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对联中的物理学知识
据《宋史蜀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岁除之日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桃符联语,挂在宫中迎春祈福,后人始将此引为对联的初例。自明代起,使用对联的风习渐盛,不仅文人雅士喜好,也广泛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对联内容包罗万象,或题泳山川名胜,或歌颂风物岁时,或抒发情怀心意。殊不知当物理知识介入后更让对联意境深远、妙趣横生。
一、对联中的光学
宋湘是晚清时代的才子。他有一个嫂子,也很有才学。有一天,嫂子要考小叔子,“人家都说你是才子,我看有点儿言过其实。今天,我在镜子前梳妆,想出了一句上联,就麻烦你答对,替我解开难题。”宋湘傲慢地说:“您说吧,联诗续对,随口就来。”嫂子听了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出上联:
双镜悬台,一女梳妆三对面
宋湘一听,出乎自己意料之中,他想了好半天,也对不上来,他后悔自己口出大言了。到了晚上,天暗下来,家里人点上灯,正好有客人告别,家里人送客人,作揖客退,这姿势映在墙壁上,出现了影子。这情景启发了宋湘,他高兴地一蹦三跳,连声说:“我找到了下联了,嫂子,您听——”说着,念出下联:
孤灯挂壁,两人作揖四低头
这幅对联不仅对得天衣无缝、形象生动,而且上联用到了物理中的平面镜成像,下联用到了光沿直线传播形成了影子的知识,上课时介绍给学生,可谓凭添无穷乐趣。
还有一联: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用到了光的传播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从寓意上更有教育意义,告戒我们学习不能好高骛远,要戒除浮躁、脚踏实地。
二、对联中的力学
船载石头,船轻石重,轻载重
杖量地面,杖短地长,短量长
“船载石头”应用了浮力,“船轻石重”是说木头的密度小于石头的密度。下联应用到了长度的测量知识。
再看一联:
盆漏干,船漏满
灯吹灭,炭吹红
“船漏满”船在水中水越进越多,直到和水面相平,应该是连通器的原理。“灯吹灭”是因为降低温度而达不到着火点了,“炭吹红”是增加了氧气含量,从而炭越吹越旺,越吹越红。
三、对联中的电学
这一对联是一位数学老师与一位物理老师结婚时的对联,巧妙融合,别有一番趣味。联云:
大圆小圆同心圆心心相印
*电阳电异*电**相吸
横批是:公理定律。
根据两人所教的学科,巧妙的把数学中的几何和物理中的电学联姻起来,尽管有些牵强,到也相得益彰,似乎也显示了新课标的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要综合各学科知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四、对联中的热学
王尔烈念完四年私塾后到龙泉寺当杂工,一有闲空就去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之道。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寺里的小和尚和打杂的都来扫雪,他们连扫带玩,用雪塑了个观世音菩萨像。这时,方丈元空和尚来到跟前,就以雪人为题,出了个对儿的上联: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让小和尚们对出下联。小和尚们一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搔脑对答不上。这时,王尔烈在一旁说了声“我来对”,便随口念道:
云堆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该对联意象生动,令人神思驰骋,对得委实工巧。“日出化身归南海”不是典型的熔化现象吗?其中也涉及到了雪、云的形成,一是凝华,一是液化。
原子物理也可入对。走在店铺林立的大街小巷,各家商号的对联竞相招徕,特别是饭店几乎都用到了分子热运动的扩散,比如:
酣酒无妨在外,香饭好似归家
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
酒气冲天,名震塞外三千里,
香味溢地,誉压*南十二楼
五、对联中的实验仪器
白蛇过*,头顶一轮红日
乌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这是一幅谜联,上下联各寓意了一件事物。上联谜底是油灯,下联谜底是秤,也就是我们现在不常用的杆秤,用的是杠杆的知识。油灯似乎以近于绝迹,可以类比到酒精灯上,感觉有些不妥,倒也可以一用。如果课堂出这一谜联,肯定可以让学生们的情趣高涨,从而加深记忆,何乐而不为之!
