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的起源及演变
楹联,又称对联、楹帖。楹者,柱也。把一副联语,分别题写在
相对的两根柱子上,故名楹联。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是祖国异彩纷呈的艺术百花园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千百年来,一
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传统韵文样式中至今仍有鲜活之生命力
者。近年,亦有不少人呼吁为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般认为,楹联是由骈文和律诗派生出来的。其产生已有一千多
年历史,它在社会上被广泛应用也有数百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而
探其渊源,不外汉字的语言特点演进的产物和古时的桃符习俗两途。
第一节
汉字文化孕育楹联
日人盐谷温在其《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中称“对联是中国文学的
特产物”。楹联为什么只有在中国这块文化土地上才能产生呢
?
《文心
雕龙·丽辞》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应该
说,楹联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形式、特有的审美心理、特有
的民俗风物是紧密相关的。而作为一种书面语言的艺术形式,它首先
是汉语汉字的产物。
汉语的特点之一是音节分明整齐。所谓音节,是听觉上最容易分
辨出来的语音单位。汉语形成之初,就是单音节,一个音节大体上就
是一个词。如果两个句子中词的数目相同,念起来长短也就相等,书
写起来两行的长短也就相等。正因为如此,汉语的句子才很容易造成
整齐的对偶句。征诸先秦典籍如
: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易·乾文言》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小雅·采薇》
)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屈原《离骚》
)
如果说以上所举还不符合楹联的平仄格式要求,那么下面所引就
已经算得上是真正的楹联了
:
满招损,谦受益。
(
《尚书·大禹谟》
)
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则与此大异其趣,即算是还保留了部分汉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