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联“少目焉知文字,欠金哪得功名。”为什么在科举史上很有名?
中国的科举历史,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肮脏的过往,其实这也难免,毕竟在古代社会,科举跟仕途挂钩,也就意味着钱、权和利,这里面肯定少不了徇私舞弊的事。
然而在科举历史上,曾经有一副对联,扭转过一地科举的颓势,这就是清朝的“考官姓名联”。
话说清初时,科举考试分两种,文有文考,武有武试,一般人不想打熬筋骨,整日锻炼气力,所以走文考的路。但是文考也不简单,不要说贫穷家庭,就算是官僚士绅,富家子弟,也要十年寒窗,苦读诗书,为的就是一人及第,光宗耀祖,全家沾光。
当年的上海地区,也就是松江府,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有钱人家的孩子,想考个秀才,三个指头捏田螺——十拿九稳,穷人家孩子,不管你天资多么优秀,文采多么出众,总是榜上无名。
什么原因?原来松江府的主考官是个见钱眼开的腌臜之徒,啥人送的黄的白的多,他就笔下打勾,顺利录取,穷书生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钱来走动?没有黄白之物孝敬,自然名落孙山。
这个考官姓吴,名省钦,让无数穷书生恨得铁牙咬碎。
一年又一年,无数穷书生放弃了翻身的机会,要么撂下书本回乡务农,要么支个字摊代人写信,总之,都没有获得应有的人生。
这一年松江府再次开考,巧合的是,江苏巡抚要来松江巡查,几个穷书生凑在一起,商量对策。
“今年巡抚大人要来,不知那吴省钦会不会收敛?”
“难说,巡抚是外乡人,不晓得我们这里的情况,想要让吴省钦夹住尾巴,恐怕还要想办法。”
“年兄可有主意?”
“咱们不妨写个对联,臊他一臊。”
几个书生商量好对策,就到茶楼里去散播消息。他们大声喧哗,以便让所有人都听到:巡抚大人来的时候,咱们几个扎个纸牌楼好好欢迎。上面不光要有冬青翠柏,红花绿叶,还要写上一副对联,上联叫“少目焉知文字”,下联是“欠金哪得功名”,横批是“口大如天”!
茶馆里喝茶的贩夫走卒没读过书,不知道这对联是什么意思,就问:“书生,你们这对联啥意思啊?”
几个书生用指头沾着茶水,在桌子上边写边说:“咱们松江乡试的主考官叫吴省钦,这‘口大如天’,就是他的姓‘吴’。”
“上联‘少目焉知文字’,所谓的‘少目’合起来就是‘省’,下联‘欠金哪得功名’的‘欠金’合起来就是‘钦’”
“整副对联的里面包着吴大人吴省钦的名字!”
几个喝茶的人豁然开朗,笑着说:“你们可真厉害,这是讥讽他既没有文化,又贪赃枉法,妙啊!”
书生的计划,表面上扎个牌楼欢迎巡抚,实际上用对联控诉吴省钦的劣迹——没有金银,就没有功名。这一招“投石问路”很快就见效了。
街面上本来就有衙门撒出去的眼线,穷书生的话很快就传到了吴省钦的耳朵里。他先是起了歹心,想要处理那几个挑头的书生。但转念一想,处理了这几个人,肯定还有人要扎牌楼,巡抚一追查,自己还是要完蛋。
怎么办?他把手里的铁胆攥得咯吱响,虽然作为考官,想处理几个小民易如反掌,但现在一是巡抚要来,二是消息已经传开了,他真要下重手,恐怕众怒难平。
思前想后,他只好派一个亲信,找到了几个挑头的书生,私下里带个话。
“扎牌楼的事免了吧!你们的心事,老爷明白。不要不识抬举。”
穷书生们本就不想扳倒吴省钦,毕竟他在主考的职位上已经多年,算是吃饱了,经过此事,以后说不定会手松一点。要是扳倒了他,换上一个饿着的新人,那肯定还要变本加厉的敛财,后来人更要叫苦不迭。
最终,书生们没有扎牌楼,也没有点吴省钦的炮,巡抚过境相安无事。吴省钦没有食言,让那几个穷书生都考上了。
科举,古代社会唯一的上升通道,虽然在执行层面有很多阴暗的地方,但毕竟还是给了普罗大众一个希望。穷书生们跟恶势力斗智斗勇的故事,值得后人铭记,这是永不过时的民间智慧。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