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对联知识讲座:楹联的起源及演变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1 9:04:32 人气:5 加入收藏 标签:汉语 对联 特有 中国 语言

楹联的起源及演变

楹联,又称对联、楹帖。楹者,柱也。把一副联语,分别题写在

相对的两根柱子上,故名楹联。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是祖国异彩纷呈的艺术百花园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千百年来,一

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传统韵文样式中至今仍有鲜活之生命力

者。近年,亦有不少人呼吁为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般认为,楹联是由骈文和律诗派生出来的。其产生已有一千多

年历史,它在社会上被广泛应用也有数百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而

探其渊源,不外汉字的语言特点演进的产物和古时的桃符习俗两途。

第一节

汉字文化孕育楹联

日人盐谷温在其《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中称“对联是中国文学的

特产物”。楹联为什么只有在中国这块文化土地上才能产生呢

?

《文心

雕龙·丽辞》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应该

说,楹联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形式、特有的审美心理、特有

的民俗风物是紧密相关的。而作为一种书面语言的艺术形式,它首先

是汉语汉字的产物。

汉语的特点之一是音节分明整齐。所谓音节,是听觉上最容易分

辨出来的语音单位。汉语形成之初,就是单音节,一个音节大体上就

是一个词。如果两个句子中词的数目相同,念起来长短也就相等,书

写起来两行的长短也就相等。正因为如此,汉语的句子才很容易造成

整齐的对偶句。征诸先秦典籍如

: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易·乾文言》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小雅·采薇》

)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屈原《离骚》

)

如果说以上所举还不符合楹联的平仄格式要求,那么下面所引就

已经算得上是真正的楹联了

:

满招损,谦受益。

(

《尚书·大禹谟》

)

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则与此大异其趣,即算是还保留了部分汉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15495.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