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诗词格律与写作】流水对 扇面对 句中对 借对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4 3:20:51 人气:5 加入收藏 标签:相对 流水 句中 上下 面对

流水对

流水对的两句意思是延续的,两句只可连贯起来理解,不可分割,次序不可颠倒,像水顺流而下,故称流水对。比如: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流水对用得好,一起呵成,语意连贯,如行云流水,亦可增强诗的艺术感染力。

又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散行)

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意对、流水对)

颈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宽对、流水对)

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散行)

流水对指出句跟对句在意思上上下贯通,一气相承的联语。普通的对仗,上下两句所述的是并列的事物或平行的事件,即使互换,原则上是不影响其意思的。流水对则不同,两句有时间上的先后、逻辑上的缘故,条件、判断、承接等关系不能颠倒。

扇面对

也叫扇对、隔句对;隔句对者,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以此类推,名为隔句对。诗曰:“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扇面对在对联和赋中比较多,格律诗中出现的相对较少。

比如庾信《哀江南赋序》: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

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王勃《滕王阁序》: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扇面对在近体诗中和普通的对仗有很大的不同,普通对仗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相对,特别是句末的平仄总是相反的,而扇面对的第一、第三句句末都是仄声,第二、第四句的句末都是平声,不能做到平仄相反,

比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句中自对(本句对)

《容斋续笔》卷三: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惠烝兰籍”、“桂酒椒浆”、“桂掉兰枻(yi)”、“斫冰积雪”。自齐梁以来,江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

唐王勃《宴滕王阁序》一篇皆然。谓若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龙光牛斗,徐孺陈著,腾蚊起凤,紫电青霜,鹤汀凫渚,桂殿兰宫,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天高地迥,兴尽悲来,宇宙盈虚,丘墟已矣之辞是也。

这一类都是句中对。

全联自对:

改天换地---革故鼎新

画里移舟,鸥边就梦---镜中人影,衣上天香

上下联部分自对:

火树银花辞旧岁--金歌玉笛庆新春

上联某个位置用了句中对,下联相对的位置也要用一个句中对,这样就形成工整的对仗。

上下联排比自对:

蓝可染乎?合青黄红白黑,绚出文章锦绣---田可耕也,本仁义礼智信,培成秋实春华

用仁义礼智信对青黄红白黑。

虾须对:

本联自对,又上下联相对仗。

如李芝龄温州江心寺联: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燕尾对:

本联自对,有上下联相对仗。

如安徽潜山天柱山白云寺联:

足涉万仞峰峦,看绿水浮天,白云扫地---人来三千里外,唤清风结伴,明月为邻

谐音相关:

金圣叹临刑联: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诗中句中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戳耕扶日月,起废报吹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王力先生介绍了自对的两种形式:

1、即自对,又相对,例如:

人稀地僻医巫少,夏旱秋霖瘴疟多。

王力先生解释说:人稀对地僻,夏旱对秋霖,医对巫,瘴对疟。

2、句中自对,而另一句不相对,例如:

山吐晴岚水放光,辛夷花白柳梢黄。

山吐晴岚与水放光为对,辛夷花白与柳梢黄为对。

借对

借对又称“双关对”、“假对”,主要有借义、借音两种。

《诗人玉屑》卷二、卷七:

有借对孟浩然“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太白“水舂云母桥,风扫石楠花。”杜甫“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闲。”言之者有是也。

鸡黍和杨梅本来是不对的,但“杨”借了“羊”的音就对上了

“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以“下”对“秋”,盖“夏”字同声;

“因寻樵子径,偶倒葛洪家”,以“子”对“洪”,是假其色;

“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也是假其色;

“闲听一夜雨,更对柏岩僧”,以“一”对“柏”,是假其数。

蔡宽夫诗话有云:诗家有假对,本非用意,盖造语适到,因以用之。若杜子美“本无丹灶术,那免白头翁。”韩退之“眼穿长伢双鱼断,耳热何辞数爵频!”“丹”对“白”,“爵”对“鱼”,皆偶然相值,立意下句,初不在此。而晚唐诸人,遂立以为格:贾岛“卷帘黄叶落,开户自柜体。”崔峒“因寻樵子径,偶倒葛洪家”为例,以为假对胜的话,谓之高手。所以痴人面前不得说梦也。

借义对

一字多义的,诗中用甲义,同时又借乙义或丙义跟联句中相应的字相对。如《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看上去,“牺牲”和“日月”本来不能相对,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但是牺牲还有一个含义,就是祭天祭地时的动物祭品也都称着牺牲,作为名词就相对了。

杜甫《曲江二首》中“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何以与“七十”相对呢?原来古代八尺为寻,一丈为常,“寻常”作为数目就可“七十”对上了。

温庭筠《苏武庙》中的“回日楼头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铠甲的“甲”接甲乙丙的“甲”,丁壮的“丁”借丙丁的“丁”,“甲”、“丁”同为天干互为对仗,一下就工整了。

借音对

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相应的字相对。

如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沧”字发音跟“苍”字发音相同,所以可以与同为颜色的“蓝”字相对。

杜甫《秦州杂诗》“马骄汗珠落,胡舞白蹄斜。”“珠”与“朱”同音,可与“白”相对;

借对做得好,可以为对仗工整增色,但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学修养。例如鲁迅《赠画师》首联“风声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原来在南京在唐朝曾有“金陵”、“上元”、“白下”等名称,诗人巧妙的选择了“白下”以代表南京国民党当局。这样“白”对“苍”,颜色对颜色,“下”对“天”地理对天文,非常巧妙工整。

初学者不建议多用借对,掌握即可。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17926.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