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大篆包括哪些文体(吴让之篆书对联及释文)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9 17:25:34 人气:4 加入收藏 标签:文字 向左 一般 尖刀 方法

一、大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二、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小篆按线条特点来进行比较,一般也有两类:

1、玉筋篆:笔划丰腴如玉筋的篆书,指“小篆”。筋,一作“著”,即筷子。“玉筋篆”的代表书家,有秦之李斯,唐之李阳冰。

2、铁线篆:笔划纤细如线而刚劲如铁的小篆,如唐·李阳冰《谦卦碑》。“铁线”之名,一说取象于“铁线草”。其叶柄细长而黑,有光泽,似铁为之。

三、按文字发展的演变,根据朝代来划分,有以下分类:

1、夏篆:传说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

2、周篆:周代的篆书,指钟鼎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统文字。因小篆又称'秦篆',故大篆对称'周篆'。

3、秦篆:即“小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小篆”:“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皆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秦篆简直,如《峄山》、《琅琊台》等碑是也?以李斯所书为代表。”

4、汉篆:汉代的篆书。多为小篆,而体格近方,笔法近隶。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

5、唐篆:唐代书家所写之篆书。有大、小篆多种,以李阳冰为代表。

6、清篆:清代碑学之风大盛,取法秦汉,对篆书的书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一改唐代以后篆书因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势和风气,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人皆是篆书高手。

具体的刻法是:用刀角切刻下去,“点”以刀上锋侧势切刻,“横”以刀锋由右向左下行刀,下刀时略重,“竖”下刀时略重,“转折”一般单刀刻,转折处分两刀完成,有时看起来像一刀。懂得单刀楷书边款刀法后,多临多练即可掌握。至于行草印款可取法邓石如、吴让之,魏碑可取法赵之谦,篆书可取法吴昌硕诸家。

印款的创作应注意两点:一是文字可记事、记兴、记时,也可发表艺术体会与见解,但文句要清雅有味;二是印款的章法与形式要考虑与印面搭配的效果,使其相得益彰。

边款刻制的方法,大约可分三种:切刀刻、冲刀刻、划刻。前两种所用的刻刀是平口双刀,后一种是用三面刃的尖刀刻成的。

用切刀法刻边款,是一般篆刻家最乐于使用的方法,刻制时持刀如持毛笔状,将刀口右侧着石,用力下切,如刻「点」,则纯以右边刀尖下压并向左上方略抬而成,自然形为一小三角形。刻「横划」,则将刀口放平,以右边刀尖下压,并稍向左前方推动,便成为一个弦长钩短的不等边三角形,而弦的部份,往往是平的或略向上扬的,与书法的横划一样。刻「撇」的时候,与横划相同,但用刀的方向不同,是由右上方着刀下压,向左下方略推即可。「竖划」的刻法是由笔划开始处入刀下压,如划短则一刀可成,划长则渐向下冲移,至笔划尽处为止。刻长划多兼用冲刀,尤其是长的直划,常常如此。刻「钩」则除刻直划如上述外,并另起一刀,由直划下端着石,向左前方推动,自然便连成一钩。刻「捺」多借长「点」为之,由下方向上刻,使长点之虚尖,对准应连接的部份。如必需刻成一捺时,则由长点之下端,另起一刀,用刀口左面刀尖对准长点尽止处,而向右方压切,则虚尖在右方,而形成捺的形式。

冲刀的刻法,与切刀着力点大致相背,拿刀的方法也不一定与切刀法相同,大多用「推刀」的刻法来刻。如刻一横,切刀着力在右下角,刀也是从右下角入,但冲刀法则由左边处处入,向右面实处冲刻。切刀法刻出的笔划宜短,而冲刀法刻出的笔划可长些。切刀法是石不动而刀动,何雪渔、丁敬身便都如此。冲刀法比较雄厚疏落,而切刀法则整饬工稳。

切刀与冲刀之外,有直接用尖刀划刻成字的,刻法与写字相同,但用的刀是三面刃(或四面刃)的尖刀,因为用这种尖刀来刻的边款,大多是草书,刻时腕力要强,方能与写字一样,使转向背,均能刻出。清代的邓石如、吴让之便是能手。但也有先以莫书写在右侧上,再用冲刀的方法刻出的。

谢谢邀请。学小篆可以临习的碑帖很多。李斯的峄山碑、东汉袁安碑袁敞碑、李阳冰三坟记、皇象的天发神讖碑、秦刻石三种、邓石如、吴大徴、吴让之、赵之谦等小篆均是各有所长,从哪一家入手都可以。峄山碑秦刻石三种的风格是小篆的正宗,天发神讖碑用笔雄壮,易圆为方,个性比较突出。吴大徴基本上继承了峄山碑的特点,但由于书写工具的发展,长锋羊毫以及生宣的使用,使其笔画上更加凝重稳健。赵之谦、吴让之的篆书也各自具备自己的风格特点。邓石如的小篆兼具峄山碑的规整,参以天发神讖碑的方劲,字形加长,用笔丰富,堪为集古今之大成者,因此初学小篆,以为以邓石如法帖作为范本更佳。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13643.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