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才子出一上联想难住毛泽东,谁料毛泽东妙对下联,他当场拍案叫绝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2 20:58:45 人气:7 加入收藏 标签:毛泽东 对联 下联 所以

少年时候的毛泽东,踌躇满志,抱负远大。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这时候的毛泽东,特别爱读书,特别爱学习。而且他认为检验书本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因为实践出真知嘛。这和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谋而合,而他的这种观点,以后也体现在他的毛泽东思想中。

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经常与同学远游求学,一边求学,一边检验证平生所学习的书本知识是否正确和实用。

一次,在暑假的闲暇时光,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游学到安化县。在这里,他听说有一位名声响亮的文化名宿,是前清的一名“贡生”,更是民国时期安化县的教育会长,这位文化名宿便是夏默庵。

这夏默庵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年轻时毕业于前清名校(两湖书院),是当时著名的才子。毛泽东来到安化县时,夏默庵已经六十四岁。

对于这样的文人名宿,毛泽东在学校时就曾经听说过他的大名,现在到了安化县,自然忍不住想去拜访一番。

但是,想归想,为人清高傲慢且已年长的夏默庵却对当时没有什么名气和影响的毛泽东并不感兴趣。所以,尽管毛泽东来到了夏宅,却一连两次受到了拒绝和冷落。

一、夏默庵出一副上联欲“难住”拜访者,毛泽东一幅雅联巧通关

一连受到两次“冷遇”,这并没有让当时年仅十六岁的毛泽东知难而退,他反而有一种更想见夏默庵的好奇心和强大决心。所以毛泽东再一次来到夏宅,准备拜访夏默庵。

可是,对于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夏默庵来说,见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孩子”,却真的不是性格高傲的他所能接受的。所以在受到了再三的叨扰之后,夏默庵才极不耐烦地出来见一见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

这种极不情愿的受访,其见面场景可想而知。所以见面了以后,夏默庵并没有理会毛泽东,而是拿起书桌上的毛笔,唰唰唰几下,一幅老辣的“上联”就出现了在毛泽东的面前。

而这种态度,仿佛处处都在表明:“我堂堂一代当世名宿,凭什么见你一个无名的后生小辈?你还是悄悄地知难而退吧,免得到时候难堪!”

毛泽东看了一眼夏默庵的上联,当即明白夏默庵上联中所表达的东西绝非善意,而是文人们骂人不带“赃”字的“雅骂”。

年轻气盛的毛泽东看了后轻松一笑,并不多言,而是走到桌子前,学着夏默庵的样子,提起毛笔,唰唰唰几下,一幅飘逸的下联也出现在夏默庵眼前。

而在这一幅飘逸的下联中,毛泽东不仅怼了回去,而且其中还巧妙地化用了一个历史典故,非常的有学问。这让精通经史的夏默庵吃惊不小,并且当场拍案叫绝。

那么,少年毛泽东当时究竟写了一幅什么样的下联,使得夏默庵吃惊不小呢?而夏默庵又写一幅什么样的上联,使得毛泽东回怼而去?我们且来看看这副对联。

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下联: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通过这副对联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以“青草池”对夏默庵的“绿柳枝”,以“蛙句句”对夏默庵的“鸟声声”,以“为公乎,为私乎?”对夏默默庵的“春到也,春去也?”。

从整体上来说,无论是在对仗方面,还是在对联蕴含的意义上来看,都可以说是对得滴水不漏,十分工整。

二、对联的言外之意

粗粗一看,我们可能会觉得,夏默庵之所以对毛泽东刮目相看,可能因为是觉得毛泽东对的下联对得太“工整”了。

而事实上,夏默庵之所以改变了对毛泽东的看法,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对联对得工整的问题。

对联跟诗歌一样,不管其外在的形式再怎么美,都不是它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一副对联或者一首诗歌能够千古长存,一定是因为它的内在美。

所以,毛泽东的对联对得再怎么工整,音韵再怎么和谐,但是如果仅仅是空有其表,那肯定不会令夏默庵高看一眼。

那么,让夏默庵对毛泽东高看一眼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少年毛泽东毛当时不仅听出了夏默庵上联中暗含的“雅骂”,而且他还巧妙地用了一幅很有学问的下联给“还回去”了。

