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挽伯父八字对联(作家、书法家苏金茂&永春民间对联(九十三))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2 15:11:19 人气:5 加入收藏 标签:大伯 花圈 挽联 丧事

作家、书法家苏金茂&永春民间对联(九十三),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南天一剑2008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永春民间对联(九十三)

考卜在兹,慨频年薪桂米珠环堵初成儒者室

盘旋得所,任斯世龙争虎斗寤歌且学硕人

此联对,是清朝贡生、清末民国初知名诗人、社会活动家、永春著名乡贤郭奇芬“考槃居”正堂柱的自撰联。上联意思是:通过占卜吉凶,选择此地,感慨连续多年物价昂贵,而今初步建成了简陋的儒士居室; 下联意思是:人生飘浮不定,能有住所,任凭世间各种利益争斗,保持清醒头脑,并向有才德之人学习。

郭奇芬,生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字才葩,号还江,泉州永春福鼎人。福鼎位于泉州永春西部,距州城150公里,地属偏远山乡。

郭奇芬家境贫寒,小时候天天替人放牛,无法上学。可他一有时间就跑到村里的龙山书房墙外听私塾先生讲课。他爱好学习的举止,感动了私塾春航先生。春航先生收他为徒,免学费。

郭奇芬入私塾后,诗、联对答如流。春航先生出对:带镜照镜镜中有镜;郭奇芬答对:将心比心心外无心。乡中前辈听说其才,故意测试,出对:劝君更尽一杯酒;郭奇芬答对:愧我未读十年书。于是,被称誉“神童”。

郭奇芬 19 岁时,参加永春癸未科(公元1883年)州试,名列前茅。按旧例,名列前茅的生员要拜见州官。见面时,永春知州彭鳌出对 :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则可谓云尔已矣。限用《四书》来答对,郭奇芬不假思索,拿笔即写 : 盖曰文王之德之纯,其如是谁能御之? 答得如此工整巧妙,州官大加赞叹。彭鳌和何绍庵当场问他师从何人? 得知他岀身贫寒、立志向学的情况后更加器重他,劝他说:“山中少藏书,必来城肄业(修习课业)。以博见闻 ! ” 于是郭其芬得以录取州学,并得到相关资助。

第二年,郭奇芬被举荐进入“梅峰书院”就学。其在永春州求学多年,对学问孜孜以求,得到州官及老师们的资助和关爱。

庚寅科(公元1890年)参加学宪乌绍云举行的科试,录取为“古学优等补廪食饩”,成为廪生,生活费用有了来源,还被调送到福州四大书院之致用书院深造。

壬辰科(公元1892年),在省城参加岁试,名列古学第三,录取为“古学优等”,举人吴引吾称他是难得之才! 考官学宪沈淑眉对他大为保举,对他考卷文评是“生其益加砥砺勉,为国家有用之才”,意思是:该生应更进一步加以磨炼勉励,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人才。复试时文评如下:“古学行不由经赋,有中后数段光切世道人心 ! 之感之语斯赋,不愧斯评云”。用现代话讲就是:郭奇芬之古学文章,行文不呆板照抄经赋,中偏后几段切中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他的感想他的言语形成的这篇“赋”,当得起这样的评语。于是,郭奇芬又被调送到福州最高学府鳌峰书院深造学业。他在三家知名书院前后十多年,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广交朋友,和不少社会名流一起研讨学习,集思广益。

乌绍云、沈淑眉两位学宪在福建重视培养奖赏“士类”(文人、士大夫),可惜郭奇芬在家筹措不到经费,就没有再出远门追求光明。不久又因办理老人丧事,在家守孝三年。

后来郭奇芬曾几次参加岁试,因种种原因没有考中举人。每次应考来回奔波数月,车马劳顿,历经艰辛。他先后参与省考六次,仍不见功名显达,家里反而穷困潦倒,但他没有泄气,坚持不懈。为了生计,他开始做私塾先生,课余仍然手不释卷,苦读诗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郭奇芬参加戊戌科(公元1910 年)省试,终于中举被选拔为“岁贡生”。闽渐总督松寿、福建提学使司姚文倬联合署名赠匾,福鼎岑楼大宗祠、夏厝堂和郭奇芬旧厝立旗杆、挂牌匾。从 16 岁至 46 岁 31 年间,他勤读苦试,终得功名。因第二年暴发辛亥革命,清朝就此灭亡,他未能步入仕途。

