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诗-古诗-诗句-诗文-余光中的乡愁赏析300字_乡愁余光中全诗赏析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9 6:10:08 人气:6 加入收藏 标签:作者 中国 诗人 母亲 诗歌

余光中乡愁赏析300字_余光中全诗赏析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涩,也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占据着我们心灵的最深处。

余光中怀旧

在童年时代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里。

母亲在另一端。

当我长大时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里。

新娘在那边。

啊,过会儿

乡愁是一座低矮的坟墓。

我在外面

妈妈在里面。

但是现在

乡愁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里。

在大陆的另一边。

主题:这首诗用邮票、门票、坟墓、海峡等具体的物体,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与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欣赏:1。作者把看不见的乡愁比作四样东西,可见作者的乡愁之重。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作者在给家人的信中寄托了他的乡愁,所以他把乡愁比作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见面,于是他把思乡之情寄托在回家的船上,于是他把它比作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和母亲再也不能相见,于是作者把乡愁比作坟墓。现在由于人为原因,两岸同胞无法团聚。作者把他的乡愁比作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这首诗分为四节,前三节为最后一节做铺垫。按照时间顺序,作者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结构严谨,表达了这首诗的中心。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被称为“思乡诗人”。他的一首诗《乡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描写了海外游子的乡愁,洋溢着诗人的“中国情结”。

感受:一是浓厚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的、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着重从两个方面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文化归属感,或者说是落叶归根的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心感受上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情感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中国的诗歌强调含蓄,通过意象来表达感情和思想。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石广元空中提炼出与诗人人生四个阶段密切相关的四个感性意象:“邮票”、“船票”、“坟茔”、“海峡”,巧妙地将乡愁这一抽象情感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因为国家政策,和妈妈分开了。那时,我只能用一张小小的“邮票”以书信的形式来承载我沉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为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望春》中写下的名句“三个月战火过后,一封家书抵得上一吨黄金”,这些信件包含了许多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思想。人到中年,作者成家后依然无法摆脱这种担忧。本该幸福温馨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中的疲惫与孤独。旧的“船票”饱含着多少空想象中的岁月和相聚的情怀,旧的“船票”斩断了无数恋人的梦。最让诗人难过的是,他那拼命想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在苦涩的等待和思念中消失了,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埋葬在了她苦涩的故土里。一边的一座矮“坟”成了生与死之间不可逾越的长城,另一边的一座矮“坟”成了引人入胜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描写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基础上,把这种情感体验揭示到中国每一个人的内心,把所有海外旅人、港澳台同胞的思乡之情,通过一条浅浅的海峡展现给祖国同胞,把这种思乡之情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灵的殿堂。此时,诗歌的思想感情已经升华到全民族和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强烈的落叶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愁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塑造了四种生活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和感情融于一炉,表达了渴望家庭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其次,就像中国许多河流都是黄河和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生活在一个岛上,但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诗经》。乡愁的形式美也是可圈可点的。它的形式美表现为结构美和音乐美。乡愁呈现出结构上的变化与统一之美。乡愁有四个部分。每一节有四行,每一节都相当平衡对称。但诗人注意长句和短句的变化和调整,使诗的外观整齐美观。《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诗经》中的重复手法,创造了一个来回、唱三遍、叹三遍的旋律。“乡愁是——”、“在这一端……在那(内)端”的四次重复,加上四段中同一位置“小”、“窄”、“短”、“浅”等叠词的使用,使全诗低沉压抑,如怨如怨。“一”、“张”、“方”、“一碗”等量词的使用,既显示了诗人的语言技巧,又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古典诗歌资源的运用使余光中的诗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纯粹而美好的维度,这在文化框架中也是很有意义的。碑文般的句子和语速,纯净优美的语言,工整的风格,这些余光中一贯的手法都源于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第二,深刻的历史沧桑感

远在他乡的游子、流浪者、流浪者,即使年过八旬,也希望自己的叶子能回到自己的根上。然而,台湾省长期以来被人为地与大陆隔离,这使得逃到台湾省的成千上万的千千后裔感到无尽的思乡之情。客观上,他们有一种特定的历史沧桑感,是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无法比拟的。也就是独特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时序语言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人生历程和对祖国绵绵不绝的乡愁。层次的递进使主题从模糊逐渐清晰,透露出诗人深厚的历史感。“后来,乡愁是一座低矮的坟墓/我在外面/母亲在里面/而现在/乡愁是一条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里”。突然,仿佛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在读者面前,他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跪在大海旁面向故乡和祖国的方向,用嘶哑的声音喊着:“母亲!一种深深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在音乐上就像一首轻柔而略带伤感的《追忆似水年华》,正如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话:思蜀而不乐。

第三,形式美

结构上,变化是统一的。

在音乐上,它创造出周而复始的优美旋律,唱三遍,叹三遍。

相关诗句:1。一个人在异乡人生地不熟,逢年过节都想家。

2.再次下沉,我突然想起了家,抬起头来看,我发现这是月光。

我终于可以派遣我的使者了?大雁,归巢洛阳。

4.夕阳西下,肠断人在天涯。

5.一杯浊酒是万里的归宿,而冉彦却毫无概念。

6.人不睡觉,将军白发泪。

7.经过三个月的战火,一条来自家乡的消息价值连城。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13103.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