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诗-古诗-诗句-诗文-《赠汪伦》的古诗_小学《赠汪伦》教学设计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5 22:02:08 人气:7 加入收藏 标签:阅读 学生 理解 教学 诗歌

《赠王伦》古诗词_小学《赠王伦》教学设计

全诗《赠王伦》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提供了“给王伦”的教学设计。请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新单词。能写三个字。

2.带着感情读古诗,背古诗。(沉重)

3.根据诗中的描述,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真情。(困难)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板书(两首关于关心他人的古诗)

第一,进口。(3分钟)

1.利用课堂上精彩的两分钟,介绍一节新课。谢谢你,张凯文,给我们带来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和这首深情的诗。让我们在这节课上走进李白的《赠王伦》。

2.在黑板上写字。教师、学生、作家,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礼与德》,默写《王》。

3.阅读问题并解决它们。(板书:李白王伦)

第二,复习学习古诗词的方法。(2分钟)

小朋友,你有什么好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可以介绍给我们的小伙伴吗?还记得我们学习《归乡欧树》时的“五读”吗?

第三,初读的观感。(5分钟)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出正确的发音并通读句子。(仔细阅读)

2.名字读,发音。

3.同桌看书。流利流利地朗读诗歌。读了就夸他,读错了就帮他。

4.学习新单词“乘船”。(发音、笔顺、书写、构词法)

5.师生合作阅读,自由阅读,命名阅读和节奏阅读。

第四,读书感悟。(15分钟)

1.观察文本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2.自由自在地读诗,想一想:你读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交换报告。理解“将欲”、“突闻”(读出意料之外、令人惊喜的感受)、“步歌”(动作示范)、“深千尺”(理解夸张、读出水深、展开诗句)、“小于”等随机词。

4.老师的评分和范文阅读,学生闭着眼睛的想象: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5.说:是!李白即将乘船离开。我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能再见面。你是王伦。你会给李白唱什么?此时此刻,看着匆匆赶来的王伦,李白心里一定会有千言万语。你是李白。你会对王伦说什么?

6.表演一个节目:播放《高山流水》,说出学生的名字,以示感受。(表性能,名称性能)

第五,情感阅读。(3分钟)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摇头晃脑,翩翩起舞的读书。

不及物动词写额外的诗句。

七、拓展延伸。

随着小船渐行渐远,李白告别了王伦,他们的友谊成为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其实这样的送别诗很多。你还知道什么?

八。经营超市。

1.收集更多的送别诗来阅读和记忆。

2.请根据你的想象,将这首诗配上一幅图片,并在图片上临摹这首古诗。

3.把古诗改编成简单的情景剧,排练,表演。

板书设计

王伦

水深& mdash& mdash更深的爱

教学总结:

新课标要求“阅读儿歌、童谣,或者浅显的古诗词,拓展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之美。”所以我的教学重点是“读诗句,想象诗意场景,感受诗意情怀”。要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和“课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努力做到“重文本”、“超文本”,努力构建开放、动态的新型课堂秩序,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本课旨在实现: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读诗、朗读和背诵。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诗,如借助拼音读、去除拼音读、不同节奏读、随录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创设情境读等。在循序渐进的深度阅读中,搭建起学生与诗歌之间沟通感情的桥梁,在阅读中理解清楚,在阅读中促进背诵。

2.通过创设情境,深刻理解诗句,体会表达的方法。在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我尽量创设情境再现朋友离别的场景,并加以引用。在老师的情感渲染和学生的朗读中,我能深刻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3.在课堂上插入课外读物,扩大阅读信息量,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是理解诗歌的基础。结合《赠王伦》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借助多媒体视频及时介绍了李白与王伦成为好朋友的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理解诗歌、感受诗人情感奠定了基础。

4.拓展相关送别诗,积累语言和情感。世间有千万种别离情怀,许多诗人道出了心声。除了这首《赠王伦》,还有很多感人的送别诗。老师在精读一首《赠王伦》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古诗词积累,引出刚刚学过的《黄鹤楼送孟浩然扬州行》,再推荐一首课外送别诗《别东大》,让学生拓展课外学习,从而丰富积累。

不尽如人意的是教学时间的安排不够紧凑。前面读诗占用大量时间,导致理解扩大,情境表现不足。其他的引申送别诗,如果能在写法和抒发情感上进行比较,会更有深度。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10047.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