民国初期,永春各乡组建保卫团。福鼎乡推选他为团总。他为保卫家乡尽心尽力,廉洁其身。每有匪寇犯境,他都指挥应对,毫不退缩,令贼人胆寒,不敢再犯。1917 年 11 月,福建省督军兼福建省省长李厚基给郭奇芬颁发“防御出力”奖状和一面银牌。不久,郭奇芬卸任团总后,继续到安溪县任私熟先生。

从中年开始,郭奇芬便手不释卷,一有空闲便吟诗诵词。他教书育人不拘一格。因人施教,所以远近学童都集在他的门下,不少秀才赶来追随他求学。他教书几十年,所教学生大多学有所成,培养了不少出名的学生,民国时期永春参议员张觉思、曾任南安县县长的王祝三、曾任国民革命军团长的吴吟世等人都受过郭奇芬的谆谆教导。他的学生考上秀才或上等学校的就更多了。

郭奇芬一生崇儒尊师,敦厚朴实,为人低调,与人和睦相处。他在家乡和安溪等地任私塾先生十多年,教书酬金多数用于买书或周济亲人所用。他从不问家政,他对待伯父就如父亲一样,家里的事都委托给伯父处理。郭奇芬生育有五男四女,三子郭奋励福建省行政干部训练团毕业,在民国后期当选为福鼎乡乡长兼任永春县参议员。

郭奇芬为人谦逊,平心静气研学,著作颇丰,可他从不轻言著述。至年老,郭奇芬解职归乡。在福鼎外洋兴建一座房子,取名考槃居。在乡下,旧时人们建房子,都是以堂取名,郭奇芬以“居”取名,可见其儒士高雅风度。他自己题写正堂柱联: 考卜在兹,慨频年薪桂米珠环堵初成儒者室; 盘旋得所,任斯世龙争虎斗寤歌且学硕人宽。屋内外张贴的诗词联对内容求实,不矫情造作。

郭奇劳在安溪担任私塾先生,曾与学生吴吟世合作为安溪剑斗吴氏宗祠撰写一长联,上联:剑佩观国光,溯历聘年,乐评四代,诗论列邦,觇俗验乌巢,识卓良田积厚; 下联:斗牛射龙气,想开基后,地献物华,人瞻天宝,赐金来白马,资深自觉居安。”此联以“剑斗”冠头,上联的意思是:佩剑观瞻,心系国家的荣誉和声望,追溯历史年久,以礼乐评议各个朝代,用诗歌评论各个国家,观察世俗,检验历史,见识卓越,家产富裕,功业深厚;下联意思是:龙气直冲云霄贯通星辰,联想开创立业,土地呈献美好景物,人们观赏到天然宝物,上苍赐予美好时光和宝物,富有资格,自觉居安。说道论理,内在逻辑,遣词造句,一气呵成,可见撰者文学功底极为深厚。

郭奇芬一生文学成就斐然,自有公论。民国十六年(公元1928年)永春县修编《永春县志》。由清末举人郑翘松任主编,他这样描述郭奇芬:“前辈束于功令,家贫,课徒,为他人作嫁衣裳,卒卒少暇。故以陈韵兰之才、郭还江之学,为有永春以来可屈指数。余尝谓,永春三百年,无词章家,惟韵兰可以当之 ; 无经学家,惟还江可以当之。”意思是说:郭奇芬前辈受制于科举制度,家境贪寒,未能实现心中的梦想,只好当个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替别人家培养人才,一生匆匆忙忙,很少有多余时间。以陈韵兰的才能、郭奇芬(号还江)的学识,从永春有史以来屈指可数。我曾说过,永春近三百年以来,没有出过真正意义上的词章家,如今陈韵兰当之无愧;没有出真正意义上的经学家,如今陈奇芬当之无愧。郑翘松对郭奇芬的经学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可惜时局动荡,郭奇芬自家的房屋遭受焚烧,他的著作大多遗失,仅有数篇遗世。现选释郭奇芬《和潘安甫榕城感秋六首》之一及巜蜀中》诗,以飨读者。