从生活走进物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物理是非常有趣的学科,如果一味的做题、讲题、再做题,就会把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全部扼杀。只要留心观察随处都是物理知识,从天文地理到三教九流,每个角落都可以折*物理的光环,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对物理兴趣盎然,并能永久保持。
第2篇:对联知识
对联是*的传统文化之一,你对对聊的知识了解多少呢?下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联知识,欢迎阅读。
一:实字对
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中对仗以实字居多,故称为“实字对”。
二:虚字对
如: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诗中对仗以虚字居多,故称为“虚字对”。
三:错综对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风;此种对法,即前章所谓之“倒装句”法。
四:连珠对
如:树树皆秋*,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杜甫: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滚滚来;(杜甫:登高)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此即“迭字”对法。
五:人物对:
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对中以“人物”之典故为主轴。
六:鸟兽对
如:玄豹夜寒和露隐,骊龙春暖抱珠眠;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潜逐杜鹃飞;诗中对仗以“鸟兽”为主轴。
七:数目对
如: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有时两点三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八:巧变对
如:鸟去鸟来山*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此即重出句法之对(亦即张正体氏所谓之“拱璧对”者)
九:隔句对: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此即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而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此种对法,又称扇对格。《苕溪渔隐丛话》云:“律诗有“扇对格”,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句对。如杜少陵《哭台州司户苏少监》诗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后,谷贵殁潜夫”。东波《和郁孤台》云:“邂逅陪车马,寻芳谢?i洲;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又唐人绝句,亦用此格,如“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今日*边容易别,淡*衰草马频嘶”之类是也”。
十:互成对: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李商隐:风雨颔联)*流天地外,山*有无中;(王维:汉*临泛)四年三月半,新笋晚花时;胡越书难到,存亡梦岂知;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坠时;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武侯祠)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杜甫:明妃村)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对酒)此种对法亦称“句中自对”,如首例句中之“风雨”自对,“管弦”自对,而“风雨”又与“管弦”成对,“黄叶”与“青楼”亦各自成对。沈德潜《说诗话》云:“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五言如王摩诘:“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七言如杜必简:“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服照*东”;杜子美“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之类,方板中求活,时或用之”。又洪迈《容斋续笔》云:“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蕙?a兰藉,桂酒椒浆;桂棹兰?ぃ?郾?rdquo;。自齐粱以来,*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升庵诗话》亦云:“王维诗“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严维诗“木奴花映桐庐县,青雀舟随白鹭涛”,皆谓之当句对”
十一:流水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杜甫:野望)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此种句法,两句只言一种意思,且互为因果。葛立方《韵语阳秋》云:“梅圣俞五字律诗,于对联中,十字做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初见淮山》云:“朝来汴口望,喜见淮上山”;《送俞驾部》云:“何时?舟上,远见炉峰迎”;《送张子野》云:“不知从此去,当见复何如”;《和王尉》云:“度鸟不曾下,新文谁寄评”;《昼寝》云:“及尔寂无虑,始知机尽空”。如此者不可胜举,诗家谓之“十字格”。老杜亦时有此格,如《放船》云:“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对雨》诗云:“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月》云:“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今人用之者殊少也”。
十二:问答对: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秦韬玉:贫女)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此种对法,以一问一答方式为之。然答语不可过于直率,须把诗意荡开,方能显出含蓄与蕴藉。
十三:借韵对: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见寻。厨一作庖)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因寻樵子径,为到葛洪家;此种对法,乃是借同音字以为对仗。如借“杨”为“羊”,以对出句之“鸡”字,借“下”为“夏”,以对下句之“秋”,借“迁”为“千”,以对上句之“十”字,及借“子”为“紫”,借“洪”为“红”,而琢成对仗。明俞弁《逸老堂诗话》云:“《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朱子儋诗话》谓其论诗近于穿凿。余谓孟浩然有“庖厨具鸡黍,稚子摘杨梅”;以“鸡”对“杨”。老杜亦有“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以“枸”对“鸡”。韩退之云“眼昏长讶双鱼影,耳热何辞数爵频”;以“鱼”对“爵”。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有此格,何谓穿凿哉?”
