼嘴,大家感受到水利工程的严谨。二王庙建筑群彰显庙宇和园林的结合之美,庙中借景的运用恰到好处,与坐落旁边的堰功堂相互照映。同学们不仅了解到治水原理,还领会到巴蜀建筑的古朴大气。大家通过实践考察,亲手制作了精美的沙盘。本次研学让我们对建筑美学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华夏的艺术文化气息也在同学们心中弥散开来。
大熊猫繁殖与保护管理的研究
同学们首先到大熊猫繁育基地各个户外展区观察了不同年龄的大熊猫行为和生物学特征。然后依托成都大熊猫博物馆的各项科普互动设施、场馆等,参加了博物馆科普内容的大熊猫主题互动活动,同学们通过探秘游戏、科普讲解、互动体验等形式,对大熊猫的成长历程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大熊猫不同成长阶段的特征、食物构成等,深刻感受大熊猫生存的不易。
都江堰导览图测量与绘制
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游览三大主体工程:宝瓶口、飞沙堰、鱼嘴。
学生分小组用工具卷尺、镜子、标杆、激光笔等工具进行测量和绘制,并做好记录。
都江堰水利工程及水利建设的应用研究
都江堰水利工程及水利建设的应用与研究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都江堰景区,充分了解古蜀人的智慧结晶。
都江堰建筑群研究(工程模型组)
伴着小雨,都江堰建筑群研究(工程模型组)的同学们踏上了研学之旅。在研学导师和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主体工程和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典型建筑,同学们认真取材,测量着数据,拍摄照片。最后,所有同学一起动起手完成了多个精美的都江堰沙盘模型。
文学与现实中的都江堰
晨起微光,“文学与现实中的都江堰”研学小组的同学们探青城山色,赏圣景抒怀。
几分辗转,车骑轮换。
问道青城,水净山幽。
青翠叠叠入云,重重砖瓦遮房。
三三两两,悠悠然然,执伞擎杖披衣。
盎然启程,
不时一股新泉喷涌于绿意丛丛;
欣然漫步,
偶见几株枫叶摇曳在雨雾蒙蒙。
林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壁峰。
曾念弃而息,终醉山中景。
不觉时辰已过半,且行,且行。
拾级而上,苔痕上阶绿。
登高临远,薄雾罩山林。
上清宫里轻霏落,青城山内见城青。
香烛摇曳轻烟绕,霁雨淅淅天色明。
檐角珠落水漪漪,山雾渐浓景渐迷。
且携诗情赴胜景,峰明水秀见文心。
都江堰对联文化研究
披雨在身,亦如正在疯狂生长的野草,跟随着身旁葱郁生机的自然,全然静思在清凉中,恍然,已置身高处,接受着如梦如幻仙雾的洗礼,是以顺着雨滴,弹奏出和谐的交响乐,相契相合。双手合十,跪拜,叩响,青城已入,万物呈现于心中,天人合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对联中深感道法,对联研究,意义深重,魅力无穷,此程之于青城山,不虚此行!
都江堰天府农耕文明(一)
“都江堰与天府农耕文明”课题组本次的研学地点选择了郫都区安宁村,聚焦川西传统农耕生活探索,下设四个具体研究方向:一是川西林盘如何形成闭合生态循环圈;二是社区堆肥如何实现低碳减排;三是节气如何联结土地生长;四是河流与林盘的紧密关系。学生分组选择课题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展开具体项目调查。通过实地观察与现场访谈,学生第一次认识林盘在川西农居中占有的举足轻重地位,林盘是川西农村聚落的最初形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佐证,而围绕在林盘周围蜿蜒而过的河流是居民便捷生活的来源,也是林盘长久发展的维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敬畏自然之心要永存!
都江堰与天府农耕文明(二)
都江堰与天府农耕文明(二)研学之旅——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花溪农场,通过五感体验、找寻“宝物”、天工开物到制作竹根工艺品等活动体验了天府农耕文明。
音乐与舞蹈表演中的美学研究
由管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组成的《音乐与舞蹈表演中的美学研究》小组开展了去街子古镇游学的活动。此次活动大家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了大自然,了解了传承千年的文化和音乐。提升了大家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更体现了我校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让世界倾听都江堰和青城山的新声
《一山一堰 一眼千年——让世界倾听都江堰和青城山的新声》课题组的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参观并探索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学生们一路兴高采烈地欣赏着都江堰的美景,同时也感叹古人伟大的智慧,无不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
大熊猫生存现状及生活环境的研究
“大熊猫生存现状及生活环境的研究”小组同学们来到了都江堰熊猫乐园,在竹林中和饲养员一起近距离仔细观察大熊猫的行为。学习野生大熊猫幼崽是如何长大,克服困难,担起种族的责任,如何重返森林。参观完园区,他们还为大熊猫制作了窝窝头。更全面,更立体的了解了大熊猫的人工繁殖方式及其优劣。
This is Dujiang Dam
“This is Dujiang Dam”研究组前往都江堰进行现场实地勘察。参观了分流的鱼嘴,防洪治沙的飞沙堰以及分流灌溉的宝瓶口,领略了古人的无限智慧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雄伟。他们以小组的形式更加细致入微地探索研究。同学们积极配合,分工明确,认真踏实的完成了自己课题组所需要的资料,收集到了研究所需的信息。
测量建筑物高度
“测量建筑物高度”研究组在外出实践前,就在学校经历了测量旗杆的高度、路灯的高度并对相关模型做了修正优化,这次外出主要任务是测量伏龙观的高度。每个小组做了测量、拍照、记录等分工,在发挥团队优势的同时,将效能最大化。同学们认真测量、记录、商讨、优化、改进,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借助相似的数学原理,得出了伏龙观的高度。不仅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在行走中感悟到历史,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先辈的智慧。
都江堰的文学地图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的文学地图”师生一行来到位于都江堰市的青城山脚下。初夏时节细雨绵绵,也没能阻挡师生们的热情。沿着雨亭一路向上至上清宫,山路蜿蜒曲折,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徜徉于群峰叠翠之间,领略道教文化,触摸千古遗迹,感悟自然之美。
重力坝和非重力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师生们前往都江堰,进行实地考察和研学。参观了宝瓶口、飞沙堰、鱼嘴等主体工程,了解并探究分析了都江堰的地形特征,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周围地理环境,研究制作了以都江堰水利枢纽为模型的沙盘,真实地还原了其地貌地形结构特征。一天的研学下来所有同学都受益匪浅。
千年都江堰
“千年都江堰” 研学小组来到世界遗产都江堰,在老师的带领下从“天府之源”宝瓶口途经神奇的飞沙堰和分水鱼嘴,来到二王庙。大家一边听讲解一边记录或拍照,收集了一些实地资料。此行不仅让同学们知道了都江堰的历史知识,还体会了战国时李冰带领当地人民修建都江堰的艰难和治水的智慧,潜移默化培养了同学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同学们做好研究课题的信心。
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同学们将知识化为力量,用脚步丈量世界,外出研学虽然圆满结束,但师生们的研究仍在继续。同学们带着外出研学资料数据回到校园,在老师的引导下继续深入研究,总结探讨,用亲身实践为结题答辩做好更充分的理论支撑。行无疆,学无界,更多未知的探究和乐趣在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