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竹韵格律学堂】第二百一十九课‖第十五讲 对联的书写与张贴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4 6:20:15 人气:8 加入收藏 标签:对联 标点 书写 习惯 一般 上下

主讲/ 边义老师

辽阳边义

第十五讲 对联的书写与张贴

对联是很好的装饰品。必须联语、书法、载体工艺很好结合,三美齐备,才能很好发挥其装饰作用。

一 书   写

1.字体

书写对联的字体,根据对联内容和应用场合而定。庄重肃穆的,一般用正楷。典雅的,可用篆隶。其它多用行楷、行草。草书宜少用。正文、横披的字体应当统一。正文用正楷或篆隶书写的,题款可用行草,不求统一。

2.款式

横披,横书,过去习惯是由右向左写,现在由左向右写的日益增多。

对联正文,竖宜书,一般由右向左写。题款文字写在正文以外的适当位置。下边几种格式供参考。

(1)单行款 一般书写在下联左侧。有的只写书者姓名,有的加上年月,占一行,如图(一)。

(2)双行款 最常见的是,一款书于上联右侧,另一款书于下联左例。两款位置通常是右高左低。上款是称谓或年月,如图(二)、(三)。偶有上款书于上联左侧,或双款均落于下联左侧的。

(3)三行款 有上联左右书一款,下联左侧书一款,如图(四);有上联书上款,下联左右作款的,如图(五)。三行落款高低无定规,可齐平,可递降,原则是上款称谓最高,自署名款最低。

(4)四行款 即上下联左右各有书款,一般多为较长的题款,如图(六)。

(5)下部款 一般是题款稍长,上下款均书于联文的下部,如图(七)。

对联正文一般是上下联各一行写完。有时一行写不完,需要写两行、多行,就要计划文字。不宜数行并齐,而是末行较短,留下空白以作题款。上联文字由右向左,下联文字由左向右,排列成立刀形,称为龙门对。

3.题款用语

(1)称谓

对长辈,除一般亲属称呼以外,可称“老”、“老前辈”、“老先生”、“先生”、“前辈”。对老师,可称“师”、“尊师”、“恩师”、“夫子”,或在其后再加“函丈”。

对饱学之士或者专家,可称“方家”、“大家”、“法家”。有头街、职称的,可称“局座”、“教授”等。

对一般人包括有身份的人,男的可称“先生”、“阁下”,女的可称“女士”、“小姐”。对知识女性可称“女史”,也可称“先生”。

对平辈,朋友可称“君”、“兄”、“仁兄”、“贤兄”、“足下”;对同学,可称“同学”、“同窗”、“学兄”、“学长”等;对同乡,可称“乡兄”、“邑兄”、“梓兄”等,或在前再加“贤”字。

对学生,可称“弟”、“贤弟”、“贤棣”、“贤契”、“仁棣”、“君”等。

长辈如有字号,不可直书其名,而应称其字或号。

(2)标联语

题赠联,意在请人指教的,可写“正之”、“政之”、“指正”、“雅正”、“教正”、“赐正”、“请正”、“雅教”等;意在请人观览的,可写“清鉴”、“雅鉴”、“清玩”、“雅赏”等;意在表明应命而作的,可写“属(嘱)”、“属书”、“雅属”等。

婚联,可写“大喜”、“燕喜”、“新婚”、“花烛之喜”等。女家可写“于归”、“出阁”。

贺新居,奠基时可写“奠基”、“奠居”;落成时可写“落成”、“华居落成”、“大厦落成”;迁居时可写“乔迁”、“乔迁志喜”等。

寿联,男女寿均可写“华诞”、“寿诞”、“寿辰”、”晋寿“、“初度”、“×旬华诞”、“×秩荣庆”等。女寿还可称“帨诞”、“帨辰”。

春联,一般不写标联语。如果为了突出题赠性质,也可写“春禧”、“年禧”、“新禧”、“春福”等。

称谓和标联语构成对联的上款。如果直接送给某人,只写某人即可,如“□□七十华诞”。如果是因某人的关系而写,送给他的长辈、晚辈或别的人,则二者都要称呼到,如“□□仁兄令郎(□□)结婚志喜”。

(3)署名

凡写标联语的对联和自题联,下款都要署名。在长者面前,名前可加署“愚晚”、“后学”等自谦性词语。

(4)年月

纪年可用干支、生肖、公元。四季三个月都分孟(初)、仲(中)、季(晚、暮),如农历四月可称“孟夏”。农历每月都有别称,不一一列举。

4.钤印

书写对联,最后要有钤印。钤印,是对联作品整体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刘一闻《怎样写对联》中说:鲜红的印章固然能起到标志性的装饰效果,而它的真正意义却在于有效地平衡章法。一副对联需钤几方印章为宜,要视章法需要而定。印章有大小,一般上小下大、上轻下重,与绘画中点苔远小近大、内紧外松有些相似,以得宜为要。闲章内容要典雅些,不能老是“江山多娇”、“墨戏”之类。闲章主要是起“醒一醒”的作用,补通篇之不足,因此使用时要恰到好处,不要给人有蛇足之嫌。

