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楚辞】诗经与楚辞比较
诗歌是人类艺术花园里发芽的第一颗种子,是人类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悠久而优秀的文学传统,诗歌是其中极其丰富的遗产。在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发展史上,诗人众多,他们的诗歌卷帙浩繁,尤其是题材丰富,范围广泛,风格各异,流派纷呈。这些诗人和他们的伟大作品,影响之深远、之巨大,更是难以形容。仅先秦时期,中国诗坛就有《诗经》和《楚辞》两颗耀眼的明珠。人们常把唐诗宋词当作“中国文学”。事实上,从历史悠久和影响深远来看,《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学”。在此,笔者试着通过对比,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以中华文明的主要和重要发源地之一的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文化产物。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光辉起点,主要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约500年间中国的各种社会生活。楚辞是战国末期以中华文明的另一个主要和重要发源地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文化产物。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人诗词歌赋总集,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主要代表,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源头。《诗经》作者成百上千,可惜这些诗人的名字大多早已销声匿迹。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及其后代学者的作品集。甚至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个人诗词歌赋集。具体来说,详细来说,除了屈原,还有实名的著名诗人,如宋玉、唐勒、景颇。而宋玉等人的作品在楚辞中保存很少,所以现在流传下来的也很少(宋玉在楚辞诗人中除了屈原之外比较有名,成就和影响也很大),屈原的作品自然占楚辞的绝大多数。
《诗经》原名《诗经》或《诗三百首》(以当时305首诗的整数命名)。西汉时正式命名为《诗经》,以提高其经典地位。《诗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人们把这些诗按音乐(或按其体系)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往往是赋、比、兴。人们习惯上把《诗经》六义统称为音乐上的“风”、“雅”、“颂”,表现手法上的“赋”、“比”、“兴”。“风”指的是地方乐调,指的是周南、赵南、高枫、洁丰、冯伟、玮峰、秦风、郑风、齐峰、马丁、曹锋这十五种民族风格。主要是这些地方的“地方音乐”,即民歌,俗称山歌,也就是当时的劳动。“雅”是宫廷音乐,分为“雅雅”和“萧雅”,多由奴隶主和贵族作曲;“赋”是帝王将相祭祀祠堂的音乐歌曲,分为“周赋”、“鲁赋”、“商赋”,而“赋”是铺陈故事,“比”是比喻,“兴”是撑事兴事。
《诗经》不仅思想内容深刻丰富,而且在结构上也喜欢采用反复章句的形式,句式上多采用四字格,词汇丰富,语言简练生动。在节奏上,为后世诗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韵例。这些都显示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伟大艺术成就。楚辞主要来源于屈原之前楚国的民间祭祀歌。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特别是科技知识的落后,人们认为向神献祭可以帮助他们保护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爱国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这些楚民间祭祀歌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加工,最终创作出新颖独特的骚体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光辉灿烂、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品。
相对而言,《诗经》的流传和影响肯定是大于屈原和楚辞的,尤其是在西汉之前,因为西汉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鲁迅的鸿篇巨著《离骚》,是一部无韵之作(史记中有《屈贾传》,可以证明在此之前,屈原和他的楚辞,孔子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对《诗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亲自编辑修订《诗经》。
《诗经》和《楚辞》在诗歌形式和技巧以及语言运用上有相似之处,或直接来自民间,或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但《诗经》的句法一般以四字为主,当然也有杂字。而屈原等诗人则打破了四言诗的格式,创造了句法不齐、灵活多变的骚体新形式,有利于诗人更加灵活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楚辞把《诗经》的短篇发展成了长篇,更有利于诗人很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在表现手法上,屈原还丰富和发展了《诗经》中的比喻手法。
《诗经》中的比兴大多比较简单,用来比喻的事物都是独立的物体,比如《关雎》中的关雎,《说书》中的说书。但楚辞中的比兴是与其内容的象征性结合,如佘江的“奇装异服”。特别是屈原运用大量奇异瑰丽的想象、荒诞离奇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来塑造意象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在朴实写实的《诗经》中是不多见的。
楚辞表现了对理想政治的不懈追求,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极大仇恨,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热爱,以及丰富的感情。因为充满了爱国热情,所以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诗经》和《楚辞》一直是历代诗人学习的典范。相比较而言,《诗经》更通俗易懂,而《楚辞》更深奥难懂。春秋末年,《诗经》被儒家编撰“正乐”,并作为必修课在无数弟子中流传。尤其是在漫长的科举制度时期,《诗经》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和广泛重视,成为学生必修内容和科举必修,其重要性是楚辞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