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诗-古诗-诗句-诗文-【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反思】题西林壁教学案反思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6 0:26:29 人气:6 加入收藏 标签:学生 庐山 教学 一个

【两首古诗对西林壁的反思】西林壁教学案例反思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一首有图的山水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这种哲理蕴含在对庐山风景的描写中。

这是苏轼1084年游庐山时题写在西林寺墙上的一首诗。庐山风景秀丽,奇花、怪峰、怪洞、流泉、瀑布、山亭、云亭。天气数不胜数。写前两行诗的诗人漫游庐山,觉得峰回路转,不胜枚举。庐山的美在哪里?是雄伟、壮丽、险峻还是幽僻?诗人说他认不出庐山真面目。为什么?第三四行我解释了:我不知道庐山真面目,只是因为我在庐山,视野太窄,只能看到一部分。如果我在庐山之外,我可以从高处了解庐山的全貌。

课前,我安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包括《墙上的诗》、《苏轼的生平》,以及苏轼的其他作品。相信查阅课前预习的资料,有助于他们对诗歌的背景和相关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更有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我首先要求学生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1。解诗题,认识作者。2.第一次读诗,发音。3.把诗再读一遍,明确节奏。4.抓住词,富有诗意。5.多读书,悟诗。然后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借助书中的相关资料和笔记,自己阅读,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和全班同学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岭,想象当年诗人在庐山写下这首诗的场景。在指导学生读古诗词时,可以一起读,依次吟诵或表演。形式多样,重点是阅读理解和感受。打好这些基础后,我们就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明白“如果不知道庐山真面目,就只能住在这座山上。”这首诗的内在含义。经过师生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不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是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例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东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讨论。学生讲人的立场不同,所以判断一个人好坏的结果也不同;犯错的时候往往找不到,总在别人指出后才醒悟。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因为学生有很多感受,预设拓展的内容没有展示出来;虽然我们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设计了各种评价方式,比如解释性评价、引导性评价等,但是上课的时候还是觉得不够完善。

2.处理教学难点的时候,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首诗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基本明白了“看不到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庐山之中。似乎他们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是让他们讲学古诗词后的灵感,学生的思维转不过弯来,我就直接轻推,不给他们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我担心时间不多了)。事实上,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如果最后的延伸阅读没有看完,他们可以放在课后。

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下学期的一首哲理诗,也是小学唯一的一首哲理诗。其他老师觉得这首诗很难教,尤其是四年级,更难了。但是既然选择了,就不能放弃。整个准备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我努力了,就是成功。选择这首诗,也是想和更多的老师探讨哲理诗的教学方法。

我一直认为学习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意境,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并且开始大声朗读,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么也许学习古诗词就不会那么枯燥,读起来会更有趣。

在《题西林壁》这首诗的教学中,首先请大家观看庐山风景片,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边读边讲,让学生自悟自读。

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学生看注释就能大致理解字面意思。所以在教这首诗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诗中蕴含的道理上,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就要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不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总结一下,就是大家熟悉的八个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我让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一下,比如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一个同学?你是只看到他的缺点,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让学生明白,只有客观全面地评价别人和自己,才能取长补短,让自己越来越好。

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有很多环节没有把握好:

1.如何带领学生品味文字,理解意境,获得美感?

推敲关键词是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如何以古诗词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诗词创作,从而领略到汉语言的精彩与辉煌呢?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这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总结。这节课,我感觉教学中对“脊”和“峰”的理解还是不透彻,虽然用了图片。我只是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感受峰和脊的区别。这时,如果能引入毛泽东的诗《险峰无限风光》或其他诗词,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险峰之高,课堂上的诗意会更浓。

二,教学机智的缺失

看完庐山的风景片,我让同学们谈谈庐山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我有点误导:用一个词概括。其实我想说:用一个字总结。未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还是那句话,作者说的只是庐山吗?一个学生没有顺着我的思路,而是介绍了作者的背景资料。我应该鼓励学生说下去,而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答案而打断学生的回答。

第三,为了让学生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我设计了“看地球”的环节,让原本不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唐老师的建议很好:学生可以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比如苹果、橘子等。,让学生的直观感受更真实,更轻松。

我从老师的辩论课上发现了我教学中的很多不足。这次参加中国团的活动,我受益匪浅。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10162.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