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才子李灌的对联故事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3 3:35:41 人气:4 加入收藏 标签:对联 众人 大人 戏台

才子李灌的对联故事□ 王宏声 史耀增

李 灌 (1601—1676)字向若,一字连璧,陕西合阳人。以文才名冠三秦,人称才子。明崇祯六年,与同邑范如游、管大声同时中举。他痛感朱明王朝腐朽不堪,终生不仕。清兵入主中原,他又与吕元佐等过从甚密,并于太华一带,赋诗招隐,歌哭山林,怀念亡明。还与顾炎武、傅山等计议举兵反清。后家居三十余年。晚年于合阳县城南乳罗山金水溪中,穿石凿谷,筑舍隐居。

李灌门上书联曰:清风焉能吹动我;明月何尝不照人。李灌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名鼎鼎。在民间传说里,他几乎是相当于阿凡提式的机智人物,经常嘲弄那些贪官污吏和土豪恶霸,关于他除暴安良的故事一传再传,很是离奇。他言行诡异,经常潜身僧道,或装疯卖傻,或沿村流浪乞讨,隐姓埋名,一般人根本不认识他。

一副对联惊知府

清代的同州府管辖韩城、合阳、潼关、华县、华阴、大荔、白水、蒲城、澄城、朝邑十县。新任知府上任后,修建了一所高大的知府衙门,并想在衙门口雕刻一副合乎他心意的对联,为此他召集了许多知名文人,但拟的对联都不中意。知府便出了一张征联榜文,上边写:只要对联取中,赏银十两。这时李灌正好赶路来到这里,看了以后便扯下榜文。差人拉他去见知府大人,知府一见大怒,说:“何处刁民愚昧无知,竟敢扯了本府榜文,给我先打二十大板。”李灌忙说:“大人出榜征联,为何出尔反尔?”知府说:“有其才必有其貌,你活像个讨饭的乞丐,岂能有什么奇妙的对联?”没等说完,李灌便笑了起来,说:“人不可貌相,海水岂可斗量!三国张松貌虽不扬而才华横溢,大人以貌取人,恐非卓识。敝人献联,若不中意,再责不迟。若中尊意,当之如何?”知府大人见他谈吐文雅,器宇轩昂,不由得面红耳赤,连忙说:“只要中意,如数赏赐。若能书写,加倍付银。”说毕让差人取来笔墨纸砚。李灌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二华关大水;三城朝合阳。横额“同治十属”。这对联中的“二华”指华县、华阴,“关”指潼关,“大”指大荔,“水”指白水;“三城”指蒲城、韩城、澄城,“朝”是朝邑,加上合阳,共是十县。知府看后,拍手称赞,说:“好一个二华关大水,三城朝合阳!不仅联文奇妙,就是墨迹也是铁画银钩。只有十字,便把本府所辖十县,尽括其中。就连这个'同治十属’的横额,还嵌上了同州府的同字。好!好!妙哉!妙哉!请问先生高名大姓?”李灌笑了笑说:“草野之人,贱名十八子,何劳大人谬奖。家境贫寒,偶尔为之,请取赏银,不敢多望。”知府如数赏银二十两。李灌走后,知府把召集的文人叫来训斥了一顿,并让大家看了李灌的对联。当其中有人说出是李灌的笔迹时,知府心想,怪道他说叫十八子,何不聘他为师爷?想到这里,马上让差人追他回来。差人追上李灌问:“你是李灌先生吗?大人有请!”李灌笑着说:“我怎么是李灌,你没听人说过李灌吗?”差人说:“没听说过,他是怎样个人?”李灌说:“李灌李灌,从不闪面。走州过县,随机应变。素不识面,真乃笨蛋!”差人回去,照原话一说,知府说:“唉,你才真正是笨蛋!”。

元宵题联讽财主

有一年过元宵节,李灌糊了两个大红灯笼挂在门前,还贴了一副对联:挂出去与乾坤壮胆;看将来为日月增光。灯笼糊得好,对联写得妙,村里的人都争着来看。村里有个财主,眼看着人都拥到李灌家门前去了,心里怪生气,便也挤过来想看个究竟。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一副好对联,便向李灌拱拱手说:“李先生,元宵佳节,也请为我的灯笼写一佳联,不知尊意如何?”这财主平日里巴结官府,欺压穷人,李灌早对他恨透了。见他求联,灵机一动,说:“行!”取出纸笔,略一思索,便挥笔写下一副对联:蜡灌心肠,惯向黄昏行黑道;纸糊皮面,几时白昼见青天!众人一看,哄地一声笑起来,都夸李灌写得好。财主明知挨了骂,可这对联是自己要人家写的,有苦难言,只得厚着脸皮跟着大家一样说好。

戏台雄联惊四座

位于合阳县城南约10公里处的和家庄良石村,至今保留着一座残破的老戏楼。戏楼宏伟高大,当年建筑的那种精雕细刻不必细说,只说戏楼的两边看墙上那一副浮雕手法的砖雕对联。据村民传说,这副对联竟然是一个过路叫花子题写的。当年戏台即将落成的一天,工匠、众人在一起评论,都觉得两边看墙处空白,似乎缺少点什么,若镌刻一副对联自有画龙点睛之妙。于是邀请了村里所有文人雅士都来戏台前对景作联,引来村民围观。众人正在商议的时候,人群中走出一个老叫花,昂然而言:“在下乞讨路过宝地,若不嫌弃,愿题一联献丑!”众人惊讶之余,只见此人虽衣衫破旧,却一尘不染,绝无腌臜邋遢之象。须髯飘飘,面色刚毅,不卑不亢,两目炯炯有神,透露出一股罕见的英气。众人不敢怠慢,立即笔墨伺候。只见老叫化走近桌旁,抱拳施礼,蘸饱浓墨,一声“得罪”,顷刻间一挥而就:台背罗山,一言能压虎啸;楼带金水,半语足教龙吟。苍劲的狂草!乡野里谨小慎微的文人哪里见过如此狂放而精妙的书法。该村沿沟而居,东二里即金水溪流。戏台背后,南约六七里,正是著名的乳罗山。一山一水,既点明村及戏楼位置,又描绘出周边景色风物,恰如其分,绝非虚言。用虎啸龙吟陪衬、形容戏台上演员的唱腔洪亮,也很有气魄。况且,这里的虎啸、龙吟,虎出于山,龙入于水,并非无根之句。书生们不禁抚掌称妙,自叹弗如。墨迹未干,等众人回过神来,早不见了老叫化的人影。这个老叫花是谁呢?原作未落款,无处查询。据考证推测,此人极有可能是李灌。这副对联保留至今。文革时被破四旧砸烂了,好在残迹尚存,字迹尚可辨,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一看。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17239.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