十四:虚实对: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孟浩然:访天台)舳舻为实字,来往为虚字;利涉为虚字,而风潮为实字。如此相对,称为“虚实对”,亦有以“交股对”目之者。
十五、交股对
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王安石)
出句之第四字“密”,对下句第七字之“疏”;出句第七字之“少”,对下句第四字之“多”。如此交互相对,称之为“交股对”。“裙拖六幅湘*水,髻耸巫山一段云”亦同于此类。释惠洪《冷斋夜话》载介甫诗云:“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多”字当作“亲”字,世俗传写之误。洪之意,概欲以“少”对“密”,以“疏”对“亲”。予作荆南教官,与*朝宗偶论及此,*云:“惠洪多妄诞,殊不晓古人诗格”。此一联以“密”对“疏”字,以“多”字对“少”字,正交股用之,所谓蹉对法也”。
十六:浑括对: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武侯祠)“伯仲之间”与“指挥若定”,在字面上虽不甚工整,然整联看来,意思却铢两悉称。如此只对意不对字面者,称之为“浑括对”。
十七:逆挽对:此日六*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回日楼台非*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苏武庙)沈德潜《说诗话》云:“温李擅长,固在属对精工,然若工而无意,譬之剪*为花,全无生韵,弗尚也。义山“此日六*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飞卿“回日楼台非*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对句用逆挽法,诗中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
第3篇:对联的教学知识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
3.通过对联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有趣的对联故事导入
哑联兴味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二、对联的由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农历中一年的开始。每到这时,家人团聚,热烈庆祝,称为“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写春联,贴春联,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因此,春联就成为了我国节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十个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第二句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这十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四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雅称——楹联、楹帖俗称——对子)
三、对联的特点
(一)对仗工整对偶也叫对仗(古代持兵器保卫贵人,都是左右成对,名仗,后来成为
仪仗)
1、字数相等对联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词*相同
对联的词语要求对应,即常说的“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结构相当
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就非得用主谓结构不可;上联用动宾结构,下联就也只能用动宾结构。
(二)平仄协调?仄起平收
对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而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传统习惯上则是“仄起平落”,也有人叫做“上仄下平”,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提问:请一位同学解读一下对联三个特点
例: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一夜清风吹红花千朵?三春细雨染绿树万株
老师语:但也有特例
袁世凯千古,**万岁
是一个很有名的讽刺联,这是袁世凯死后的当年过年,群众贴出的春联,当时有人奇怪,对联这么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于是就抄了去请教学者,学者笑曰:暗喻袁世凯对不起**也!
此外,老师要补充对联第三个特点
(三)内容相联上下衔接
即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关联,但又不能重复。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上联“祖国*山好”,下联“大地气象新”;上联“扫千年旧习”,下联“树一代新风”;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全国卷一)。
正对: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界,但两者又*地统一,也就是说上下联呈并列关系,内容相关。
反对:上下联一正一反,呈转折关系,意思相反,联中所用的词语多是反义,要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和鲜明。
串对又称流水对: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内容顺承,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上下联*起来都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全。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条件、假设等关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一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上下联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都只具有“一面*”的特点。这种形式的对联,我们把它叫做正对。
第二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上下联相反,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对。
第三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意思相承,命意顺承连串,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有珠联璧合、一气呵成之妙,我们把这种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的对联,叫做串对,亦叫流水对。
四、对联的书写与张贴
竖行书写不用标点
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五、对联三注意
要写好对联,除了要遵守上面讲的“五讲”外,就一般情况而言,还要注意“三*”,即:
(一)注意思想*
对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如:
例上联“四面湖山收眼底”,下联“万家忧乐上心头”。
此联触景生情,由景及情,内容健康,格调高雅。
(二)注意针对*
撰写、张贴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特点,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如:
例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有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那就是各省献上的对联
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此联说的是我国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此联讲*,下联说新疆。此联运用藏语和蒙古语的音译词*,“扎西德勒”藏语意为“吉祥如意”,表示欢迎、祝福,“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蒙古语意为“美丽的草原”或者“肥沃的牧场”,此联确实别具特*。
(三)注意文学*
拟写对联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拆字法,比喻,拟人,双关),还要注意炼字炼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对联无文采,则索然无味,影响艺术效果。如:
例
1、拆字法: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构成楹联。
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2。镶名格:楹联中巧妙镶入人名[嵌人名需嵌名人,不能随手编人名来对匀]或地名或事物名,又叫[嵌名格]
如: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3、反问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金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炼字: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赏画,见上面题联很有趣。“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黄庭坚接着对:“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请问好在哪里?
参考*:以“扶”“失”二字,贴切地表现了细柳在轻风中弱不禁风的娇态以及如雪梅花融化在皎洁月光中的情景。
五练——运用对联知识,完成下面练习
1、修改对联(2004年高考题)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
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2、找下联与“一溪梅月临池醉”对应的最佳下联是?(?)
a满湖荷花映香人b两岸梧桐入夜寒c三更时分惊梦醒
3、填数字,说含义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横批:南北——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缺(?)?下联:六七*——少(?)
4、给下面对联找到最适合的场合
能歌善舞心弄巧,长书工画指生花学校门联
披文入理游胜景,穷天究地探谜宫艺术节
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帖千函书店
喜看杏坛添秀*,乐闻木铎振新声?学校科技节
5、填恰当的词郭沫若幼年的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蟾宫折桂,成语,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6、调整对联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7、将划线句子改为一副对联
**在这奔腾不羁的长*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斩断长*千里水
下联:锁住三峡无数峰
8、补写下联
(1)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2)科学能致富?勤劳可兴家
(3)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4)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城繁荣乡繁荣城乡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