二 标   点

1.对联书写的标点

对联书写是否应该加标点?这日益成为大众关心的问题,需要讨论,需要解决。

从有对联以来,对联无论短长,书写时一概不加标点,已成定式,已成习惯。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习惯可以逐渐起变化,有的加入新内容,有的终于衰亡。像过去的书籍,习惯是不加标点,不分段落,近一百年中,已大起变化,标点分段成了习惯,不标点分段,反而大家不习惯了。

为了对联接近和深入群众,为了更多的人易于读懂文字,能欣赏对联,能掌握和利用对联,书写对联时,应区别情况,使用或不使用标点。

短联,不使用标点。遵照传统习惯,以求幅面的简明,更有利于表现书法艺术。

中联,使用或不使用标点。主要看阅读的难易,联文长的程度。标点可用可不用时,就不用。

长联,全联八九十字以上,应当用标点。如不用标点,就是饱学之士,读起来也费力,有时不免顾此失彼,一般人谁有那份耐心去捉摸。不加标点,无异下决心不让群众读,只起一个表面的装饰作用。如果不用标点,就应配发宣传材料,在材料中将此长联加上标点。

书写对联,标点的写法,可由书法家去实践。记在字的右侧下,不占字的位置、或者占半个一个字位置。或在用空格代替标点。在实践中,会总结出妥善的办法来,既不影响幅面的美观,又便于群众念读联语。

2.对联在书籍中的标点

对联在书籍中,现在一般使用标点。半联一句的短联双行并列时,有的不加标点,但是单行连排时,一般仍非用标点不可。对联在书籍中,已不是用不用标点的问题,而是如何使用标点。现在争论的问题集中为两个:

(1)一句联,上联末用逗号或分号?(问号、叹号根据语态可用于任何地方,不在讨论之列。)

比较常见的是用逗号。上下联如果单行接排,中间用逗号,不足以显示对联的特点,会被人误认为引用的两句或一句话。况且上下联的两句话,各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一句联上联未,似以用分号为宜。

(2)中长联,文中已经用了分号、句号,上联末该用什么标点?

一种主张仍然用分号,这样可以更好显示对联的特点和上下联对立统一的关系;缺点是分号管不了文中的句号,混同于文中的分号。上下联接排时更要乱套。

一种主张用句号。当然,上联末的句号,将混同于文中的句号,但满足了上联段落性特点的要求,避免了使用分号所产生的矛盾。一个缺点是上下联并列排列时,又没有很好满足对联并列性、连贯性特点的要求。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大。中长联,文中已经用了分号、句号,上联末似以用句号为宜。

中长联,中间老是逗号,一逗到底,看不清条理层次,不可取。可句可逗时用逗号,少用句号,倒是习惯乐于接受。

新诗分行书写、接连书写或排列时,分行处用斜线“/”隔开。这个方式可以引进,用于对联的单行连写或接排。它可以作为对联分行并列的标志,并代替上联尾的标点。在上联末尾处,让视觉和心理有个较大的停顿,准备迎接下联。特别是中长联文中已用了句号的情况下,它是区分上下联的明显界线,既保持了上联的段落性,又保持了全联的连贯性。用于短联,可以增加美感,让人联想到分行排列的诗歌。对联本来就是诗中之诗,像诗一样用“/”有何不可?

至于特意制作的歧义对联,文中当然不用标点。几种句读,饶有趣味。一用标点,就成为一个确定的意思,兴味索然。

三 张   贴

对联的张贴,千百年来,就是右边上联,左边下联。左右以人面对门时左右手为准,而不以门自身的左右为准。它合乎汉字竖行书写,由右至左的习惯。

对联上下联的标志,一般就是看两个联脚的字。是平声的,即是下联,是仄声的,即是上联。如对联书写格式举例,图(一)“下”仄声,上联;“今”平声,下联。对联的张贴法,就跟书写格式所举各例一样。这样,小学生一般也不会贴错。

造成目前对联张贴混乱的原因有三:①对联本身不规范,两联脚都平、都仄,或上平下仄;②对联合乎规范,但人们不辨平仄,分不清上下联;③对联合乎规范,由于横披不少是从左向右写,有的人牵就横披,对联也就由左向右贴,将上联贴于左边,下联贴在右边了。

对联上左下右,违反传统习惯。对联既是竖写,应当保持竖写由右至左的传统习惯。竖排的书,即使封面书名横排,书的正文也以从右至左为常例。如果因为横披是从左向右写,对联也就以左为上、右为下,势必造成混乱。影响所及,没有横披的,也可以左上右下。你能批评他不对吗?他会有种种借口。

横披与联文相比,正文是主要的。许多对联没有横披。看对联,人们习惯看正文。看到左上右下的对联,看到右联脚平、左联脚仄的对联,心里先就有几分不顺、不快,然后再追寻横披,见横披是从左向右写的,才能消除已产生的不顺、不快,这毕竟给人增添了一点负担或困惑,怎能及一律右上左下的轻快。

所以,尽管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本书对于对联的张贴,仍然赞同右上左下的传统贴法。

2022.05.31 舞蝶制作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18069.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