《和潘安甫榕城感秋六首》之一:路入桃源境即仙,与君文字续因缘。款秋同掬灵均泪,射策空怀庾信年。鄂诸风云迷楚地,蓟门烟树黯尧天。而今安用毛锥子,合逐班生勒燕然。试译:沿着山路走进桃源县,有如进入仙境,多年来我与潘安甫用诗词唱和,延续我们的友情。秋天到了,读书人捧起的是满眼泪花; 屡屡应试无名,空怀有庾信年幼时的卓越才识。那鄂诸之地战争纷起,反让我迷恋旧时楚国,城墙荒废、树木丛生,黯淡了太平盛世。想如今的世道何须我们文人,应学汉代的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在燕然山勒功,才是功成名就之道。郭其芬引经据典,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蜀中》诗曰:“赤帝运从白帝终,愁云长锁永安官。成都无复桑千树,古庙空存柏一丛。六伐人心知正统,三分天意限英雄。剑门北上连云路,浩气时胜贯日虹”。试译:汉高祖刘邦的命运终结于白帝城,愁绪怨恨永远留在永安宫。四川成都因战乱城廓无法恢复,只留有千棵桑树,古庙里空荡荡的,只留下一丛柏树。诸葛亮六伐中原后人们懂得王朝的先后相承,各路英雄三分天下是天意。剑门关北上道路一直连接到蓝天白云,气势恢宏贯穿长虹。此诗纵谈经史,论古讽今,看得出他博览群书,通古博今,才能深悉历史大事和人物,对于历朝历代的战事和朝代变更,别有独到看法。

历来逢改朝换代,社会动荡,人们“小乱避城,大乱游乡”。郭奇芬久居深山,除了一段时间担任保卫团团总,其他大部分时间设帐授徒,长期被聘为私塾先生,教书育人,并为慕名赶来的学子指教,培育了一批批乡土人才。虽然远离尘嚣、恬淡寡营,足迹罕至城市。连年战火,他深刻理解“识时务者,明哲保身”之流,自己也是其一,正如他诗言“诸公见说多明哲,争趁鲈肥返故乡”。但是他“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他出口成章,诗文气势磅礴、满腔热血,忧国忧民、百般焦虑,怎能不借古喻今,借景抒情?

在福鼎郭氏巜禧侯长房元聘公派家谱》中,《郭奇芬传》称誉其诗作“驰骤风骚,出入唐宋,其本深而茂,实大而声宏!”。意思是夸他:才华横溢,其诗取法唐宋,而又有创新,根深叶茂,结出硕果,影响远大。

1929 年农历 2 月,郭奇芬去世,福鼎族亲第三次打开郭氏大宗祠大门为他办丧事,请来和尚为他做三天三夜的“功德”,各界名流和他的门生纷纷赶来为他送别。

永春先贤,时人恭敬之,后人亦当诚敬之!

〈本文参考黄昌盛、郭成传主编巜福鼎贡生郭其芬》一书)。

2022年8月26日于厦门

1、丧事活动中,花圈、花篮、幛子等奠物,需要题写挽联。常见的如“伯父大人千古 愚侄×××敬挽”,这个“愚侄×××”就是落款。再如“永垂不朽 愚侄×××敬挽”,这个“永垂不朽”,就是丧事语录。

2、打个报告,最后标注×××姓名(或单位)和日期,就叫落款。落款的意思是说,这个报告是我的,我有什么要求和说法。挽联落款也是这个意思,即这个花圈是我的,我用花圈来表达我的哀悼。

3、严格意义上讲,花圈上面挽带的两行字,不是挽联,主要功用就是姓名标注,即就是落款的意思,也就是表示哪个人上花圈对逝者表示哀悼。

挽联是对联的一种,格式上讲究对仗与平仄,内容上要与逝者相关,是需要创作的,应该是文化作品或智力产品。花圈挽联是一个通俗说法,其实不是。

4、挽联的落款是怎么来的?民国以前,在中国的朝代社会中,丧事很费钱,届时亲戚、朋友、同僚等等都要帮助。中国几千年,人多资源少是常态,所以家庭生活都很艰难,不像现在这么有钱。所以,一家有事,大家帮助,家家有事,都有帮助。帮助就是出钱出物,常用的物品就是布帛、衾被、衣物等。现实生活中较为流行的“上幛子”“挂幛子”,就是从这来的。

主家对出钱出物的人要登记,哪家的东西就在上面标注哪家人的姓名。为了彰显助葬人的德品,还要把标注名字的物品摆出来、挂起来给人看。这个姓名标注,就是挽联、挽幛落款的来源。

5、挽幛挽联一开始是没有上款的。在丧事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被更多地融入和文化因素。对于助葬物品,在标注姓名的同时,主家和助葬人又加上一些表示哀悼、怀念、告慰、祥瑞等特定语汇和语词,如春雨梨花、秋雨梧桐、杜鹃夜月、草木悲声、德及乡梓、泽被后人、瑶池有约、蓬莱邀请、宝婺星沉、淑德可风、慈颜永记、严训难忘、苍松翠柏、驾鹤西归等等。于是有了上款。

