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汉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对联最初是写在纸上,或刻在竹子、木头上的一种联句形式。
自古以来,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一字一音,都要仔细斟酌,再三思量,以达到“佳句对偶,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联是我国语言流通与发展过程中,“独领风骚”的一种文化形式。
对联俗称“对子”,相传源起于五代后蜀的国君孟昶,其联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因在古代,对联大多悬挂于楼阁、殿堂的楹柱之上,故而得名为“楹联”。对联一般有偶语、联语、俪辞、门对等通称,到了明代,通称为“对联”。
对联言简意深,要求字数和结构都要相同, 是一种民间流传许久的“对偶文学”,对联利用汉字特征,撰写出一种“别具风情”的对仗文体,又与中国书法的美妙结合,为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有很多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回文联”,用“回文”的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不仅对联的意思得到升华,而且还颇具趣味。
比如在厦门鼓浪屿,有一名胜景点,叫做“鱼脯浦”,因其地处海中,岛上山峦叠峰,烟雾缭绕,海淼淼水茫茫,远接云天之外。于是,一位文人便依照这一景致,作了一副饶有趣味的“回文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据说,在清代的时候,北京城里有一家饭馆,取名叫做“天然居”,乾隆皇帝曾经以此为题。作了一副非常有名的“回文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上联是说,客人去“天然居”饭馆去吃饭的时候。没想到自己居然像是天上的客人一样。
乾隆皇帝说出这则“回文联”之后,心下十分得意,随即将其当成一则上联,向在座的群臣们征求下联,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这时,坐在一旁内阁大学士纪晓岚,即席就以北京城东的一座香火旺盛的庙宇“大佛寺”为题,缓缓吟出了一则下联: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这则下联的意思是说,人们路过“大佛寺”这座寺庙的时候,庙里的佛像大极了,大得超过了普通的行人。
今天给各位网友出一上联,这是我在许久以前,偶然灵感,无意中拼凑的一条句子,为对联中的“回文体”格式,上联如下:
“过关难、过难关,关难过、关过难,难过关,难关过!”
这则上联通俗易懂,现浅析如下:
“过关”从来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我们在过“难关”的时候,面对各种挫折与不顺利,我们难免会抱怨几句:“这关真得好难过呀!”有的时候,在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我们很多人都会“心灰意冷、枉自嗟呀”,甚至从此之后“一蹶不振、甘愿沉沦”;
但是,这世间永远都没有翻不过去的高山,也没有蹚不过去的河流,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过关”的路途之中,固然充满着艰辛和曲折,也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各样的“崎岖、坎坷”,但是,只要我们心有憧憬、满怀希望,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与追求,“难关”一定能够被我们最终克服的!
这则上联撰写好之后,我一直都在思索着,怎样才能为之匹配一则“绝佳”下联,思忖良久,却苦苦寻觅不得,访遍身边的文坛好友,也都无法给出一则令我满意的下联,越是如此,我就越想要给这条上联寻求一个答案,长此以往,真可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直到有一天,在午餐的时候,我的一位同事发表感言说:“这顿饭吃起来真不错”。另一位同事也随声附和道:是呀,饭肯定是要吃好的。确实如此,无论怎么样?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也要把饭吃好,吃好饭才有更多的力气干活,不对吗?
这句话仿佛给了我灵感,仿佛就在一倏忽间,我想起了一则下联,暂且不论其平仄如何,先作下联,只徒一笑而已,我想到的下联是:
“吃饭好、吃好饭,饭好吃、饭吃好,好饭吃、好吃饭!”
这则下联,理解起来也并不难,借用目前网络上的一句流行语就是:
干饭人、干饭魂、干饭人都是人上人;
干饭人、干饭魂、干饭人吃饭得用盆;
干饭人、有精神、吃饱了都进不去门;
干饭人、胃口大 、一张大嘴吃天下;
要问干饭哪家强?你我皆是干饭王!
古人云:“秋刀断水水更流,唯有干饭解千愁”,还在犹豫什么,干饭人,冲呀!
所以,这则下联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干饭人、干就完了!
亲爱的网友们,关于这则上联,您还有更好的下联吗?欢迎分享!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