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明代大才子状元杨慎,和一位武状元比试对对联,居然比输了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3 9:52:18 人气:6 加入收藏 标签:状元 对联 下联 一位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门对、春联、对子、楹联等,讲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平仄相对。历史上流传下来不少有关对联的故事、典故,即“联话”。

杨慎(1488年 —1559年),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学者,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常清君对于这位天府老乡的才华是相当钦佩的,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考中状元(其难度远大于现在所谓的各省市的高考状元,而且全国只有一位,还不一定每年都有),授官翰林院修撰。他位列“明代三才子” 之首(另两位才子是解缙和徐渭)。

杨慎的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不过,即使是这样一位大才子、大文豪,也有骑马偶失前蹄、临场发挥不佳、阴沟里面翻船的时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且让常清君一一道来。

话说杨慎考上状元之后,有一年乘船走水路回乡,遇上了一位武状元坐的船,两个人都是新考中不久的状元,都年轻气盛,一时双方互不相让。

这位武状元虽然是学武出身,但从小也上过私塾,多少胸中还是有些点墨的,他看了看眼前之情景,又沉思半晌,突然间有了灵感,就对杨慎说:“杨修撰,我有一上联,你能对上,我就甘愿尾后。若对不上,那我可就不客气,得先走了。”

“那好,你出上联吧!”杨慎心想∶“你一介武夫,还能难住我吗?”于是又补充一句道:“咱们可是一言为定啊!”

武状元表示同意,于是张口说出了上联∶“两舟同行,橹速哪及帆快?”

常清君在此解读一下,这句上联巧妙地利用了汉语的谐音、双关修辞,将“橹速”和“帆快”两个与行船有关的事物,分别与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属下战略家、外交家“鲁肃”,和西汉时刘邦麾下战将、军事统帅“樊哙”两人相联系起来,而且鲁肃是文官,樊哙则是武将,所以上联还含有“文不如武”的意思。

换句话讲,这一上联,既应了眼前之景,又发了心中之议。

这一句上联还真把多才的杨慎给难住了,好半天都对不上来,只得按先前两人之约定,让那位武状元的船先走了。

这件事情包括那个上联,都一直在杨慎心里记存着,却始终未想出满意的下联来。

直到多年之后,杨慎参加儿子的娶亲大会,当婚礼现场奏起鼓乐时,他才猛然有了灵感,不禁大声说道∶“有了!”

原来,他见景生情,终于对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常清君在此解读一下,这个下联也同样采用了汉语的谐音、双关修辞,将“笛清”和“箫和”两个与婚礼上奏乐有关的事物,分别与北宋时期名将“狄青”,和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萧何”两人相联系起来,而且狄青是武将,萧何则是文官,所以下联还含有“武不如文”的意思。

这副完整的绝妙对联如下:

上联:两舟同行,橹速哪及帆快?

下联: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虽然杨慎这份试卷没有当场交卷,而是过后补考过关的,但毕竟是过关了,而且补考成绩还不错。

有网友可能就有疑问了,再怎么说杨慎也是考中了进士,而且还是名列第一名的文状元,为何就连一个学武出身的人出的上联,也过了多年才对出来呢?

关于这点常清君多说两句,从来对对联,都是出上联要比对下联容易得多,这有些像比武之时,人家先主动攻击,你被动防御的难度一样。

写到这里,常清君想起另一副妙联:

上联是: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

下联是: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看明白了吗?

另外,对于这位和杨慎对对联的武状元,常清君还是心生敬佩的。原因何在呢?

因为一位学武出身、而且还考取了武状元的人,其自身武功当然是顶尖级别的,遇到争执之时,往往会二话不说,直接用拳脚开打来解决。即使从更为公平公正的角度来讲,一位武状元和一位文状元进行比试,也应该是采取双方在文才和武功方面各比一场才对。

但人家这位武状元不仅没有选择动武,还主动提出和杨慎比试对对联这种纯粹考文才的方式,而且……他明明就知道对方是一位文状元呀!

所以,在常清君看来,这位武状元其实已经打算让杨慎的船先行了,只是想找一个能让彼此双方都下得来台的、不失面子的方式罢了,可他还真没想到这个顺水人情居然当时还没有送出去。

不知道后续杨慎是否把自己多年之后终于想出来的下联,请人转告给了那位武状元,也算让这桩逸闻有了一个好的结局。

常清君云:比试对对联,文武状元皆可赞。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17546.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