现实生活中,“挂幛子”是相对流行的丧事祭奠事项。“挂幛子”上面的丧事语录,就是上款,如“宝婺星沉 侄×××泣拜”,就行了。有人在前面再加上逝者称谓,其实多此一举了。与前例对比一下,“姑母大人安息 宝婺星沉 侄×××泣拜”,这就不是挽幛挽联了。

6、花圈挽联越个性化越好。啥意思呢?就是说,上花圈人与逝者的亲缘关系和感情关系不同,要表达的情绪和情义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花圈挽联的上联,不拘格式,不拘形式,不拘长短,只要能表达自己的心意,怎么写都行。

7、十年以前,中央电视一套,有国家领导人敬献花圈,上联是“永垂不朽”等丧事语录,下联是姓名×××挽。现在的上联是“沉痛悼念×××同志”。

理论上讲,花圈挽联,上联是丧事语录,即表示哀悼、怀念、告慰等短语或语句,下联是落款,即上花圈人姓名。是相对古朴文雅的操作。花圈下联的落款本来就有称谓,上花圈人与逝者的关系是清晰的,所以,我们建议花圈上联直接用丧事语录,省略逝者称谓。你觉得呢?

大伯走了,享年七十六岁。

那天午后有雨。原来大伯这一生,哪怕是最后一程,依旧风里来、雨里去。

原谅我的愚钝吧,大伯在世的时候,也不曾认识到他的存在是一种踏实的幸福,大伯走了,才陡然发现这世上关爱我的人又少了一个。

大伯是典型的中国父辈:个性耿直倔强、不苟言笑,一生克勤克俭、饱经风霜。他就像一根扁担,略微驼了背,忙碌时曾挑起一家人的柴米油盐,咬紧了牙关,被汗水浸润滋养出古铜色的光芒;闲置时随便倚在某个犄角旮旯儿,任周身布满蛛丝与尘埃,也不曾有半句抱怨。

终其一生,他以负重为使命,日复一日地磨损着、消耗着,直到生命的尽头。

我家和大伯家相距不过百米。小时候对“家”的概念模糊至极,觉得自己在哪里吃喝拉撒都理直气壮。大伯家有三个宠溺我的堂姐,一棵果实味美多汁的杏树,在那穷得坦然、苦得安然的岁月里,这些足够给一个孩子构筑天堂。

所以,屋里的土炕上和院里的树荫里总能看到我无赖的身影,不过大伯除了饭点儿之外几乎从不在家,只有到了晚上,一灯如豆,大伯坐在饭桌前,一杯酒,一碟韮花辣酱,清苦的日子被品得有滋有味。

大伯有文化,一手毛笔字写得行云流水,过年时给父老乡亲们写对联能信手拈来,讲起《水浒》、《三国》也头头是道。冬日农闲,我们姊妹几个围着火盆坐在炕上,大伯和几个叔伯一边吞云吐雾一边谈古论今,我就觉得满屋子缭绕的不是呛鼻的旱烟,而是大学问、大思考。

大伯一生踏实肯干,当过村干部,经营过小卖部,开了好多年的豆腐坊。那些年月里大伯骑着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走街串巷卖豆腐,有一次快到村口时车子出了故障,大伯的左臂摔成了重伤,可他硬是用右手把洒落一地的黄豆都捡起来,又单臂推车回家。

仔细回想,大伯和我说话的时候很少,但给我的影响却很大。我的父辈用朴实的一生告诉我:与人为善,踏实肯干。

许多许多的记忆终于一去不复返了,比如玩累了大妈从火盆里掏出的干粮,比如睡醒了大妈喂的疙瘩汤。比如大姐给扎的辫花儿,二姐用手绢变出个小耗子,三姐用毛巾给卷的娃娃。比如春天下地干活儿,我屁颠儿屁颠儿跟在后面摘野花,比如过年时的在村口小河的冰面上,姐妹几个提着灯笼看灯花……

还有院子里那棵杏树,果实成熟的时候便是我的节日。自小不喜酸,尤其喜欢熟透的杏子,但熟透的往往在树顶,风雨来时往往被刮下来。至今记得雨后狂奔到大伯家,锅台上总有一只瓷碗,里面几枚金黄散发出着诱人的甜香。

如今满树繁花,可我的大伯,再也不回来。

作者简介:静风向北,微信公众号“畅悦空间”,更多精彩,期待您的关注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16628.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