对联中的“绿杨枝”和“鸟声声”,千万不要误以为夏默庵是在描写诗情画意的春天;而“春到也,春去也?”也不要以为夏默庵是在“赞春”、“伤春”和“叹春”。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就完全不知道夏默庵当时是什么心情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疲劳了一周,终于迎来了一个可以安心大睡的周末,但是大清早的却被人用不绝于耳的敲门声惊醒了,想想我们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夏默庵当时的心情正和我们这时候的心情差不多,而他又是那种孤傲且有点犟的人,说不定在写对联的时候他还余梦未醒,哪有什么心情为吵醒他的人描写诗情画意的春天呢?

所以夏默庵上联的言外之意是说:太阳都还没起,绿柳枝都还在揉眼睛,窗外到底是什么“鸟”在叽叽喳喳的?这究竟是春天到了,还是春天去了呢?”其引申的含义就是:这鸟儿是在“叫春”吗?

这就是所谓的“骂人不带脏字”,但是我们一旦听出了其中的言外之意,我们就会感觉这不带脏字的“雅骂”要有多难听就有多难听!所以很多人一旦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就灰溜溜的走了。

可依着毛泽东的个性,不对出下联来,他是不可能会走的。所以看到夏默庵的上联后,少年毛泽东心想:“你不是骂我‘绿杨枝上鸟’吗?我不如回敬你‘青草池中蛙’;你说我是叽叽喳喳叫的鸟儿,我就说你是呱呱乱喊的青蛙。看看会不会气歪你的胡子?”

在对联的后半句中,毛泽东的“为公乎,为私乎?”化用了《晋书》中的一个典故:“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傻皇帝晋惠帝一日听到蛤蟆叫,便问身边的官员:‘此鸣者为官乎?私乎?’”

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这乱叫的蛤蟆到底是公家的呢?还是私人的?”身边的官员当即回答:“在公家的领域叫,就是公家的;在私家的领域叫,就是私人的。”

因此,毛泽东的下联实际上与夏默庵的上联是在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你说我是“叫春”的鸟儿,那么我就问你:“你这只呱呱乱叫的青蛙,究竟是公家的呢?还是私人的?”

结果,毛泽东不仅工整地对上了夏默庵的上联,展示了他出众拔萃的才华,还在秒懂夏默庵无理谩骂的基础上,用历史典故巧妙地以牙还牙,猛烈出击,扭转了不利的局面,赢得了夏默庵对他的尊重。

所以,当毛泽东唰唰唰几下写出了漂亮飘逸的下联时,夏默庵再也不敢小瞧眼前的这个小朋友,而是立即变傲慢为尊重。把毛泽东迎到夏宅堂上,奉为上宾。

至此,毛泽东与夏默庵成为了忘年之交,二人畅所欲言,纵谈今古。末了,夏默庵还拿出自己花费一生心血著作而成的《中华六族同胞考说》向毛泽东请教,态度诚恳而谦恭,一时被传为美谈。

三、本文小结:

少年毛泽东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爱好众多,涉猎广泛。如果能够得到一本好书,那他一定会甘之如饴,如获至宝。

因此,尽管小小年纪,毛泽东却已经掌握了非常丰富的文史知识,而且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和放弃学习,反而是一辈子都在想方设法学习更多更深的知识,所以他的文史功底是非常深厚的。

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与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们从以后的毛主席诗词来看,无论是诗词还是对联,他都是非常的精通的,而且他还把古诗词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所以当少年毛泽东遇到了夏默庵的对联“雅骂”时,他很轻松地给予“回怼”,而且不但对得极为工整,还显示了对联的内在之美,展示了少年毛泽东文史方面高深的造诣。

也正是因为毛泽东文史知识的深厚,以及对文史知识的领悟能力,最终以一幅巧妙的下联赢得了傲慢和倔强的夏默庵的尊重,并能够放下架子,与这位比自己小48岁小朋友成为忘年之交,成为知己,还能谦逊地向毛泽东请教一些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16913.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