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美论·美唤|线上公教】“画”说十二生肖——猴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3 23:03:28 人气:8 加入收藏 标签:猴子 下联 生肖 月亮

《十二属图》 齐白石

《十二生肖图》虚谷

《十二生肖》之《猴》 徐悲鸿

猴,十二生肖之一,位居第九,十二地支配属“申”,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又称“猴时”。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啼叫,声音拉得最长、最洪亮。

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与人类同属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灵长类,这使人类对猴子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自从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问世以来,乐观豪迈的孙悟空,使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到充分张扬,并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十二生肖猴》 齐白石

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猴子曾当过图腾,但一直视猴子为吉祥物。猴之吉祥在于它与“侯”同音。“侯”是古代爵位,《礼记》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人希望升官封侯,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为此人们还创造了许多吉祥图案,例如猴骑马上的“马上封侯”,猴提金印挂于树上的“封侯挂印”,母猴背着小猴的“辈辈封侯”等。这些图案常见于古代官府屏、壁之上,也见于画稿、文具、什器、玉雕上。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之猴首

《猴子捞月》的故事典出《法苑珠林·愚戆篇·杂痴部》:过去有一个伽师国,国内有一座波罗柰城。在城郊人迹稀少的森林中,生存着数百只猴子。一天晚上,这群猴嬉戏着来到了一口井旁。不知是哪只猴子先发现月影在井中一晃一晃,便大吃一惊:“不好了,月亮掉到井里去了!"一只年长的猴子一听,赶过来看了看并中的月亮,便对同伴们说:“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把它捞上来,免得叫世界上每个夜晚都黑沉沉的。"可怎么才能捞出月亮呢?那只年长的猴子一拍脑壳:“有办法了,我攀在树枝上,你们拽住我的尾巴,一个连一个,就可以捞出月亮了。”于是,那群猴便一个接一个,连成了一长吕。可没想到连在一起的猴群太重了,树枝承受不住,在猴子快接近水面时“咔嚓”一声折断了,这群猴都掉到了井里。现如今,人们常用这则典故来告诫,如果庸人自扰,难免会招致灾祸。

《缚猴窃果图》 易元吉 宋

品画

《猴猫图》 易元吉 宋

31.9×57.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充分表现了动物互动的神态趣味。画面中,一只猕猴脖子上圈套着粗绳,但其活泼捣蛋的本性未改,突然一把抱起经过身边的小猫,另外一只吓了一跳的猫儿在闪避之际,回头对着猴子怒目吼叫,好像想要救其同伴。而猴子根本不管怀里的猫咪愿意不愿意,旁边的猫咪抗议不抗议,看它那歪着脑袋逍遥自在的神气样子,好像对自己这场恶作剧得意极了。图中动物的毫毛都以细线一笔一笔画成后晕染上色,营造有层次而又毛茸茸的质感。此画展现了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不俗的画功。其不但勾画出二猫一猴间生动的神情,也借动物间的瞬息动态,铺陈出一幕富有戏剧效果的画面。

易元吉《猫猴图》画面中的留白背景、精谨笔墨、纤巧刻画,以及猫猴之间互动姿态、干净澄澈的笔法构图,流露出端凝严整的宫廷绘画风格,足为宋代艺术的杰出代表。

易元吉(生卒年不详),字庆之,长沙(湖南长沙)人。宋仁宗时(11世纪)画家。善于画獐、猴及花果禽鸟等,生动自然,平生致力于写生,被评为“徐熙以后,一人而已”

读诗

《猴》 沈铨 清

《山禽》

唐 张籍

山禽毛如白练带,

栖我庭前栗树枝。

狝猴半夜来取栗,

一双中林向月飞。

1980年生肖猴邮票 黄永玉

《照阁》

宋 秦观

弥猴镜里三身现,

龙女珠中万象开。

未若此轩人散后,

水光清泛月华来。

《猴》 韩美林

《宿东横山濑》

唐 杜牧

孤舟路渐赊,时见碧桃花。

溪雨滩声急,岩风树势斜。

猕猴悬弱柳,鸂鶒睡横楂。

谩向仙林宿,无人识阮家。

《猴》 刘继卣

《猿》

唐 杜甫

袅袅啼虚壁,萧萧挂冷枝。

艰难人不见,隐见尔如知。

惯习元从众,全生或用奇。

前林腾每及,父子莫相离。

《猴趣》 李苦禅

《使北 其三》

宋 文天祥

江南浪子是何官,

只当空庐杂剧看。

拨取公卿如粪土,

沐猴徒自辱衣冠。

阅对联

《树上二猿图》 易元吉 宋

上联:金猴方启岁;下联:绿柳又催春。

上联:申年梅献瑞;下联:猴岁雪兆丰。

上联:紫燕展翅腾;下联:金猴攀援上。

上联;羊舞丰收过;下联:猴吟财源来。

上联;鸟语喧花果;下联:猴声啼水帘。

上联:猴喜满园桃李艳;下联:岁迁遍地月光明。

上联:雪消门外千山绿;下联:猴到人间万户春。

上联:银树呈祥花果硕;下联:金猴献瑞国民殷。

上联:辞旧岁三羊开泰;下联:迎新春六猴送安。

上联;金猴奋起千钧棒;下联:玉宇澄清万里埃。

《金猴献桃》 徐培晨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17722.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